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評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書評 > 人工智能翻譯助力網文“一鍵出海”

人工智能翻譯助力網文“一鍵出海”

時間:2024-01-16 02:49:58

“土生土長”的中國網絡文學已成為世界文化奇觀。根據中國作協發布的相關數據,海外用戶超過1.5億人,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海外閱讀需求旺盛,但相較堪稱海量的中國網絡文學而言,“出海”作品仍是少數。中國網文“出海”至今,累計輸出作品16000餘部,而僅2022年,國内新增作品就有300多萬部。每天有百萬海外讀者盯着屏幕、在線“催更”,“出海”作品“供不應求”。
    翻譯是第一道關卡。篇幅巨大、作品海量,而翻譯人才不足,成為影響網絡文學更大規模走出去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人工智能(AI)為網文“出海”打開了一扇窗。日前,在第二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上發布的《2023中國網絡文學出海趨勢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0月,閱文集團旗下海外門戶起點國際已上線約3600部翻譯作品,同比三年前增長110%。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網文的翻譯效率提升近百倍,成本降低超九成。
    AI正推動網文規模化“出海”,讓“一鍵出海”“全球追更”成為可能。
    翻譯效率提高3600倍,成本降到人工翻譯的1%
    中文翻譯本來就難,文學翻譯更難。“信達雅”是文學翻譯的基本标準,網絡文學翻譯也不例外。
    在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陳定家看來,網文在翻譯上要盡量滿足三個标準:準确性、流暢性、藝術性,“網絡文學的翻譯應該盡可能準确地傳達原文的意思,包括各種語義、文化和情感内涵。譯者應該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使譯文在目标語言中能被自然流暢地閱讀”。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研究生雷甯觀察到,對北美受衆而言,太極、功夫、龍等中國元素并不陌生。然而好萊塢大片式的文化傳播與網文翻譯的本質區别在于,前者多用文化符号拼貼的方式打造“中國印象”,難以擺脫隔岸觀火的獵奇目光,後者是愛好者主動進行的文化交流行為,借由逐字逐句的翻譯來更深入地傳導文化。這無疑對譯者有很高的要求。
    更新效率又關乎用戶的黏度。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19年中國網絡文學出海報告》,影響海外網文用戶體驗的最主要因素是網文“出海”的效率。超八成的用戶會把“作品更新穩定,題材多樣”作為選擇平台的第一要素,他們常遇到的問題是“正在更新的小說更新太慢和突然停更”,“想看的小說沒人翻譯”。
    翻譯難度大,成本也高。有業内人士表示,網絡文學請專業譯者翻譯的價格,基本是每1000字200元的報酬。而作品動辄幾百萬字,成本何其之高。即使這樣,對優秀的翻譯人才來說,也不具備吸引力,他們更願意做同聲傳譯或者金融、法律、醫療等領域的翻譯。
    技術革新開辟了一條新路。2018年,國内自主研發的首個網絡文學人工智能翻譯系統推出并應用,大大提升了翻譯效率和作品“出海”數量。推文科技創始人童晔算了筆賬,AI能使翻譯效率提高3600倍。具體來說,對于1000字的翻譯,人工需要1小時,AI隻需要1秒;成本也降低到原來的1%,100萬字的專業譯者翻譯需要20萬元,AI隻需要不到1000元。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副秘書長李弘表示,目前,我們已經可以借助AI将網文翻譯為英語、西班牙語、印尼語、葡萄牙語、德語、法語、日語等多種語言,不僅中國網文從中受益,海外原創網文也有了更大的傳播空間。
    人工智能翻譯可以達到“理解上下文”的程度
    人工智能翻譯準不準呢?童晔給出直觀答案:“100分的滿分,專業譯者可以拿到85分,AI翻譯可以拿到75~80分。”
    “比方說,翻譯口語中的‘梗’,人工智能之前不行,現在可以了。”童晔說,人工智能先把“梗”變成平鋪直叙的語言,再從目标語言中尋找一種相應的“梗”,這更符合“信達雅”的翻譯要求。
    精确度如何實現的呢?一些網文平台發布的資料顯示,正如人類翻譯受自身知識面的限制一樣,AI模型達到的能力範圍也受到語料範圍的限制,所以要盡可能豐富地給AI“喂料”。平台基于自然語言理解技術,對網文内容進行深入挖掘。通過對大量網文内容和優質社區内容的标注和識别,使機器更好地理解網文内容。比如,AI可以自動識别角色、場景、題材、故事脈絡等信息,構建網文的整體知識圖譜。目前,AI翻譯能夠較好地翻譯網文特殊領域中的詞、句、段落,包括人名、地名以及類似“金丹”“解藥”這種特有元素詞,還能識别出各種代詞指代的對象,盡可能避免傳統機譯中“一詞多譯”“張冠李戴”等現象。
    彩雲科技CEO袁行遠解釋說,人工智能在翻譯時,會從原文中提取出人物并判斷其性别。它在判斷什麼詞是人名時,會依據一些語法規則,例如“××說”,“說”字前的名詞一般是一個人。利用類似的方式,人工智能就能獲得一張專有詞表,使得翻譯工作得以順利推進。另一方面,過去常見的“逐句翻譯”常常忽略語境,導緻翻譯結果僵硬、不知所雲,而目前的機器翻譯已經發展到“理解上下文”的程度。
    不過,這隻是技術上的進步,精準翻譯具備了可能性,還無法進行規模化應用。業内人士指出,比較淺白的表述,AI可以“猜”出正确的翻譯,但遇到比較迂回的表述,比如語料中從未出現過的成語,AI猜錯的可能性就會變大。例如,“燃燈如豆”可能被直譯成“火焰像豆子”,機器無法理解深層的内涵。同時,它也不能理解故事的複雜邏輯,無法判斷前面一個伏筆會成為故事後面至關重要的因素,這都是尚需進一步探索的課題。
    人工智能翻譯還離不開人的“精加工”
    是否使用人工智能翻譯,不同的作家學者也有不同的理解。
    人工智能追求效率提升的同時,難免會丢失文本質量、消損原著色澤。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許苗苗觀察到,對于熱愛寫情節、開腦洞,不太在意風格的作者,特别是那些熱愛IP轉化,從文字作者變成編劇的作者來說,機器翻譯不成問題,而對于鐘愛自己語言風格的作者來說是緻命的,“這樣的翻譯缺乏獨特性,翻譯出來的文本隻是内容而非風格”。
    地域特色翻譯、本土語境表達仍是很多作家關注的問題。陳定家指出,在翻譯的過程中,基于海量信息的大型語言處理機器,難以處理一些複雜的語言現象,如文化差異、本土語境等,隻能嚴格遵守語法規則與句式結構,無法準确傳達作者的審美趣味與情感追求,導緻扁平化的翻譯結果。
    閱文集團副總裁、總編輯楊晨也把術語翻譯的準确性作為AI翻譯的首要挑戰,“像人物稱謂、門派、功法、修煉等中國網文、中國文化中特有的語言術語和表達方式,單純依靠AI翻譯無法準确表達其内涵”。
    目前,人工智能翻譯還離不開人的“精加工”。中南大學教授歐陽友權認為,“人—機”協作才能保證質量。因為受目前技術水平所限,人工智能翻譯的缺點是明顯的,但“機譯”的發展方向是對的,當弱人工智能升級為強人工智能時,也許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艾瑞咨詢發布的《2021年中國網絡文學出海研究報告》指出,現階段,通過出海服務商為内容平台提供優質的AI翻譯,加上後期的專業譯者校對潤色,優勢互補,正在幫助網絡文學快速規模化出海,特别是在2020年多語種市場布局加速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翻譯的應用能夠幫助企業快速實現語言的遷移。
    楊晨表示,閱文集團組織了超過3萬人次的讀者測試及反饋,對AI翻譯的細節進行不斷地微調,使翻譯更貼近海外讀者的閱讀習慣。網文平台需要重建網文翻譯的流程和體系,搭配人工校正來綜合優化AI翻譯内容。
   

(劉江偉)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