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水水,90後巨蟹女,一個很可愛很可愛的小女生;一個總在一段話之後用“……就是這樣”強調确定性的DV導演;一個被稱為“少女版王家衛”的精靈般的小女人――
在艾水水的百度貼吧裡,有這樣一個帖子曾被一度置頂:“同樣都是90後,為什麼我和她的差距這麼大?”回複中,有人說,因為她夠勇敢,夠獨立,夠90後;而艾水水則認為:“隻是相信自己,自顧自地長大,僅此而已。”
自戀式的漂亮
第一次在片場見到艾水水時,大導演陳可辛吓了一跳。絲襪、公主裙、高跟鞋、粉色蝴蝶結薔薇花……“你是導演?”陳可辛的語氣裡帶着質疑,艾水水調皮地笑道:“這種裝扮風格叫‘姬系’,即公主之意。公主很幸福,就像你們眼中的90後一樣,所以我要時時刻刻穿‘姬系’,标榜我的90後特質。”
這就是艾水水的第一印象。在她眼裡,自戀式的漂亮絕對是生活的第一要義。哪怕隻是下樓去買份報紙,也容不得妝容有絲毫馬虎。走在一群身穿耐髒T恤耐磨仔褲的導演群裡,除卻年齡,她就是一個另類。“難道導演就一定要胡子拉碴、毛孔粗大嗎?我偏偏要做一個聚光燈下的芭比娃娃,一個外表美麗且富有内涵的幕後主控手。”
由不得你信不信,服不服,反正艾水水已經妝容精緻地出現在了她的片場,摒棄了所有60、70、80導演們的工作常态。
艾水水13歲起就開始化妝。她說,“化妝之後人顯得精緻而精神,能掩蓋因熬夜而産生的黑眼圈小痘痘。”但那時的她還隻在穿校服的中學年代,除了周末,她沒有多少時間精緻地裝扮自己。可即便如此,每天在班主任檢查完發型後,她都會悄悄地把頭發變成比較個性的樣子,讓自己在不出格的範圍内與衆不同。15歲,她籌拍數字電影《親愛的,某某某》一舉成名,從此她對自己更加要求嚴格,照片不P不上網,面部不化妝不見人。一次一家國内有名的媒體采訪她,按照采訪慣例,記者提出先拍幾張照片,艾水水“噌”地一下從椅子上跳起來,固執地連連擺手:“不行,回頭我讓經紀人傳照片給你,我現在也算是個公衆人物,注意形象那是必須的,公開發表的照片,怎麼着也得修修才行。”
在裝扮自己這件事上,她喜歡像日本動漫裡的人物一樣,用很粉很閃亮的東西,在她身上,你可以看到90後自戀、哈日、視覺崇拜的基本特質。
所以,2009年5月《0086》雜志的記者在采訪她時脫口而出一句感慨:“從外表上看,我實在看不出你和其他瘋狂的90後有什麼不同,唯一的區别可能就是,你多了一個牛叉的身份――導演。”
可艾水水粲然一笑:“不,我的朋友幾乎都是23歲以上的,甚至還有不少四十多歲的人。”
也是,1991年出生的艾水水不能代表90後的全部特質,甚至還隻是90後成熟類的代表。她喜歡研究宗教的發展史;喜歡站在整個宇宙的宏觀角度上去解釋《易經》;不去夜店,不泡吧;與同齡人在一起,常常會茫然地問:“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什麼?”
以商養藝的做法
祖籍蘇州的艾水水出生在山東,有1/4的印尼血統。13歲之前,艾水水的生活平淡無奇,13歲那年,望女成鳳的父母把她送到北京的一所寄宿制女子中學,希望她在嚴厲的管教下開始好好學習。來之前,父母安排她住在一個朋友家,可沒過多久,艾水水執意搬了出去。“無論如何,還是要學會自己取暖,一個人撐起整個世界。”一個13歲的女孩,就這樣早早地邁出了走向成年的第一步。
特立獨行3年後,艾水水迎來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那年,在朋友的引薦下,她參加了可口可樂亞洲區廣告模特的甄選,憑借年齡優勢及良好的鏡頭感,她從3000多人中脫穎而出,幸運之門自此打開,随後,背背佳、好記星等多家企業請她拍廣告,15歲的艾水水,開始在無數鏡頭前燦爛地綻放自己年輕的笑臉。
艾水水小小年紀便能日進鬥金,揚名于人前,換作他人,恐怕得瑟都還來不及,哪會想到更多。可艾水水不,她先從朋友開的店裡抽出了投資的股份,然後在通州開了家時裝店“超人氣”。“這樣四處跑,累都累死了,也賺不了多少錢,何苦?”朋友們不忍心看她辛苦,紛紛勸解,她卻固執地搖頭:“沒有錢,就沒法獨立,就沒法玩藝術。除了拍廣告片,将來我還要幹大事業呢!沒錢怎麼行,所以我要拼命去賺。”
服裝店開起來了,艾水水又開始想着在鏡頭後面操縱别人。“拍别人,總比被人拍自由得多。”所以拍片之餘,她一門心思研究起了電影理論,結果半年後,她因為專業優秀被中國傳媒大學跳級錄取。
2006年9月,15歲的艾水水成了大一新生,開始了書聲琅琅的大學生活。可一年後的7月,她突然辦了休學。“我不喜歡停在一個地方,更不喜歡停在一個狀态,學完一年理論,應該籌劃下實踐――理論如果不運用到實踐中,學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她說得很清脆,幹得也很爽快,有開店賺的3萬元錢可用,她可以率性而為。
扛着借來的攝像機走出校園時,她說:“事實證明,我以商養藝的做法是絕對正解的選擇。”
在艾水水的籌劃下,一個90後4人劇組成立了。兩個月後,她們拍出一部12分鐘的數字電影《親愛的,某某某》。片子沒有連貫的故事情節,充斥着不完整的畫面和紛亂的剪接,如同一首後現代詩的MTV,在網絡上被挂出後,年輕的90後很粉艾水水,而其他的人,要麼不屑于看,要麼看了劈頭蓋臉就是一通罵。對于漫罵質疑多于贊許首肯,艾水水說得恰如其分且理直氣壯:“12分鐘也許在你們眼裡是一個連影片都算不上的片斷,但這有什麼關系?如果真要打分,我自己打70分,我的電影是拍給90後看的,所以同齡人的評價更中肯。”
4個月後,艾水水又開始籌拍第二部影片《他叫蘇格》。這次,艾水水更明确地将電影的受衆群定位為12至22歲的年輕人,也就是說,她依然要執著于滿是自閉、偏執、抑郁、敏感的90後電影,這不由讓所有人為她捏了一把汗,這其中,包括她的中國傳媒大學的導師。“實踐是多方面的,如果單純要實踐,也可以考慮一下其他方面。”很多人以長者的身份好言勸她,可艾水水卻固執得可以:“我是90後,最了解這個群體,自然要拍這個群體的自傳。”
2007年12月,《他叫蘇格》在網絡上推出了。這部20分鐘的片子像王家衛的電影般充滿飄忽的鏡頭、迷離的情緒、淩亂肆意的節奏,完全沒有規矩和邏輯。可片子一經推出就受到了熱捧,僅預告片一周的點擊率就近百萬,刷新了數字電影的點擊神話。2009年2月,《他叫蘇格》入圍美國Big Muddy電影節和西雅圖國際電影節,競争多個獎項,一時間,艾水水紅了。
紅了的艾水水随之被冠上了諸多頭銜,諸如亞洲最年輕的少女導演、90後導演第一人、90後女版王家衛,同時,她也備受各方面的質疑,傳得最多的,自然是她的身世和走紅問題。各種流言蜚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占了媒體的視線,左右着大家的思緒。可流言傳得再兇,艾水水猶自巋然不動:“這世界上有的是觀點不同,為什麼一定要互相說服?有那麼多對錯嗎?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大家互不幹涉,挺好。”
不能為了自我而自我
>
17歲,未成年的艾水水已經開始衣着華美地穿梭于各種成人的聚會場合,結交像王家衛、陳可辛這樣的忘年交,每天宣傳、拍片、做廣告、做代言……生活過得馬不停蹄卻又有條不紊,除卻外表的90後,她已經有一顆成熟的心智。拍完《他叫蘇格》後,她不失時機地和台灣投資商談妥了下一部童話題材影片《黑桃之夜》。這一次,她在電影腳本裡加入了比較完整的劇情,也摻進了時下流行的一些網絡遊戲,更開始考慮請些明星來參演助陣。17歲的艾水水已經完全領悟到市場的重要:“我的影像風格是小衆的,但是營銷方面還是要走商業路線,不能為了自我而自我。”
艾水水懂得宣傳自己和自己的影片,也有自己的大膽規劃。2009年2月起,她将她的《他叫蘇格》先後送進芝加哥、西雅圖等多個國際電影節上展播,在送柏林電影節時,因為經紀人的失誤遞晚了,她一直後悔不已。她說,“電影和電影人都離不開必要的宣傳,這是一門必修課,下次一定要好好補習補習。”
艾水水對自己是什麼、需要什麼态度非常明确,在未來3年,她大膽地給自己定了個目标:“我要在3年内混進國際3大A類電影節,以及讓90後拍的電影登陸中國主流院線。”“3大A類電影節”是指柏林、戛納、威尼斯電影節,迄今為止,在這3大電影節獲獎的中國導演一雙手就可以數出來,可艾水水說這句話時,語調認真卻輕松,“跟着感覺走,做自己想做的。”
在夢想面前,艾水水是一頭初生的小牛犢,敢想,敢做,無所畏懼。可在一天天長大面前,艾水水卻很抗拒。她的博客标題一直是“永遠15歲”,不管年歲長到16歲、17歲或是今天的18歲,她始終固執地試圖讓時間定格在可以張揚任性、天不怕地不怕的青春期裡。“我想要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她用“垮掉的一代”作家凱魯亞克的句子來解釋她的行為。
我想飛得更高,卻不想長大,90後艾水水在18歲生日的最後一天還在掙紮,不過有一點她很清楚:“我依靠‘年輕’賺來的名氣是否能在‘年輕’逝去後還保持下來,穩穩立足,需要補習的就有很多很多。”
如今,忙于工作的艾水水一邊重回大學校園攻讀學位,一邊進修EMBA,這也許可以看成是她補習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