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最新力作《幸福力》的新書發布會現場。主辦方供圖
“幸福力六邊形是支撐幸福大廈的六根支柱,共同支撐起了我們的幸福感。”楊瀾認為,幸福是一種選擇。“我閱讀了很多心理學的著作,國内外心理學研究發現,在我們的主觀幸福感當中,有50%取決于我們的遺傳基因,有10%來自于我們的環境,而有40%來自于我們的選擇和行動。”
幸福感來源于幸福力,在楊瀾看來,“幸福力”是“發現、感知、創造、分享幸福的能力”。早在2009年,楊瀾就在《天下女人》欄目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幸福力”的概念,到現在已經有14年了。14年間,楊瀾閱讀了近兩百本心理學專著,采訪了包括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哈佛幸福課主講人泰勒·本-沙哈爾、哲學家周國平、清華大學彭凱平、北師大張西超等幾十位學者,并将前沿的心理學知識全部轉化為自己的理解容納在這本書中,結合當下的很多社會現象,希望能告訴讀者幸福是可以選擇的,同時幸福也是有方法的。
楊瀾最新力作《幸福力》的新書發布會現場。主辦方供圖
“幸福不等于沒有痛苦,而是要找到與痛苦的共處之道;幸福也不等于永遠平衡,而是在不平衡中找到新的平衡。”楊瀾坦言,在寫《幸福力》這本書的時候,也是自己感到特别焦慮和迷茫的時候,這也讓她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了幸福并不是沒有痛苦,而是要學會和痛苦共處,從而也更加堅定了她寫《幸福力》這本書。因此,《幸福力》是一本在痛苦中完成的自救、自愈之書。
談及“幸福力六邊形”中的“悅納自我”時,楊瀾表示,自我是我們與世界聯系的基礎,也是決定每個人命運的關鍵。當我們意識到是為自己而活時,自由的感受會為我們帶來全新的認識。
楊瀾最新力作《幸福力》的新書發布會現場。主辦方供圖
除了“悅納自我”,“幸福力六邊形”倡導人們擁有“積極情緒”。“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和無力改變的事情,但是不要忘了我們身邊有的小确幸,有那些愛你的和值得你愛的人,他們是支撐你繼續向前的一種力量。”楊瀾認為,幸福不是什麼大道理,它是生活中小确幸的累積,可能是今天一杯溫度剛剛好的奶茶,可能是孩子把他胖嘟嘟的小手放到你的掌心裡……
“凡是這種能夠讓我們感受到美好和愛的細微感受,其實都是我們的積極情緒,隻不過我們過去常常讓這種情緒一晃而過,其實我們是可以把它留在我們的記憶當中的。”感受小确幸,積累小愉悅,可以改變大腦的物理存在,進而改變意識,增進幸福感。
活動的最後,楊瀾與讀者分享到,我們的人生之所以存在意義,就是在建立“幸福力六邊形”的過程中,我們在盡可能多地與外界産生聯結,從而看見更多的自我。
幸福不是插在花瓶裡供人觀賞的花,而是在田野裡自由生長的樹。雖然我們對幸福的定義各有不同,幸福也無法通過統一的标準來衡量,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習得幸福的能力,創造屬于自己的海闊天空。
楊瀾最新力作《幸福力》。主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