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瓊僑革命先驅陳平:回鄉報國盡此心

瓊僑革命先驅陳平:回鄉報國盡此心

時間:2024-10-22 10:32:51

每一年的清明節,都是陳勇和家人到海口市金牛嶺烈士陵園,祭拜爺爺陳平的日子。距1960年的那個秋天,陳平離去已經58年了,他的那段英雄往事卻從未揭開。對于後人來講,這是一份遲來的紀念。而陳平身上濃縮的一個時代和一代英雄艱苦卓絕的奮鬥精神,承載着一代瓊僑革命先驅壯懷激烈、充滿傳奇的一生。

近日,筆者走訪了陳平的孫子——海南省僑聯副巡視員陳勇,他神情肅穆,鄭重地拿出一件件爺爺的物件,讓我們有幸閱讀到他和家人保存多年的陳平自傳以及日記,并聆聽他講述了爺爺的那段峥嵘往事。

這些擺在我們跟前的日記、書信和老照片,仿佛還散發着陳平的生活氣息。那些他曾經曆的歲月,他見識過的人生,在我們跟前一頁頁地翻開。

南洋少年求學暨南大學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這一年,海南文昌市邁号鎮白玉村的一個貧困農民家庭迎來了一個新生命。父親陳學智,給兒子起了一個寄予文運興旺的名字:陳時文(參加革命後改名陳平)。好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這個看起來平靜溫和的男孩,後來真的經曆了“以時文為刀筆”的人生。

文昌是僑鄉,但地力貧瘠,民衆窮苦。彼時陳家耕地少不足以養家,父親陳學智為了尋求家庭的生活出路,不得不告别妻子和襁褓中的嬰孩,背井離鄉,搭乘帆船遠渡重洋,幾經波折,終于到達當時的英屬殖民地新加坡,開始奮力打拼新的人生。

陳學智憑着海南人的堅強品格,很快就在當地的一家煤氣燈工廠裡落了腳,做的是運煤燒火這些苦力活。而這一做,就是13年。在陳學智的辛勤努力下,日複一日,月複一月,陳氏一家的生活開始改觀,他們漸漸地看到了生活的曙光。

1948年,陳平和長子陳行龍攝于新加坡。

陳平(1911年-1960年)有了一點積蓄之後,1923年,陳學智辭退了煤氣燈工廠的工作,在新加坡購置了一片幾十畝的橡膠園,轉而經營膠業。一年之後的夏天,年僅13歲的陳平跟随同村的一個堂兄來到了新加坡,與父親一同生活。到後來陳平回國上大學、投身革命時,陳家在新加坡已經是一個殷實之家。

到新加坡之前,陳平8歲時就進入了文昌白玉鄉的振文初級小學讀書,3年便讀完了整個初級小學的課程,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到新加坡之後,又繼續在新加坡的育英高級小學念書。這一段時期的學習生活,對陳平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啟蒙作用。

我們翻開陳平自述,他寫道:“我在新加坡育英學校讀書這個時期,主要是祖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與軍閥鬥争的革命蓬勃發展的時期。在祖國革命浪潮的推動下,新加坡以及馬來亞各地不少的愛國青年工人、學生、教師們,不顧英帝國主義者的迫害,而在華僑社會展開支援祖國人民反帝反軍閥的鬥争運動,許多青年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歸祖國投考黃埔軍校參加革命工作,這對我來說,也是很大的啟發。”

陳平所處的青少年時代,正是中國遭遇三千年未遇之大變局的艱難時世。從中國内地燃燒到南洋各國的革命烽火,時刻激蕩着那些熱血青年的心房。從陳平的日記中可以看到,除了受當時新加坡華僑社會積極反帝反軍閥氛圍的影響,學校老師愛國主義精神的教導,也鼓舞和激發了陳平的少年壯志,給他的内心深處播下了一顆日後為祖國無私奉獻的種子。

陳勇講述:在這所學校中,對爺爺影響至深的老師是他的海南同鄉、文史教員陳英才。根據海南黨史資料記載,陳英才(1894—1940)是新加坡愛國運動中的積極參加者,也是中共在新加坡派遣的領導人之一。陳英才本名起賢,今三亞市崖城鎮人。陳英才不僅是瓊崖名士,還是革命先驅。在陳平的日記中,他的這位老師生活樸素、關心學生、待人和藹,是一位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好老師。空閑時間裡,陳英才還會給陳平他們講故事或是來自祖國的最新時事新聞。

被陳英才點燃愛國情懷的陳平,此時剛好十五六歲,正是确立人生理想和志向的年華。因此,在育英高級小學畢業後,陳平決心歸國升學,矢志以行動報效祖國。1927年夏天,16歲的陳平意氣風發地踏上歸國之路。他來到了上海暨南大學附設中學讀初中,恰逢多事之秋。

上海暨南大學是一所主要招收華僑子弟的綜合性大學,創辦于1906年,1923年遷址上海真如鎮,1927年改為國立上海暨南大學。陳平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他此時已經參加共青團組織,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本來打算在學校繼續學業,參加進步活動,沒有預料“四一二”政變爆發了!反動當局已經注意到了陳平,他随時有被捕的危險。他不能繼續在上海讀書了。滿腔熱情回國報效祖國的陳平,不得不隐藏下來,度過這白色恐怖的時期,随時聽候命運的召喚。

1929年底,陳平再度回到了新加坡。求學心切的他,于1930年進入一所印度人開辦的英文學校補習英文,以備将來再回國升學。但沒多久,1931年秋,陳平遭遇了人生第一次家庭變故:年僅40多歲的父親病逝,家庭的擔子頓時落在了陳平的身上。為維持家中大小數口人的生活,他選擇了退學,接手經營父親所遺留下來的幾十畝膠園。這一年,陳平年僅20歲。國難家愁一肩挑,陳平依然時刻關注着祖國的命運。

與廖承志一起堅守統一戰線

1937年7月7日,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爆發。

國内的抗戰形勢傳到新加坡後,激起千層浪。華僑們與國内同胞同仇敵忾,在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他們紛紛行動起來,捐款捐物,支援祖國的抗戰,陳平也參與其中。他同一批瓊僑愛國青年參加了“星洲青年抗敵後援會”,并且擔任“新加坡瓊崖勵志社”秘書長,宣傳抗日救國的精神,發動僑胞出錢出力,捐款籌募各種物資支援祖國抗戰。

1938年9月,陳平任“新加坡瓊僑救鄉會”常委兼救濟部主任、新加坡華僑援助瓊縱委員會主任,領導新加坡瓊僑的抗日救國救鄉工作。

就這樣,陳平在海外以實際行動積極支援抗戰。1940年10月,組織派其回國前往延安學習。從那時起,陳平的人生開始了全新的轉折。因戰争原因引起的交通不便讓他不得不選擇暫留香港,前往延安的計劃不能如願。這個特殊的因緣,讓陳平有機會在八路軍駐香港代表廖承志的安排下,進入“港瓊崖縱隊辦事處”工作。

1908出生的廖承志,其父母廖仲恺、何香凝皆為國民黨元老,卻在革命低潮時加入中國共産黨;1938年1月廖承志任八路軍香港辦事處負責人,負責領導南方各省的工作及八路軍廣州辦事處,兼任“保衛中國同盟”秘書長。為協助宋慶齡領導的保衛中國同盟開展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工作,10月召開省港地下黨會議,決定建立廣東人民抗日武裝,開展敵後遊擊戰争。他的特殊身份與獻身社會革命的理想,讓他成為一名非常出色的統一戰線領導者。

彼時的香港,在“七七事變”後,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支援祖國抗戰熱潮。出于大局考慮,中共中央決定在香港設立一個八路軍辦事處,對外可聯絡泛太平洋地區,對内又可援助各抗戰根據地。精通5國外語、在海外闖蕩多年的廖承志則挑起了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的重擔,當時他剛剛30歲。

廖承志年長陳平3歲。他對這位來自宋慶齡故鄉的海南籍青年懷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親近感,陳平也因遇到廖承志這樣性格開朗又幹練果敢的領導者而深感慶幸。廖承志和陳平等有志青年一同要完成的任務,一是向海外宣傳中國共産黨和八路軍、新四軍的主張和政策;二是把海外華僑和各國朋友的支援物資送到各抗日根據地;三是搜集國際最新動态情況供中共中央領導人參考。

但是很快,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國太平洋珍珠港的海軍基地,同時轟炸英、美軍隊,發動了太平洋戰争。8日淩晨,日軍主力在炮兵、空軍、海軍的配合下,向香港發起了猛烈進攻。26日,日軍舉行了占領香港的入城式。從此,香港淪陷,抗日戰争進入更加水深火熱的階段。陳平此時接到黨組織的通知,撤退回到了廣東東江抗日根據地,繼續為抗戰而奔走。

1950年,陳行龍與新婚妻子符若蘭在海南合影。海外創辦《瓊潮報》

1944年秋,陳平被委派到瓊崖特委機關報《抗日新聞》,負責編輯出版工作。他利用這個宣傳陣地,夜以繼日地呼籲瓊崖軍民、海外僑胞增強團結,一緻抗日。到了1946年春,抗戰取得勝利的第二年,有着下南洋經曆和豐富辦報經驗的陳平,被黨組織委以重任,派往新加坡建立地下黨組織,創辦《瓊潮報》,不定期出版報紙,銷售進步書刊,開展對僑胞解放戰争的宣傳工作,同時募集資金,支持瓊崖革命。

父親給他起名為陳時文,該是他以筆為刀槍的時候了!但在硝煙彌漫的戰争年代,創辦一份報刊談何容易。然而有志者事竟成。陳平抵達新加坡後,當時的馬來亞貿易公司、新加坡麗都大旅店總經理陳先光是文昌人,也是陳平在育英小學念書時的同窗。這位在當地有一定威望的瓊僑商人極力支持陳平,他說:“隻要有個辦報班子,我就可以向政府注冊,至于經費,我與符緻逢先生商量解決。”符緻逢,是時任新加坡瓊州會館的主席,也是文昌人,陳平的同鄉。《瓊潮報》的籌備工作因這兩位的熱心參與而得以順利進行,不僅解決了經費來源,還租到了辦報地點。

1946年8月,《瓊潮報》以周報的形式正式出版發行。這份報紙的宣傳重點分為國内和國外兩個部分,着重報道新加坡瓊籍進步人士、工人學生開展反内戰、争民主的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1931年3月在新加坡出生的陳行龍,是陳平的大兒子。受父親思想的熏陶,他很小就積極參加革命活動。父親和同志們開會時,當時隻有十來歲的陳行龍,便在門口放哨。他還在學習之餘,幫助散發《瓊潮報》,成了陳平的小幫手。

随着國内和國際形勢的變化,到了1948年4月,《瓊潮報》的辦報條件變得艱難起來,遂改為月刊。6月20日,英國政府頒布“緊急”法令逮捕進步人士,封閉民主進步報紙,《瓊潮報》也于當年7月13日被迫停刊。為解放戰争和華僑愛國愛鄉做出巨大貢獻的《瓊潮報》,就這樣落下帷幕,在海南黨史和華僑華人曆史上留下璀璨的一頁。

《瓊潮報》的停刊,讓陳平不得不離開新加坡。1948年11月,他取道香港回到了海南。1949年1月,陳平被委任為中共瓊崖南區地委宣傳部長,同年8月,陳平又被派任為瓊崖人民臨時政府工商廳副廳長。無論在什麼崗位,他都兢兢業業,盡心盡力。

海南興隆華僑農場早期開發場景。緻力于創辦興隆華僑農場

1950年5月,海南島解放!當年12月,“海南軍政委員會華僑事務委員會”改組,成立“海南軍政委員會僑務局”,陳平任副局長。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争爆發。這對于剛剛從戰争的陰影中出來的人們又是一次嚴峻的考驗。此時,陳平的長子陳行龍剛剛新婚不久。在他和新婚妻子符若蘭的合影中,高大英俊的陳行龍站在妻子的旁邊,憧憬着他們美好的未來。可是,他們還來不及過上新婚的甜蜜日子,父親陳平已經決定将自己的長子陳行龍送到朝鮮戰場,視父親為自己人生榜樣的陳行龍,在父親慈愛的目光下,穿上軍裝,奔赴朝鮮戰場。

很快,1951年春到了。英國殖民統治者在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排華,将僑居在馬來亞的大批華人華僑排擠和驅逐出境。這時,一批批馬來亞難僑被接回祖國,他們受盡迫害,兩手空空,生活無着,被暫時安置在廣州的幾個招待所裡。3月,“歸國難僑處理委員會辦事處”海南分處成立,陳平為主任,負責接待和安置工作。

據陳勇叙述:“後來,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根據海南的氣候特點,決定安置部分歸國難僑到海南島開發種植熱帶作物,發展生産。馮白駒十分重視難僑的安置工作,指派爺爺親自陪同中僑委生産救濟司副司長吳風以及難僑處宣傳科長陳仁熙等人,在海南島各地勘查,最後決定在當時的萬甯、瓊中兩縣交界處的三更羅、南平一帶創辦華僑農場,安置回國的歸難僑。”

得到上級允準之後,馮白駒又派時任海南區僑務局局長的陳平到中共萬甯縣委、縣政府傳達上級決定。當時擔任中共萬甯縣委書記的周訓堂與陳平交換意見之後,提出了将歸國難僑安置到興隆“落地生根”的建議。

彼時的興隆,還叫做興隆墟。僅有一條小街道長約二三十米,街道兩旁有幾間低矮破舊的磚瓦房屋,餘下便是茅草房了。稀稀拉拉的店鋪隻有木屐、燒火柴及一些零星的日用品,路旁有一條被稱為萬甯母親河的太陽河,自西向東奔流而來,山光水色,甚是迷人。但是,要在這樣幾乎沒有居住條件的地方安頓一大批難僑,談何容易!急難僑所急的陳平和中僑委及難僑處一行人來到興隆,踏遍太陽河兩岸,考察基本情況後急返海口,陳平将萬甯縣委、縣政府提出在興隆創建華僑農場安置難僑的意見向上級報告與請示。不久,即得到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和中共廣東省委的批準,繼後由海南區行政公署劃撥興隆地區及周邊土地16萬畝,交給難僑處安置難僑和創辦華僑農場。1951年10月11日,由廣東省僑委三名幹部帶領馬來亞難僑700多人一路颠簸來到海南,分三批抵達興隆安置,由政府發給安家費,開展生産自救。

700多位失去了家園的人要在陌生的土地上安家,興隆華僑農場急需創建!在戰争中落下病根的陳平和海南僑務局的同事不停地奔走在興隆和海口之間。當時交通不便,每次颠簸到萬甯,陳平都要強忍着劇烈的病痛,到現場指揮創建和難民安置工作,他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興隆農場成立後,陳平兼任農場主要負責人,繼續領導興隆華僑農場的建設和發展,直到1953年10月,陳平卸任興隆華僑農場的領導職務。1955年9月,中共廣東省委做出“興隆華僑集體農莊的性質是國營農場性質”的決定。經籌備,1956年2月1日,正式宣布改制為國營農場。

瓊僑赤子長眠海南

1960年1月29日到2月2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和中央政治局委員彭真、李先念等,乘機抵達三亞。鄧小平此次視察海南,從三亞由南向北,先後前往萬甯、瓊海、海口等地考察。值得一提的是,鄧小平一行來到興隆華僑農場,在此采摘咖啡豆,被攝影家楊紹明拍攝了這張照片,并取名《喜摘咖啡豆》。

作為興隆華僑農場的主要創始人,此時的陳平已經積勞成疾,戰争年代留下來的病痛正在無情地折磨着他。他無法身臨親手創辦的華僑農場,見證這個特殊的時刻了。他從内部簡報裡知道這一切後,感到十分欣慰,也深深為興隆祝福。早已沉疴在身、但意志力超強的陳平從未呻吟一聲,但他看着國家領導人視察興隆、關心歸難僑的報道時,默默地流下了淚水。此時,沒有人知道他的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當年10月,陳平的生命已處在彌留狀态,但清醒過來的他,還是不忘工作。他的所思所想,幾乎都可以從他的日記中找到。他的日記沒有兒女情長,記錄的都是他的工作體會和學習心得。哪怕是面對即将到來的死亡,他的日記記錄下的還是他對事業的拳拳赤子之心:“時間是和生命一樣的寶貴,不要浪費,應好好地使用于人民革命事業上。”“死這一個字,我從沒想到過,也并非害怕死而不敢或不願去想到它。因為我一向來認為,一個人為着人民革命事業而死去,是不辜負了此一生的。因此,死是吓不倒我的,所以病得怎麼樣的嚴重,在我的腦海裡也就沒有這一個‘死’字。”見過無數死亡的陳平早已超越了生死,他早已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他所認定的人民事業中,至今閱讀他留下來的日記,依然令人深深動容。

1960年10月6日,入秋的陽光和暖,空氣清新。陳平呼吸了最後一口家鄉的新鮮空氣,與前來探望的親人與戰友,做了無聲的告别,時年僅49歲,被授予“革命烈士”稱号。從海南島出發,下南洋,又到内地,最後回歸故土海南,他那波瀾壯闊、豐富多彩的一生,曆史将永遠銘記。

陳平育有二男,陳勇為長孫。在他的印象裡,爺爺是一個凡事嚴肅認真又處處為别人着想的人,他身上最可貴的品質就是無私奉獻。1951年初,陳平送剛剛從新加坡回國舉辦婚禮不久的長子陳行龍上朝鮮戰場,經曆了血與火的洗禮。1956年11月,他又将剛剛從瓊台師範學校畢業的次子陳行偵送到瓊中支教,這一去就是大半輩子。

2018年距離1960年已經走過了58年。翻開1960年10月6日的《海南日報》,已經泛黃的報紙,在第三版上刊登了這樣一則十分醒目的報道:《陳平同志逝世海南、海口一級機關舉行追悼大會》。這是一場隆重的追悼會。陳平的遺像兩旁挂着“陳義海内外為民做盡好事”“平生心一片對黨無限忠誠”的挽聯。海南區行署、各機關代表、各界人士等數百人送他最後一程。

今天的海口市金牛嶺烈士陵園裡,芳草萋美,綠樹婆娑。在陳平的旁邊,是與他一起出生入死共赴國難的親人和其他革命英烈。每年四月清明,這裡都會鮮花盛開,草木蔥茏。英雄的浩氣,與天地共存。他們一生的業績,令人敬仰,永久緬懷……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