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塞上江南 綻放民族團結花

塞上江南 綻放民族團結花

時間:2024-10-22 09:55:10

甯夏回族自治區是我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總人口674.9萬人,其中回族244.15萬人,占比36.18%,有47個民族生活在這個和諧美麗的大家園中。多年來,自治區曆屆黨委、政府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牢牢把握“兩個共同”主題,把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作為重中之重,長期保持了和諧穩定的大好局面,民族團結、宗教和順成為甯夏最靓麗的名片。

2017年11月中旬,本刊記者随國家民委組織的“中央媒體民族地區走基層”活動走進銀川市和吳忠市,尋找美麗的甯夏故事,感受甯夏各族同胞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把民族團結的愛傳遞到千家萬戶

這天,在吳忠市利通區永昌社區居委會辦公室裡,幾位身着統一紅色制服的工作人員,認真地在本子上記錄着社區“老主任”講述的發生在永昌社區裡的“種種小事”。這位“老主任”,便是67歲的回族大媽王蘭花。

2004年從社區主任的職位上退休後,習慣奔波忙碌的王蘭花仍然一有時間就會到社區裡去轉轉。居民們見到她,還會親切地叫她“老主任”。每當遇上種種家庭瑣事,居民們都會習慣性地向她反映。在社區居民的眼裡,這位“老主任”根本沒有退休。

年輕的社區黨支部書記希望王蘭花在即将成立的社區志願者服務隊繼續發揮餘熱,王蘭花毫不猶豫地參與其中,并把過去與她共事的姐妹們拉來一起加入了志願者隊伍。就這樣,利通區首個社區志願者服務隊——王蘭花熱心小組成立了。每當有群衆上門求助,王蘭花和小組成員們總是竭盡所能。為避免遺漏,大家人手一本日記本,把所搜集的問題一一記錄下來,再去落實。10年來,熱心小組共發出服務卡1萬餘張,幫助貧困家庭申請大病醫療救助、下崗職工尋找再就業機會、貧困學生就學、調解家庭、鄰裡矛盾糾紛等,共計1500多件大小事務,捐款捐物價值30餘萬元。

作為民族團結的義務宣傳員,王蘭花積極宣傳那些大力促進民族團結的企業和個人,以他們的先進模範事迹感染和鼓舞人,激發社會各界參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熱情,為推動民族團結凝聚正能量。如今,熱心小組的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在利通區家喻戶曉。“王蘭花”也已經成為回鄉志願服務的一個品牌。在回漢群衆心裡,“王蘭花”就是他們的“貼心人”。

就這樣,王蘭花把民族團結的大愛傳遞到了千家萬戶。

結親互助

社區是城市的細胞和社會的根基。近年來,甯夏堅持把民族團結作為“一把手”工程,創新城市民族工作,積極推進民族團結嵌入式社區創建,使社區成為各族群衆共居共樂的社會環境,促進各族群衆交往交流交融,提升了各族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數。

銀川市西夏區文昌路街道的共享社區,是一個以共享家園為中心的嵌入式格局社區,總人口4532人,少數民族人口占比9%。社區通過與轄區企業、部隊、學院、社會組織聯合組建少數民族志願服務隊,及時掌握少數民族的需求,為大家辦實事解難事,增進民族團結。

共享社區與北方民族大學、甯夏職業技術學院相鄰,經常有少數民族大學生來社區參加公益活動。這些大學生的熱忱,感染着社區書記兼主任劉麗娟。作為母親,她想讓每個在異地求學的孩子都能得到關愛。于是,她萌生了讓這些孩子和社區居民認親互助的想法。

北方民族大學的蒙古族學生巴特爾,就是通過社區搭建的“結親互助”平台,與居民王菊茹結成一家人的。每到周末,巴特爾就會回到這個甯夏的“家”,看望漢族媽媽,并幫着幹一些家務活。除了巴特爾,維吾爾族大學生夏依達和古麗巴努爾也成了王菊茹媽媽的幹女兒。每當孩子們回家,王菊茹就會給他們做各種可口的飯菜。她常給孩子們打電話,囑咐他們出門注意安全,天冷時添加衣服等。共享社區“結親互助”活動自開展以來,已從最初的3對發展到現在的20多對。

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校園裡生根發芽

甯夏六盤山高級中學創建于2003年,是專門招收甯夏南部山區優秀農村學子的學校。建校14年來,已面向甯南山區八縣等民族地區招收初中畢業生24000名。該校校園建築布局合理、設計新穎,教室、宿舍、體育館和食堂整齊幹淨、寬敞明亮。學校實行免費入學,所有被錄取的學生均免收學費和住宿費,這使得更多的少數民族貧困家庭的孩子有機會進入城市優質學校。目前,在校回族學生占全校學生總數的40%。各族學生們在一起生活學習,相互了解、相互尊重,校園裡呈現出一片團結和諧的景象。

始建于1944年的銀川市興慶區回民三小在加強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收到良好效果。當記者走進教室,就立刻被孩子們豐富多樣的手工藝作品所吸引:桌子上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立體畫,巧妙地用泡沫和工藝紙擺放成各種形狀,就連地闆和牆上都貼滿了豐富多彩的剪紙畫和手繪,而天花闆上垂下的各式挂飾也出自孩子們之手。隔壁的教室裡,學生們圍着幾張課桌并肩而坐,認真聆聽四年級三班李子楊同學深情地朗誦詩歌《民族團結之歌》,洪亮又稚嫩的聲音熱切傳遞着團結互助這個永恒的主題。近年來,回民三小把民族團結教育滲透到美術、音樂、德育、實踐活動等各學科,讓學生們融入到民族團結的大家庭。四年級語文教師高海燕說:“孩子們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自覺樹立起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意識,民族團結的種子在校園裡生根發芽,逐步形成了促團結、增和諧的強大合力,為學校又好又快發展夯實了思想基礎。”

隻有民族團結才能過上好日子

東西協作是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的一項中國特色扶貧戰略。作為全國東西扶貧協作啟始地、示範地的甯夏永甯縣閩甯鎮是純移民鄉鎮,位于賀蘭山東麓,常住人口6萬人,其中回族占比83%。閩甯鎮的移民主要來自甯夏南部山區的西吉、海原、原州、隆德等貧困地區。20年來,這片昔日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變成了6萬多西海固移民安居樂業的國家級特色小鎮,成為東西扶貧協作的樣本。

銀川市西夏區文昌路街道共享社區的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活動閩甯鎮原隆村是個生态移民村,近2000戶居民均為從原州區和隆德縣搬遷而來的移民,其中回族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60歲的回族村民海國寶是原隆村的第一代移民,2012年從原州區搬遷至此地。當初,為讓移民群衆都能過上好日子,身為村支書的海國寶帶頭舉家搬遷。但大山裡的農民戀土情結較深,許多人不願搬。他便帶領村組幹部挨家挨戶做工作。最終,在他的帶領下,整個自然村72戶212口全部搬遷到閩甯鎮。

回憶起習總書記去年到他家做客時的情景,海國寶激動地說:“在老家,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雖然享受到了,解決了溫飽問題,但自然條件有限,鄉親們還是緻不了富。現在搬來這裡,黨和政府把緻富的路子給我們找下了,我們再也不等不靠,要憑雙手緻富!”

近年來,原隆村通過發展葡萄産業、建立紅樹莓種植基地、引進光伏農業科技示範園和肉牛養殖基地、發展勞務派遣和技能培訓等,村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周邊的企業成為吸納村裡剩餘勞動力的主要場所,每天還配有專車接送。村裡不少有志向、愛闖愛拼的年輕人外出打工掙錢,每年最少可收入3萬元。依靠閩甯鎮的“一戶四牛一棚一電站”的“4+1+1”産業扶貧模式,每戶貧困戶單從肉牛托管、光伏電站、光伏農業大棚三個項目中,每年就可分紅2.8萬元。2016年,閩甯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732元,同比增長10.2%。截至目前,全村最後的7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脫貧。

作為村支書,海國寶深知民族團結的重要性。他常說:“隻有把民族團結工作做好了,其他工作才能做好。”村裡開設了文化站,周末和農閑時節多才多藝的村民們常常聚在一起唱歌跳舞。現在,原隆村的回漢群衆團結和睦,其樂融融。

互助共赢

1988年,一位富有冒險精神的閩商來到銀川開始了艱難的創業。作為到甯夏從事食品加工的外來個體戶第一人,他從一個小加工作坊做起,逐步發展成為一家集研發、生産和銷售為一體的大型清真烘焙食品龍頭企業的創始人。他就是麥爾樂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添進。

在黃添進的陪同下,記者一行參觀了麥爾樂公司的生産車間。進入生産間走廊時,工作人員要求記者每人戴上頭罩和口罩、穿上白大褂和鞋套。車間裡的工作人員同樣“全副武裝”,面團等原材料正在他們的手中變成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記者們從生産的各個環節感受到這家企業對細節的管控和追求,對産品質量的嚴格要求,以及對企業内部管理的規範和嚴謹。

公司有漢、回、蒙古、滿等480名各族員工,身為董事長的黃添進始終把各民族團結、和諧互助放在首要位置。逢年過節,公司會提供清真風味的免費餐,并組織員工聯歡活動。但凡員工子女考上大學,公司都會獎勵2000元。對生活困難的少數民族員工,公司則給予米、面、油等補助。與此同時,公司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與陽澄社區共同建立了關心關愛孤寡、老、幼、殘困難家庭的愛心家園。每逢傳統節日,黃添進都會親臨慰問。公司把銀川孤兒院作為特别幫扶對象,每逢節假日都去看望孤兒,和他們一起學習娛樂互動,近兩年資助款物價值達30萬元。

多年來,麥爾樂公司一直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進企業為重點,開展團隊文化活動,組織各族員工學習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識,引導員工增進團結、愛崗敬業、愛企如家、互助共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責編張璇)

閩甯鎮原隆村村支書海國寶與部分家庭成員在一起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