故鄉春來早。農曆二月沒過完,弟弟就從遙遠的故鄉給我.."/>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心愛的糍粑

心愛的糍粑

時間:2024-10-23 03:36:11


    故鄉春來早。農曆二月沒過完,弟弟就從遙遠的故鄉給我寄來了綠糍粑。現代交通的發達,讓遠在幾千裡外的我兩天之内就嘗到了故鄉的美食。

綠糍粑是我們雲南壯族的一種美食。春耕前夕,故鄉的同胞都要舉行祭龍節,祈求天龍在一年之計的春天賜雨水給大地,讓一年有個好收成。據說天龍很挑剔,最喜歡吃有滋有味的糍粑,而綠糍粑,正是故鄉人每年必為祭祀龍精心制作的美食:新糯米要用山泉水泡兩天,綠蒿是山上采來的嫩葉芽,白肉慈菇是水田裡挖出來的,榨出的汁就像牛奶。糯米泡好了,用甑子蒸熟,和着鮮嫩的綠蒿和慈菇汁,放進石巢裡用碓舂(打),鮮美的綠糍粑就做成了。一張張一坨坨的綠糍粑,帶着春天的顔色,散發着原野的芳香。舂好的綠糍粑最後還要揉成長圓不同的形狀,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用山上采來的松針葉一層層蓋上保鮮,兩天後綠糍粑裡又多了幾分松針的清香……

糍粑,也是南方各民族共有的美食,它牽動了無數遊子的情愫和對人生的回味。

故鄉的壯族愛糍粑,一年四季都會做不同的糍粑。嫁女兒時,他們請客人來做客不是來吃酒席而是來吃糍粑的。

大山裡的苗族則重視糍粑的功用:逢年過節要打糍粑,祭祖要用糍粑,修建房屋要用糍粑,招待貴賓要用糍粑。最有意思的是苗族青年男女從戀愛到結婚都離不開糍粑。

侗族愛糍粑,他們專門有個“糍粑節”,其來曆也與春耕有關。據說很早的時候,侗族祖先為鼓勵人們在新的一年裡勤懇勞作,過完年就組織全寨人共同打糍粑,然後分到每戶,用于人們上山勞作時食用。

廣西桂平的各族同胞一年四季都喜歡“整”糍粑,他們把“整”出來的糍粑也叫“米果”或“茶果”,是著名的小吃,已有上千年曆史。

土家族打糍粑的傳統從古至今,有句俗語為證:“過年不打粑,老虎要咬媽。”從過去一家隻打三至五升米,多則打一鬥米,到如今不少人家一次可打上百斤米,并且花色品種翻新,除了糯米糍粑,還有小米糍粑、苞谷糍粑、高粱糍粑等。

湘西少數民族也酷愛打糍粑,已成為一種流傳了上千年的風俗。他們打的糍粑圓圓扁扁,白白嫩嫩,口感爽滑細膩;最有意思的是,有一種俗稱“麻将塊子”的糍粑,象征豐收、喜慶和團圓,是和月餅齊名的節日必備佳品。

在西南民族地區,還有一種“仙桃糍粑”廣為流行。位于貴州黔西南州興義市郊萬峰林風景區下五屯納灰村,是個布依族聚居的村寨,打“仙桃糍粑”技術非常講究,常有外地人去學他們打糍粑的技術。

再來看看福建、浙江畲族的糍粑,“糯米做糍圓又圓,香麻拌糍甜粘粘。”說的就是他們心愛的糍粑,表達的是他們盼望春日時(糍)來運到,生活年年(粘粘)甜,以及合家團圓的美好心願。

如今,随着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在城市的傳播,人們在民族餐廳裡也能品嘗到各種各樣滋味悠長的糍粑啦。

今年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西井岡山看望幹部群衆時,曾在紅軍烈士後代左秀發家,拿起木槌,同村民一起打糍粑;2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來到貴州黎平縣大山深處的侗族寨子蒲洞村,給鄉親們送年貨,其中也有很多是村民們愛吃的糍粑……

糍粑,濃縮了隽永的鄉愁,沉澱了故鄉的味道。在這春寒料峭的早春,它們帶給人春意、喜氣、溫情、生機和希望,誰能不愛呢!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