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小故事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小故事 > 凜冽雪域譜風流

凜冽雪域譜風流

时间:2024-08-10 12:28:33


   

雪域高原,寒風凜冽,60年西藏的建設史,充滿血與淚、苦與樂,更寫滿了戰天鬥地的豪情、鐵骨丹心的忠誠,苦難無雙的風流。


   

  雄渾的雪山之巅、絢麗的人文景觀、盤旋的天路、旖旎的海子、虔誠的信徒、飄動的經幡……這是考驗意志的雪域,更是叩問心靈的天堂。這裡是――中國西藏。


   

   西藏和平解放60年了。60年,以時間的長度而論,不過是西藏曆史的滄海一粟。然而,60年的滄桑巨變,體現着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飽含着西藏人民改天換地的追求,更滿載着全國同胞慷慨無私的援助。


   

   60年間,一代代解放軍指戰員、一批批援藏幹部、一屆屆進藏大學生,為了解放西藏,保衛和建設新西藏,把青春和生命留給了高原,挺起了這片凜冽高原雄渾的精神脊梁。


   

   雅魯藏布江滔滔江水作證,喜馬拉雅山皚皚積雪作證,天南海北異鄉人片片墳茔作證,幾代人用勇敢、樂觀、奉獻,鑄就了邊疆建設史上不朽的豐碑。


   

  (一)


   

   翟新莉哭了。


   

   這位18軍54師162團政委翟壽亭的女兒,在客車翻越川藏北線海拔最高達6168米的雀兒山時,潸然淚下。


   

   2001年6月,翟新莉和20名昔日18軍老戰士的子女一起,重走父輩進藏路,憑吊埋葬在沿途的18軍的先烈們。


   

   “當年父親修這條路的時候,差點死在雀兒山。冬季氣候惡劣,他全身浮腫,沒有力氣走路,是拉着牦牛尾巴走出來的。”瞿新莉說。


   

   翟壽亭畢竟走出了雀兒山,他的30多名戰友卻長眠在這裡,其中包括25歲的張福林。


   

   “中午吃飯的時候,他去檢查爆破準備,一塊大石頭從松動的岩壁上滾落下來,重重地砸在他的腰和右腿上。醫生要給他打強心針,他拒絕了,說留給其他的同志吧。”原18軍53師159團宣傳幹事路晨回憶戰友的犧牲。


   

   大家在清點張福林的遺物時,發現他的挎包裡有5包菜籽和一本日記。菜籽是他在四川用津貼買的,他在日記中寫道:我要把幸福的種子撒在西藏高原,讓它生根、開花、結果……


   

   修建川藏公路,犧牲了3700多名戰士和民工,公路向前延伸一公裡,就要倒下一個人。


   

   人們說,這條路是有魂的,這個“魂”就是“老西藏精神”――特别能戰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團結,特别能奉獻。


   

   老西藏精神和“18軍”這個傳奇的番号割舍不開。60年前,以18軍為主力的四路大軍分别從川、滇、青、新4個方向進軍西藏。官兵們接受任務後,放棄了“川南安家”的準備,義無反顧地踏上了“第二次長征”的征途。


   

   昌都戰役,川藏公路,場場都是惡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中國軍魂,便是川藏線上築路的18軍戰士首先喊出的。


   

   “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老西藏”們一次次放棄輪換,樹立“長期建藏、邊疆為家”的思想,建設高原。第一代援藏人的激情燃燒,讓當代青年眼睛發直――哪裡來的那股勁頭?


   

   在國家“大棋盤”上,他們是無怨無悔的“棋子”。與父母遠隔千山萬水,三年五載不與兒女謀面,少則十幾年,多則一輩子,把生命最美好的時光,獻給了黨和國家的援藏事業。


   

   18軍中年齡最大、資曆最老,身體又差的政委譚冠三将軍,留在西藏十多年,開荒種菜的時候,他和普通戰士一樣,早晨起來去布達拉宮背幾趟糞,一趟7公裡,累了,就一個人彈琵琶。


   

   1985年,譚冠三去世前,他再三叮囑夫人:把骨灰埋在西藏八一農場的蘋果園裡。這位開國名将,用最後的一把骨灰作肥料,實現了他進藏之初立下的铮铮誓言。


   

  (二)


   

   “你年紀大了,不适合獻血。”


   

   “我家裡孩子多,負擔重,急需要錢,請幫個忙吧!”獻血者懇求護士。


   

   這個場景發生在1993年的西藏軍區總醫院血庫。這一年,49歲的孔繁森先後獻血900毫升,收取醫院付給的營養費900元,用于補貼認養的三位藏族孤兒。


   

   1993年,先後兩次進藏,已在高原工作6年的孔繁森進藏期滿,原本可以返鄉,然而,他接受了一項更艱巨的任務,奔赴條件更惡劣的阿裡地區。


   

   18年後,重溫往事,我們依舊感動不已。


   

   “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事業重如岡底斯山。”葬禮上,懸挂着的這一幅挽聯,道出了他與藏族同胞水乳交融的感情。


   

   1979年開始,中央實行幹部“輪換進藏”的方式,8月,中央組織部和人事部采取長短結合的辦法,從19個省、市和9個中央國家機關抽調3092名黨政幹部進藏,孔繁森便是其中之一。


   

   如果一個人打算去西藏觀光遊覽,一時的激情便足以成行;如果在西藏生活工作三年五載,那麼你需要的将不僅僅是勇氣、毅力,還要有敢于奉獻的精神,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從22歲到61歲,從雅魯藏布江畔的澤當,到唐古拉山,再到三江流域,陳金水在西藏呆了33年。這是一位氣象工作者的風雨人生,更是全國優秀共産黨員的情懷。


   

   “好兒女志在四方,如果這時我打退堂鼓,那會給全團的幹部留下一個什麼印象?貪圖安逸?逃避困難?”緻敬時刻,我們不能忘記英年早逝的馮軍同志。1991年5月,團中央書記處書記馮軍任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進藏幾個月,他的體重就由原來的140多斤,下降到不足110斤。1993年8月,因在惡劣條件下超強度工作,他突發腦溢血逝世,年僅44歲。


   

   張家明、王家胥、祁愛群等獻身高原的幹部,名字足以列一個長長的名單。每一盞酥油燈裡,都會有他們在天堂的笑容。


   

   歲月如水,不舍晝夜。援藏幹部的精神超越了地界,穿越了時空。他們自覺自願地在西藏建設事業中埋頭苦幹,鞠躬盡瘁,甘當西藏人民的“牦牛”。


   

   援藏幹部群體的奉獻以及堅韌,如同高山雪水,濾過浮躁的時代。他們說:“西藏滌蕩了我們的心靈。”我們說:“他們滌蕩着中國人的心靈”。


   

   風霜雪雨,阻擋不了他們的信念;陽光熾烈,輝映着他們金子般的品格。他們,是新西藏的年輪,新西藏的書寫者。


   

  (三)


   

   自1995年對口援藏以來,全國共有18個省市、60多個中央和國家機關部委、17戶中央企業,先後選派6批共4742人進藏工作。各對口援藏單位前五批累計建成援藏項目6300個,總投資達133.15億元。


   

   2010年召開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全面部署了推進西藏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各項工作,将對口支援西藏政策延長到2020年,新一輪援藏随之展開。


   

   人力、物力、财力,中國凝聚着13億顆心,一起援藏。從有病不能救治,到農牧民有病足不出鄉村就可得到醫治;從婦女背着水桶日複一日地背水,到用上清潔的自來水;從在搖曳的酥油燈下紡線織布,到電視、電話、網絡

把村莊與大千世界相連。


   

   一次援藏,一生情緣。一批又一批援藏幹部同西藏各族人民共創大業,愈是功利主義盛行,愈凸顯出理想的崇高與信念的可貴。


   

   毋庸質疑,援藏幹部是懷有理想主義的一代。他們眷戀黨的事業,熱愛西藏這片高天後土。解構、惡搞流行的時代,卻幾乎沒有人拿“援藏”這種事情開涮,因為大家明白,在那個一場小感冒就能奪去生命的地方,援藏幹部付出了怎樣的犧牲,用一般、庸俗的價值觀來評判和解讀這批當代最可敬的人,于心不忍。


   

   “進藏為什麼、援藏幹什麼、離藏留什麼”――這絕不僅是口号,而是一代代援藏人薪火相傳、接力前行的信念。


   

   “太陽和月亮是一個媽媽的女兒,他們的媽媽叫光明,藏族和漢族是一個媽媽的女兒,他們的媽媽叫中國。”這絕不隻是口頭哼唱的歌曲,而是各族人民的心聲。


   

   雪域高原,寒風凜冽,60年西藏的建設史,充滿血與淚、苦與樂,更寫滿了戰天鬥地的豪情、鐵骨丹心的忠誠,苦難無雙的風流。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