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邊陲小鎮 溫和無言的烙印

邊陲小鎮 溫和無言的烙印

時間:2024-10-22 09:13:07

早在元旦,我就接到小學同學婷的短信:她要結婚了。那時,我已定好春節返鄉計劃,得知這個喜訊,我更加熱切地盼望早點回去。

20年前,在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縣名為“托裡”的這個邊陲小鎮,我和80多個孩子成為當地唯一一所小學的一年級新生。那屆學生中,除了我這個哈薩克族、一個維吾爾族、幾個蒙古族和回族學生外,大部分同學都是小鎮裡的漢族孩子。學生少,隻夠編成兩個班。入學時我的漢語水平僅限日常對話,但與同學們相處沒兩個月,我就能與漢族同學比較流利地對話了。

上學後,我常常被母親喚去買菜,進了菜店,總能發現同班同學時而張羅客人、時而低頭寫作業的小小身影。鎮上有很多内地來的打工者,他們除了在拾花季節采摘棉花掙錢之外,大多張羅了一門小生意。在菜市場租賃兩間屋子,外間賣菜,裡間作為一家人的卧室,是很多打工者最初的選擇。他們中大多來自四川和河南,小鎮裡南腔北調也多是這兩地的方言。

婷的家就在小鎮數公裡外的兵團五連。因為離家遠,她買了輛自行車,每天騎車往返學校,中午則花兩塊錢在學校食堂買點菜和饅頭作為午飯。依稀記得婷的老家在四川,她總對我說起蜀地的綿綿陰雨。午後落了雨,她和小夥伴撐了傘走在石階上,雨水滴滴答答,心頭也濕漉漉——這是我後來想像的場景。那時我總趁着課間看武俠小說《笑傲江湖》,自然對四川生出無限幻想。

我在小鎮讀到六年級,就趕上“疆内初中班”頭一年招生。當時的我哪裡知道“詩書傳家久,勤儉繼世長”這樣的大道理,學雖日日上着,也不過是應個卯。我們呼啦啦地一群人去考,最後隻考上了我一個。我去了新疆某市讀書,而同學們大多升入小鎮中學。我按部就班地求學,初中畢業又考上了“内地新疆高中班”,之後考上了北京一所不錯的大學,畢業後留京工作,從來沒有細細探究過順風順水的命運從哪裡啟程。

曾經,我和小學同學通過幾封信,随後漸漸就斷了聯系。通過參加一場婚禮回望曾經的生活軌迹,與故人、故土發生一點聯系,恐怕是最溫和、最不傷感的回憶方式了。

婷的婚禮在縣城一家新開的酒店裡舉辦。如果不身處其中,很難相信這場婚禮屬于一個小鎮少女。婚禮由婚慶公司操辦,酒店被裝飾得美輪美奂,主持人則是當地電視台的名嘴。除了改口、行禮的傳統環節,交換戒指和結婚宣誓等新潮形式也被吸收進來,一切與我在北京參加的婚禮幾乎沒有兩樣。借助網絡,人們已創造了一種全國通用的“新傳統”。

不過,當新郎接過話筒說了一段話後,我終于還是發現這個邊陲小鎮在他身上烙下的獨一無二的印記。這個印記屬于小鎮,屬于異鄉漂泊的孩童,并且還是“新疆式”的。

他說:“小時候,我們剛剛從山東來新疆,我看着父母辛苦奔波着為我們謀取更好的生活,總是很心酸。後來,我認識了婷婷的家人,他們也經曆了和我們一樣的生活。慶幸的是,如今我們終于都過上了好日子。”

大概這就是許多從内地到新疆來謀生的家庭的一個縮影,那些在春運火車上扛着行李奔波的人與我們并不遙遠。他們是我們的朋友、同學或鄰居。一個四川小孩和一個山東小孩跟随父母來新疆讨生活,他們在新疆逐漸長大、相識成婚,并且成為名副其實的新疆人,繼續在新疆平淡而又滿足地生活下去。

小時候,我總以為“内地”是一個地名,所有操着各地口音的人都來自這個叫做“内地”的地方。等我真正意識到内地是一個多麼廣闊的概念時,我已背着書包離開了新疆,完成了反向遷徙,來到婷所代表的“内地”。

想象中遙不可及的地名,因為人們不斷行走而産生了聯系。

大學畢業時,我和婷聊過一次天。那時,她職高畢業、考了會計證,在烏魯木齊的一家公司做财務。我從北京飛回來,在她租住的小屋過夜。

那天,我們都不約而同地聊到了童年。我對一年級時的“轉學事件”耿耿于懷。時值下崗潮,學校決定解聘部分合同工教師。我剛入學、漢語剛起步,老師擔心我拖後腿而導緻她被解雇,便找了我父親商量讓我轉學。父親為我的處境痛心,和她大談“師德”,堅持将我留在了原先的班級。後來大半個學期,老師常常對我罰站、罰抄寫,直到看到我期末成績優異,才放下心來。這些,我都是後來才知道的。

現在我完全能理解老師的行為——不過是一個普通人對命運的掙紮罷了。第二年,老師還是下崗了,推了輛推車賣了十幾年的冰棍,終于供女兒讀完大學,去了女兒所在的城市。

而婷則抱怨父母對她的忽視和學校裡的不如意。她剛從四川到新疆,父母就做了包工頭,離開家打工。剛入學、和奶奶相依為命的她,常穿着不合身的衣服。老師總喜歡學習好、性格乖的孩子,不太搭理她,有時也訓斥她幾句。她為此很是責怪父母,又覺得在異鄉漂泊的父母也無可奈何,種種情緒夾雜在一起,讓她很是郁悶。後來,她成了叛逆的小鎮少女,等我和她重逢,她在出租屋裡一支接着一支地抽煙。可我知道,在她叛逆的外表下,藏着一顆柔軟、敏感的心。

大學畢業以後,我和當年的小學老師聊起過去——他還和大家保持着聯系。我是那一屆學生裡極少數考上重點大學的,其他80名同學裡,大部分隻念到了高中畢業,讀完大學的寥寥無幾。

那時的我已不再年少輕狂,不會把學業順利歸因于自己的聰慧。我不禁想,如果當年我沒有幸運地考上“内高班”、沒讀大學,我大概早已結婚生子,也和大多數同學一樣在求學的曆程裡逐漸止步、走向了社會。人生的成敗固然不能用學曆來衡量,但是能順風順水地走過求學歲月,擁有一紙文憑,其實是小鎮孩童最好的出路了。

曾經無數個課後,我和同學爬上學校後面的沙丘,眺望遠處牧人散養的駝隊。小鎮一覽無餘,破敗陳舊的平房裡隻有學校一棟高樓。我們并不因為在這樣頹敗的小鎮出生而沮喪,反而做着豪情萬丈的俠客夢。班裡一個女同學告訴我,她的老家就在河南嵩山下,在老家常能看到少林寺的僧人來來往往。她的家鄉故事讓我着迷,我對神州大地的幻想其實是這些“疆二代”同學帶給我的。新疆是一個求同存異、多元和諧之地,南來北往的人們,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長大以後,我不知道同學中有多少人擁有了世俗意義上平穩、順利的生活。就我個人而言,求學路走了十幾年,輾轉了祖國南北,才擁有了一份發達地區的孩子看來極其普通的生活。但終究,時代給了我們這樣選擇的自由和改變的可能。

在婷的婚禮上,我看到小鎮少年的志氣。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往更好的生活走去,想擁有更加體面、更加從容的生活。

“我們現在是一家人了。”婷摟着女同學藍,笑着對我說。看到我不解的表情,她解釋說,她的父親早在幾年前就腦溢血去世了,她的母親和藍的父親再組了家庭。

父親去世以後,婷一直照顧自己讀中學的妹妹。每當看到她事無巨細地關心妹妹、送妹妹去學習樂器和繪畫、參加妹妹的家長會并且将妹妹的點滴進步發在朋友圈裡時,我對她既理解又心疼。當婷摟着重組家庭的親人時,她已經與自己的人生和解了。她完全理解和尊重母親的再婚,并用行動表示支持。

小鎮的孩子雖淳樸,卻絕不粗糙。那些寂寞、無人關注的青少年時期,他們早已摩挲了無數遍,對自己的人生有過無數次的思考。通過努力,婷擺脫了年少時的叛逆,努力幫助家人、提攜弟妹,走向新的人生。

我常常回想當年的小鎮。小鎮本就是外來人口彙聚之地,多數人為了謀生來到這裡,同學們總是興緻勃勃地說起各自的老家。無論怎樣,我們身上都留有小鎮的烙印,成了名副其實的小鎮孩童。這種烙印并不尖銳,卻帶着溫和無言的執着。

(責編杜飛雪)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