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張瑤上課鈴聲響起,李丹提着一個.."/>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開一扇窗,折射成長的陽光

開一扇窗,折射成長的陽光

時間:2024-10-23 03:00:09


    本刊記者張瑤

上課鈴聲響起,李丹提着一個大紙袋走進教室,在30多名學生期待的目光下,她拿出今天這堂課的教學用具——十字繡布料和針線。

李丹是南甯市師範學校附屬小學的數學老師。每周四下午第三節課,她都要為學生們上一堂特殊的民族多元文化體驗拓展課。這項旨在幫助學生體驗民族多元文化的課程,是該校的一大教學特色,課程内容豐富多彩,開設壯語、民族服飾、特色手工、民族歌舞美食、民族草藥等35個特色學習班,學生根據個人喜好自由選擇。

不一會兒,學生們手中的十字繡上壯錦花紋已初見端倪。對這些色彩斑斓的紋飾着迷的可不僅僅是壯族學生。南師附小共有學生1190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460人,包括壯、苗、瑤、仫佬等民族。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課,來自不同民族、不同班級的學生們得以在周四的下午一起學習交流,共同領略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

相隔不遠的另一間教室,學生們正在學習民族醫藥知識。“中午吃了炸雞腿,晚上要吃什麼?”“涼拌魚腥草。”“炒田螺裡放紫蘇有什麼功效?”“可以解毒,提味。”就讀三年級的項玥然告訴記者,同學們已經學會辨識20餘種藥草。“上次跟媽媽出門,我看到路邊有野生的一點紅就讓她采一點,回家可以做湯,清熱解毒。”

與此同時,民族美食制作班的學生們正在學習制作蕉葉糍粑。6年級的壯族學生李楊說,自從選修了民族美食制作課程,他陸續學會做一些壯族、瑤族、白族等民族的美食。“我了解到許多民族知識,在課堂上學會的美食還會回家做給爸爸媽媽吃。”

校長孫紅梅告訴記者,南師附小以“陽光成長、自由飛翔”作為校訓,将開展民族團結教育作為辦學特色及亮點,為學生們營造團結、和諧、輕松、融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們在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享受真正的“陽光教育”。

“每個班級都以不同民族名稱命名,教室結合本班級少數民族學生的服飾、建築和風土人情來進行布置。可以說,整個校園都被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浸潤着。”孫紅梅介紹說,學校展示廳裡布置了民族風情體驗牆,有56個民族的概況以及學生自創的民族童謠、風情攝影、繪畫書法等作品。學校的音樂老師還根據敲擊銅鼓的動作及壯族圖騰的特點,創編了一套《壯娃古韻校本操》。

每年“六一”兒童節,學校還舉辦民俗風情一條街展覽,邀請學生家長前來參觀。每個班級選擇一種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作為主題布置展台,學生們穿着民族服裝進行解說,展示該民族的文化與特色飲食。豐富的活動不僅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能、張揚個性的平台,也進一步密切了學生、家長與社會的聯系,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民族精神代代傳”的真正内涵。

通過将民族團結教育潤物細無聲地融入校園環境、教育教學、主題活動,使南師附小營造出充滿陽光的校園文化氛圍。這在南甯并非特例。近年來,南師附小所在的西鄉塘區教育局通過開展校園文化建設評比,激勵各學校創設團結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推動了“一校一品牌”工作。秀田小學建起民族文化長廊,明秀小學則開設民族文化傳承社團,秀廂東段小學的“和愛戲劇社”把民族團結故事編成校園劇……

作為南甯市的人口大區和教育大區,西鄉塘區現有中小學130所,在校學生10.2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5.15萬人。為在全區範圍内進一步推動民族團結教育進校園活動,區教育局專門成立了民族團結工作領導小組,将創建活動與教育工作相結合,通過教研組的形式挖掘各學科的民族教育資源,編撰民族教育校本教材及英語晨誦教材,并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确保民族團結教育有效開展。

在确保教學時間、教育質量的前提下,西鄉塘區教育局組織專題研讨,指導教師采取學科知識滲透民族團結教育内容的方法,根據科目實際做好民族團結教育課程設置,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例如,秀田小學在教學目标中增加“讓學生了解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熱愛我們的民族大家庭”的内容,利用《民族團結教育》等讀本開展教學;南師附小則根據實際情況在三至六年級開設民族團結教育課程,為他們的成長創造團結友愛的和諧環境,同時也為促進民族團結奠定堅實的基礎。(責編許鑫)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