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陳曉剛是北京某名牌大學的應屆畢業生,近兩個月他一共面試了四五家公司,但都沒得到錄用通知。眼看着其他同學一個個興高采烈地簽了用工合同,小陳心裡真不是滋味。今天一大早,他又急急忙忙起了床,因為8點鐘他得準時到一家公司參加面試。
“真是的,瞧瞧大胖那小子,每學期都有兩門功課要補考,居然還有單位搶着錄用他。”小陳一邊穿衣服一邊在心裡嘀咕着,“老宋這家夥借錢從來不還,這麼沒誠信的人也有企業敢用他,什麼世道!我這麼優秀的人,卻一直找不到工作,真夠背的!”小陳忿忿不平地邊想邊梳洗整理了大半小時。“今天氣色還真不錯,面試應該沒問題吧!”出門前,小陳還不忘拿起幾頁有關面試問答的材料,默默地背了兩遍才出門。
在去面試的路上,小陳想起了上次面試的經曆:
上次應聘的是銷售部的一個職位,嚴厲的主考官對小陳的學曆和表現都很滿意,他還碰巧是小陳高中和大學的校友。由于該職位要求應聘人員長期在深圳工作,小陳是廣東人,會講粵語,真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面試的最後一個環節要求三名面試者進行自我介紹,小陳滔滔不絕地坦白說:“從小,我媽媽就對我管得特别嚴,不讓我和其他同學出去玩。從小到大我基本沒有參加過什麼集體活動,所以我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不是很強,但今後我會在這方面加以努力。”
面試結束後一星期,小陳收到該公司的郵件,告知小陳沒有被錄用。“我怎麼會不被錄用呢?應該說那天我的表現非常不錯,其他人論學曆論表現都沒有我這麼優秀,難道是我說錯了什麼話?”想着想着,就到了面試公司的門前。“哎,過去的不想了,今天一定要表現好!可是萬一今天又表現不好呢?萬一我緊張得口齒不清,該怎麼辦呢?”雖然小陳已經有了好幾次面試經驗,可他還是顯得很緊張。其實,每次面試的前一夜他都緊張得睡不好。
B
停下腳步做一個深呼吸,稍稍減輕了緊張的感覺,小陳這才走進了面試辦公室。8點鐘,面試正式開始。主考官一邊翻開小陳的簡曆,一邊說:“請你自我介紹一下!”因為每次面試都要求應聘者進行自我介紹,小陳有了經驗,所以他回答得穩重而簡潔。
接着,主考官又問小陳一些個人興趣、生活背景、學習情況等方面的問題,小陳早有準備,一個個問題回答下來沒有出現冷場和口誤。此時,主考官臉上呈現出滿意的微笑。“看來這次面試很順利,加油啊!”小陳暗喜。
主考官翻着小陳的簡曆,掃了一下他的成績單。突然,他皺了眉頭問道:“你大學時的英語成績好像比較一般。為什麼你的英語成績這麼差?”
小陳其他功課的分數都比較高,這樣對比起來就顯得他的英語分數低了些。的确,英語一直是小陳的弱項,而且他覺得學英語是一個負擔。為什麼一個中國人要拼了命去學習别國的語言?他覺得隻要自己的專業成績足夠優秀,英語成績差一點也不會對他的今後工作造成太大的障礙。
現在,被主考官突然一問,小陳驚出了一身冷汗:“天啊,怎麼會問這種問題呢?”“因為我覺得英語與專業課相比,顯得次要些。”以免冷場,小陳趕緊接上主考官的提問。這時候,主考官皺着的眉頭顯然加深了,“你覺得英語不重要?”主考官追問。小陳開始覺得自己的手心滲出冷汗,聲音也微微發抖了。小陳還真沒想到主考官會提出這個問題,他隻能憑着自己的直覺去應對。
“那你談一談上一次面試沒有被錄用的原因吧。”主考官給小陳出了一個更難回答的問題。“我覺得可能是我太誠實了,我不像其他應聘者會編很多謊言來包裝自己。我隻是把真實的自己展現了出來,我對主考官說了我的人際溝通能力不是很強。”小陳好不容易擠出這麼兩句話。“那你上次應聘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職位?”主考官好奇地問道。“是産品銷售。”小陳回答。“你給我這樣的回答,我很不滿意。”主考官擡起頭,把目光從簡曆轉移到小陳身上,“有消息我們會通知你,你可以出去了。”主考官一邊冷冷地說,一邊把小陳的簡曆放下。
小陳愣了一下,他明白這次面試又泡湯了。“我這麼誠實對待面試的人,怎麼就找不到工作呢?”小陳再次感歎。
C
現在又到了大學生求職的熱季,面試,無論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還是有工作經驗的求職者來說,都是一次重要的考驗。雖然找工作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但面試還是令大多數求職者感到恐懼,尤其對于沒有太多面試經驗的應屆畢業生來說。害怕丢面子,局促不安,最後導緻求職失敗,這一切給求職者帶來一種習慣性的緊張感,并使他們的自信心受到打擊。
目标和行動力小陳在近兩次面試中表現出目标和行動力不匹配的特點。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明目标和行動力的關系:我要去頤和園玩,有多種方法可以到達頤和園。開車可以,打車可以,騎車也可以。頤和園是我的目标,選擇某一種交通方式是我的行動力。如果我有錢,我可以打車直奔頤和園;如果我口袋裡隻有幾十塊錢,我可能就要考慮坐公交車去了;如果我連幾十塊錢都沒有,我隻有買門票的錢,那我就隻能騎自行車去了。這時我的目标和行動力是匹配的。
比如,小陳的目标也是去頤和園,那他怎樣才能到達頤和園呢?就小陳現在的狀況:一名應屆畢業生,沒有社會經驗和科研成績,可能就隻能騎自行車去了。當主考官問小陳英語成績的時候,就相當于在問一個要騎車去頤和園的人,他有沒有體力。如果應聘者是博士畢業生,他也許可以回答我英語不好,這不影響這名博士生到達頤和園,因為他隻需要打個車就可以到達目的地,不需要太多的體力。而小陳的條件是他沒有錢打車去,隻能自己騎上幾個小時車才能到達,但是他卻告訴别人他沒有體力,沒有體力就意味着沒有行動力。小陳的目标是去頤和園,但是他卻在不斷地破壞通往目标的行動力。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目标和行動力不匹配。
面對問題,我們要做的隻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改變目标,一種是改變行動。選擇改變目标時要注意:你追求的目标現實中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這個目标是否适合你?選擇行動時要注意:你的行動是否始終在為目标服務?在行動的過程中你有沒有偏離目标?你怎樣做才能向目标靠近?
自卑心理面試中的自卑心理不僅表現在忐忑不安,喉頭顫抖,發音吐字不清,甚至會出現突然失聲,全身發軟等情況,還可表現為小陳那樣。小陳在上次面試時說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不強,但應聘的是銷售這樣一個需要良好人際交往能力的職位,他為什麼要揭自己傷疤,告訴别人自己的短處呢?真的是像他所說的是因為“誠實” 嗎?
自卑感強的人,多數是性格内向,經常反思而又敏感多疑的人。他們的自尊心都很強,但不懂得如何積極地獲取自尊,所以采取消極退避的方式以保護自尊。自卑的一種表現是:他們可能為了不在别人面前暴露出自己的弱點,因此不敢坦率地介紹自己,更不敢大膽地推銷自己,甚至有人會落荒而逃。
自卑的另外一種表現就是小陳在面試中的言行。小陳說自己人際交往能力不強,這句話的潛台詞其實是:“我已經告訴你我的交往能力不強,如果你錄取我,我在工作中表現得不好,不要怪我當初沒有告訴你。”我們知道,大部分的工作能力是可以在日後的工作中培養和鍛煉的,而且
主考官在面試中已經表露對小陳的滿意,這證明小陳不是不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這恰恰表現的是小陳的自卑心理。雖然主考官已經認可了他的能力,但是小陳的内心卻不認同自己有這樣的能力,所以他才會不知不覺間“搬起石頭來砸自己的腳”。
馬克思十分欣賞的一句格言是:“你之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隻是因為自己跪着。”自卑感強的人經常會用自己的短處去和别人的長處比較。任何人面對比自己強大的人的時候難免會有自卑感,這是因為我們感覺自己不如他人。如果我們每遇見一個人都用自己的短處和他人的長處比較,我們内心的自卑感就會被一次又一次地放大,最後變成沒有辦法接納自我。
經驗豐富的主考官會告訴你,這種面試時的自卑是不必要的。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那些社交能力強的,有工作熱情的應聘者被成功錄用,那是因為他們把面試純粹看成是一次社交活動。主考官是主人,應聘者是客人。主人的任務是給客人創造一個輕松的氣氛,讓客人自我推銷;客人的任務是讓主人來了解自己。如果從這個角度去考慮,客人也就無需自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