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三分之一的人認為名字蘊含長輩夢想

三分之一的人認為名字蘊含長輩夢想

時間:2024-10-22 09:58:18

取名是一門藝術,有的樸實,有的獨特,有的還十分有趣。民意中國網和手機騰訊網發起的一項超過10萬人的調查顯示,90.8%受訪者表示自己的名字是由家中長輩給起的,34.0%受訪者确認自己的名字中承載着長輩的夢想。

64.8%受訪者得名于父母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為後輩取名字不僅重視音韻與内涵,也很看重行輩之序。這一傳統已延續千年,顯現了家族文化的深遠影響。

調查發現,64.8%的受訪者得名于父母,17.0%的受訪者名字來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有9.0%的受訪者由親戚取名,三者合計高達90.8%。其中,42.7%的受訪者名字裡含有自己的輩分。

浙江台州高二學生莊啟約雖然年紀不大,但深谙家族的輩分排序。他對家譜信手拈來:“福建錦繡莊氏後裔,本派始祖莊同……自十四世起拟定輩詩:‘君心至明,賢良榮廷,道德汝啟,邦國永興’。”

他介紹,自己本來應該是“汝“字輩,但因祖父一輩孩子大多夭折,而本地方言“道”和“逃”音近,所以祖父一輩都用“德”字輩,我就襲了“啟”字輩。祖輩多求取功名,出過狀元、進士,後世子孫取名也沿襲了這份文氣。

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劉克明認為名字不是簡單個體的代稱,更聯系着曆史、社會、家庭。“人之有祖,族之有譜,就如同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族譜中,為昭為穆,為尊為卑,條分縷析。上祭祖宗徽号,下定子孫輩分。因姓尋名,因名知序,百世如一時,千裡如一家。”

34.0%受訪者确認自己的名字蘊含着長輩的夢想

調查中,42.6%的受訪者知曉自己的名字有特殊寓意,其中34.0%受訪者确認自己的名字中承載着長輩的夢想。

莊啟約談到自己的名字時提到,“啟”謂“開、教”,“約”謂“纏、束”,這個名字寓意“以開蒙受學業教化,束人心性”,能夠提醒他端正自己的品行,激勵他讀書求學,不忘祖輩恩澤。“常有人誇贊我的名字很好聽,先輩的教誨與家族曆史沿革在我的名字裡得以呈現才最令我珍視。”

在北京80後張小真眼中,許多家族取名的由來都有時代的痕迹。“我爺爺叫伯銀,是家裡的老大,中國文化裡‘伯、仲、叔、季’的長幼排序在那個年代很受重視,因此我爺爺名字裡就有‘伯’字。我外公叫懋勳,名字有濃濃的書卷氣。”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董乃強表示,不少人從經典中取名,反映出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尊崇與潛意識中對傳統文化回歸的訴求,亦展現出了古漢語字詞特有的魅力:高雅不俗、寓意深遠、琅琅上口、音節抑揚頓挫。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求是特聘教授彭國翔指出,時代氛圍影響取名趨向,一般民衆總是不免受到時代文化的影響。一度很多人取名為“建國”“勝利”“援朝”“向東”“旭東”等等,承載着一個時代人們共同的記憶。

名字往往反映了一個家庭對某種價值的追求

調查顯示,49.5%的受訪者喜歡自己的名字,但也有30.6%坦言不喜歡。50.5%的受訪者想過改名字。究其原因,有歧義、易重名,或者不順口、易産生外号,或是不夠彰顯個性等都是重要因素。

湖北90後小夥褚小強談起自己名字時就開啟了自嘲模式:“給我取這名字一定是因為我爸太懶,對我太随意,才取了個這麼逗的名字。”

武漢大學大二學生楊傑淳對自己名字的由來記憶深刻,“我以前叫楊名,寓意揚名,12歲後才改為現在的名字。”楊傑淳回憶,家人詢問别人,發現他命裡缺水缺木,“傑淳”裡有水,加上姓“楊”,現在共一水兩木,相比過去的名字命格會更好。

在彭國翔看來,五行,是一種重要理論,雖然與現在的科學理論有距離,但也未必是無稽之談。“其實這更是一種文化心理學現象,這一做法可适當緩解忐忑不安的情緒,讓取名者在心理上獲得滿足,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方式,不必以迷信視之。”

“名字對一個人而言意義非凡,往往反映了一個家庭對某種價值的認同和追求。中國人重名,人與姓名一生為伴,孔子講‘正名’,也包括人的名字,改名正是重名字的一種表現。”彭國翔說。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