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主編季藝《人物》永遠看重内容,尋找真正讓我.."/>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吳亦凡的待人之道

吳亦凡的待人之道

時間:2024-10-22 07:00:53


    副主編季藝

《人物》永遠看重内容,尋找真正讓我們興奮的采訪對象,如果沒有,甯可不做。

“我覺得你們很了解我。”去年11月,吳亦凡忽然說出這句話時已經是北京冬夜12點,他從早上一直工作到半夜,第二天一早還得去片場。他并沒有讓繁重工作麻木掉他的敬業和對自己情緒的感知。當時他在為《人物》錄制2015年“年度面孔”群封視頻,他作為能在社交媒體上帶動現象級數據的新一代年輕偶像入選了年度面孔。《人物》對吳亦凡的采訪還沒有真正開始,那段視頻口播文本是記者顧玥從他過去的采訪中預先整理出來的,講的是母親不允許但他如何努力追夢的故事,在這個主題下,他的努力被看作對自由的追求。吳亦凡說,“我覺得你們很了解我。”

拍片過程中,我注意到一個細節,即便在外人看來拍出的照片已非常好,但如果吳亦凡自己心裡有一點不對勁,他都要叫停重來。這讓人感覺他做事時心裡有個标準,必須自己感覺過了,才能放過合作者。我想起來他童年時少有機會表達自己,問,獲得自由後,一件事能不能按你自己的方式表達或達到你的标準會被你看作最重要的?他點了點頭。

之後相處中,吳亦凡三次打動了我們。這三次都跟他一旦感動就會把自己全部交付出去的性情有關。

視頻後第一次采訪,時間不長,但我們問到多深,吳亦凡就會給出多深的回答,我們驚訝于他和年輕不相稱的深,以及和深不相稱的真。那是一次自然飛快地聊到很深的談話場,吳亦凡講起單親家庭成長的不易,追求自由的艱難,以及對母子關系的理解。我們非常動容,既為他的故事,也為他的信任。我們面前的吳亦凡幾乎是不設防的,我們感覺到他對面前的媒體有判斷力,判斷之後敢于交付。回去的車裡,主編張捷跟我說,她覺得這份工作最讓她愉快的還是記者的部分,尤其當你理解一個人,讓他在被理解的感動中打開内心時;做記者是有趣的工作,在一個小時内抓住人物的核心特質是有成就感的事。

但那次是群封,吳亦凡隻是“年度面孔”一組報道的十三分之一,篇幅有限,張捷那時既興奮又猶豫,興奮是我們遇到了一個喜歡的年輕人,看來有動人故事和内心力量。猶豫是要不要把這個沒問透的線索匆忙寫出來?是現在呈現一個60分的故事,還是以後呈現一個100分的故事?

吳亦凡這時讓我們第二次感動。我們向他表達了猶豫,我們考慮在年度面孔報道之後,再用一個單人封面寫他的故事,但是需要更多的采訪時間和獨家講述。他立刻告訴我們,沒問題,我和你們聊得很愉快,我很喜歡你們,我願意。他馬上找出一個半天,那是他這兩個月裡唯一可以休息的半天。我們既感動于吳亦凡和我們的共鳴,也感動于他共鳴之後如此付出。

《人物》報道常被同行稱為“滅絕式采訪”,不僅對主角本人挖得深、問得細,周邊采訪也是深而廣,報道發表後常讓同行覺得沒有任何再發揮的餘地,這個人物已經被寫盡了。吳亦凡剛從韓國回到中國的時候,很長時間沒有專業圈内人士幫助,他的團隊都是靠樸素的情感和人打交道。我們希望采訪吳媽媽,吳媽媽在兒子成長中非常重要,但她不願意被媒體打擾,工作人員建議用采訪Sindy代替,Sindy是吳媽媽的朋友,現在也在吳亦凡團隊工作。我在采訪Sindy時有些不滿,母子故事的講述他人無法代替,Sindy當時下意識地為保護吳媽媽而拒絕我們。但兩天後,我意外接到她的電話,她認為沒有幫我完成講述母子故事的任務,覺得我說得有道理,在我離開後這兩天她已經說服了吳媽媽,幫我把吳媽媽請了出來。接到她的電話我激動又感謝,這讓我更想不要辜負這個男孩的故事。這是第三次感動。

從開始被編輯部看作因粉絲影響力而知名的年輕偶像,到真正為他動容,願把《人物》第一個90後單人封交給他,是我們與吳亦凡的不斷共鳴,和他的不斷付出,令這一切從無到有。吳亦凡有通過自己的付出把一點點感動在他人心裡發酵到最大的能力。

好報道的獲得有時如好的感情,背後需要相互的給予。《人物》報道對象很多是名人,他們或許有高于常人的身份,或許有巨大知名度,但我知道,這些都不足以發動《人物》記者,當有名人想用知名度讓記者踮着腳尖去采訪,或者認為單憑自己的知名度就足夠值得被報道、讓記者為他的故事花力氣時,他們應該學習一下25歲的吳亦凡在人和人相處中表現出樸實本真所産生的力量。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