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湖南民族地區特色村鎮建設新觀察

湖南民族地區特色村鎮建設新觀察

時間:2024-10-22 08:11:29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宏偉航程,吹響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嘹亮号角,标志着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又迎來了一個新的戰略機遇期。

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的興起,是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的發展壯大,則離不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進入新時代,要進一步推動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的發展壯大,必須準确把握當前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站在民族工作大局和民族地區全局的高度,牢牢把握正确方向,不斷增強工作的自覺性、科學性和有效性。

特色村鎮建設取得新成就

就全國而言,傳統村落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也是老祖宗留給後人的最主要的文化遺存。從湖南省民族地區來看,由于曆史上長期處于地理偏僻、交通不便和經濟落後的狀态,導緻了封閉的文化地理環境和傳統的生産生活方式。然而,正因為如此,卻“歪打正着”地使得一批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存至今。

湖南省有700多萬少數民族人口,有8個世居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轄域西部的武陵山區。目前,全省民族地區約有2000多個極具保護開發價值的特色村鎮。其優美的自然生态環境、原生态的特色民族文化、濃郁淳樸的風土人情,像一塊塊巨大的磁石,吸引國内外遊客紛至沓來、流連忘返。這一巨大的文化遺存就像沉睡了千百年的“金山銀山”,是發展生态文化旅遊産業不可多得的優勢資源。

改革開放以來,湖南省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加快,成就巨大。在這個過程中,作為成長性最強的“朝陽産業”,文化生态旅遊業是最綠色的“無煙工業”,也是帶動面最寬、産業鍊最長的新興産業,已成為民族地區脫貧緻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路徑。在實踐中,不少地方把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當作旅遊産業升級發展的基本依托和主攻方向,取得了顯著成效。比如,張家界市、鳳凰縣等近年來旅遊收入増長最快的闆塊便是鄉村旅遊,并且其規模直逼整個旅遊收入的半壁江山。可以說,在大衆旅遊、全域旅遊時代,依托大景區、大城市、大市場發展以特色村鎮為重點的鄉村文化生态旅遊,其勢已成、其時已至。

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時期,湖南省民族地區近90%的小康村都走上了特色村鎮旅遊的發展路子,而全省30%以上的貧困村也都不約而同地把治窮脫貧、長富久富的當家産業鎖定在特色村鎮旅遊發展上。比如,近幾年來,花垣縣十八洞村以特色村寨苗族風情旅遊為龍頭,帶動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服務業綜合開發全面發展,實現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目标。深入考察該村的發展曆程可以看出,“旅遊業+”“互聯網+”和“村黨建+”無疑是當前深刻改變民族地區農村貧困面貌的三大主引擎。

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南省民族地區堅持新發展理念,因勢利導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找到了一條帶動各族群衆脫貧緻富的新路子好路子,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注入了強大的物質力量;與此同時,以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為平台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不斷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得鞏固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精神力量也日趨強勁。

特色村鎮建設呈現新氣象

當然,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在實現大發展的同時,也面臨着一些新問題。比如,民族地區農村青壯年離鄉進城務工的大環境依然如故,基本條件不成熟的“一哄而起”“一窩蜂”,村民參與度很低、獲得感不多、凝聚力不強等。為盡快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湖南民族地區的特色村鎮建設必須堅持做好特色開發的文章,走出個性發展的路子。

首先,抓好特色民居保護,凸顯民族建築個性。湖南省的世居少數民族有悠久、獨特的曆史文化,包括古樸、實用、與環境和諧的民居建築等,都是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産。近年來,湖南堅持把特色民居保護放在特色村鎮建設的首位,堅持把凸顯民族建築風格放在特色民居保護的首位,堅持整舊如舊、建新如舊,突出各民族的建築個性,避免千村一面、千戶一面和雷同發展。在具體工作中,既注重專項規劃引領、專項資金引導和專項标準規範,又注意發揮旅遊市場的基礎性牽引作用。

其次,抓好特色産業開發,增強自我發展動能。近年來,湖南把民族地區特色村鎮建設納入全省全域旅遊發展規劃,納入美麗鄉村、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計劃,以規劃引領開發;全省規劃打造的“十二條旅遊精品線路”和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等“四條原生态民族文化長廊”,都把特色村鎮作為重要建設節點和精品景點,依托重點城市和核心景區,連點成線、連線成圈,全區域、全要素、全産業鍊開發,推動旅遊産業升級發展。同時,以特色村鎮旅遊開發為龍頭,帶動千家萬戶的小農對接千變萬化的市場,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優勢資源為依托,切實推進文旅結合和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初步形成了民族文化旅遊業、種植業、養殖業、服務業和民族民間手工藝品加工業齊頭并進的産業格局。

第三,抓好特色文化傳承,守護共有精神家園。湖南把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作為民族地區特色村鎮的鑄魂工程來抓,全面開展特色村鎮民族文化資源普查,制定保護傳承方案,出台立法保護措施,建立傳習基地和生産性保護中心,大力推進民族文化活态傳承。深入挖掘少數民族歌舞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節日文化的内涵,不斷推動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目前,全省民族地區有33個特色村鎮建起了自己的展演中心,有359個特色村鎮開發出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表演節目,省裡還集中力量打造了享譽國内外的吉首鼓文化節、南山“六月六”歌會節、通道“大戊梁”歌會、張家界國際鄉村音樂節等四大民族節會活動。在此過程中,堅持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全面覆蓋到民族地區的特色村鎮,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極大地增強了各民族大團結的凝聚力、向心力。

第四,抓好特殊人才培養,強化人才支撐作用。湖南大力培養民族地區鄉村本土人才,實施了鄉村人才振興行動計劃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培育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建立縣域專業人才統籌使用制度,鼓勵城市專業人才參與鄉村振興,逐步實現村村都有大學生、有技術員。注重保護民族地區“非遺”傳承人才,将“非遺”文化特别是“非遺”文化傳承人保護列入各級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積極招商引資引才,利用市場機制開發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積極推動企業與農戶建立共建共享的利益聯接機制。目前,全省共有860多家企業參與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和運營,湧現出了張家界五号山谷旅遊文化投資公司、雪峰山生态文化旅遊公司等一批蜚聲中外的企業,發揮了引領行業發展新潮流的龍頭作用。

第五,抓好特色風光打造,建設綠色生态田園。目前,湖南民族地區大部分納入特色村鎮建設的村鎮實現了道路硬化、村莊綠化、民居美化、環境淨化的目标,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通過着力打造生态田園風光,按照“田園景區化、景村一體化、旅遊全域化”思路,做好“文化+”“旅遊+”“農業+”文章,真正讓民族地區的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真正讓“砍樹經濟變成看樹經濟”,真正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許多民族地區的特色村鎮依托獨有的自然條件,建起了梯田、果園、花海、客棧和特色種養基地等,讓遊客在觀光、休閑的參與中豐富生活體驗、感受田園樂趣。同時,一些特色村鎮還注重保護和建設标志性記憶景觀,使人見了眼前一亮、心頭一振,留下美好、難忘的印象。

特色村鎮建設要有新作為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也是民族地區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面臨的新機遇。尤其重要的是,特色村鎮建設作為湖南脫貧攻堅達标驗收後最大的幫扶接續政策,作為民族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抓手,正在按照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時間節點和工作标準,同步編制規劃,同步研究部署,同步推進實施,同步檢查驗收,确保民族地區跟上全國農村的發展步伐,确保如期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标。

當前,湖南民族地區要着力在“保護”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大協調力度,更好地推進特色村鎮建設。一是發揮規劃引領的保護作用。明确要求以縣為主,逐村制定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性開發規劃,并且規劃必須按程序進行嚴格評審,力求保護特色村鎮的原始風貌和原生态文化,達到彰顯特色、突出個性的要求;二是發揮創意宣傳的保護作用。即通過現場及視頻綜藝節目、民俗活動、網購平台直播等各類創意宣傳方式,把特色村鎮推向更廣闊的市場,收到“以開發促保護”的良好效果,有效增強廣大群衆保護特色民居、特色文化和做大做強做精特色産業的自信心;三是發揮活态傳承的保護作用。通過組織開展傳統文化發掘整理、民族文化陣地建設、民風民俗展示、民族文化傳承人培養等一系列專項保護工作,推動民族文化特别是瀕臨消失的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

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加大投入也至關重要。當前,湖南民族地區經濟總量小、産業層次低、增長速度慢,與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呈拉大之勢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尤其是廣大農村經濟底子薄,缺乏自我造血能力和内生增長機制。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特色村鎮建設,就必須進一步加大力度制定和落實對民族地區的差别化扶持政策。

(責編吳迪)

懸挂在瀑布上的古鎮——湖南省永順縣芙蓉鎮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