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谷文昌:木麻黃下傳家風

谷文昌:木麻黃下傳家風

時間:2024-10-21 08:24:48

2016年5月16日晚7時,驟雨初歇,華燈初上。漳州市芗城區大通北路,萬家燈火,有一窗明亮屬于谷豫東家。

參加完全國婦聯15日舉行的表彰會,谷文昌的小兒子谷豫東從北京趕回家裡。六歲的外孫方谷弘在茶幾邊,拿着姥爺帶回來的“全國五好文明家庭”紅色绶帶,按着筆畫仔細辨認。

從谷文昌算起,方谷弘是谷家的第四代。今年清明,谷家後人回東山祭拜父親,谷文昌的大兒子谷豫閩帶來了一套《三國演義》連環畫。在陵園的空地上,谷豫閩把書分發給谷家的第四代孩子,并告訴他們,曾爺爺年輕時沒機會讀書,為能多了解一些文史知識,就讓我租曆史連環畫,一本本念給他聽。谷豫閩還說,今天把書送給你們,就是希望大家明白,在艱苦的條件下,曾爺爺尚且不忘學習,現在條件好了,你們更要好好讀書。

在谷文昌親手種植的木麻黃下,孩子們點了點頭。

谷家兩代父親的共鳴

“路,隻有自己走,才能越走越寬廣。”

成為一名父親之後,谷豫東開始理解這句話的深意。

1976年,谷豫東高中畢業,按政策規定可以留在父親身邊。可谷文昌堅持要把兒子送到南靖縣邊遠的知青點鍛煉。臨别之際,谷文昌看出了兒子的委屈,留給了谷豫東這麼一句話。

1980年,谷豫東的未婚妻楊小雲從師範學校畢業。谷豫東想請父親出面,為未婚妻安排一個好工作。此時的谷文昌已是重病纏身。本以為父親能為未來的兒媳婦辦件事,可谷豫東失望了。病床上的父親說,隻要努力工作,在哪裡都能幹出好成績。

這些話,從耳朵裡走到心裡,谷豫東用了大半輩子。

2005年,女兒谷宇鳳畢業。因為大學期間表現優異,她被選調到基層鄉鎮當公務員。

上班第一天,台風來襲,谷宇鳳負責通知各村防台風事宜。電話那頭傳來村民們急切的閩南話,不怎麼會講閩南話的谷宇鳳,握着話筒手足無措。

上班第一年,谷宇鳳騎着摩托車到鄉鎮企業辦公事,鄉間沙土路又滑又陡,她狠狠地摔了一跤,額頭縫了28針。照着鏡子,愛漂亮的谷宇鳳哭了。

基層事務十分繁雜,剛走出校園的谷宇鳳,工作中碰到很多困惑和委屈。倔強的她不愛向父母說,總會跑到奶奶史英萍那兒傾訴。女兒不說,但谷豫東知道。看着女兒受苦受累,身為母親的楊小雲也心疼。有人勸谷豫東夫婦想法子把女兒調回身邊:“你是谷文昌的兒子,宇鳳是谷文昌的孫女,這事應該不難辦。”

是啊,我是谷文昌的兒子。谷豫東的腦海裡又一次浮現起下鄉前的那一幕,耳邊又一次響起父親病榻上的囑咐。成為一名父親之後,谷豫東遇到了和當年父親一樣的“命題”。

答案也是相同的。

谷豫東夫妻把谷宇鳳叫到身邊,囑咐她要照顧好身體,也告訴女兒:“既然選擇了這條道路,就沒什麼好抱怨的。要像你爺爺一樣,不管如何,都要把做好工作當成第一大事。”

女兒聽進去了,轉身又撲到了工作上,一幹就是七年。那些在鄉鎮的日子,谷宇鳳一直視為人生中寶貴的财富。

看着女兒成長成熟,谷豫東明白了父親當年的良苦用心。無論職位高低,無論崗位在哪裡,練好本領、幹好工作,永遠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

從母親身上找到父親的影子

父親走後,兒女們總能在母親史英萍身上,找到父親的影子。2014年,在谷文昌去世33年後,史英萍也離開了。

谷文昌去世後,史英萍拆除了家中的電話,連同谷文昌的自行車一并上交:“這是老谷交代的,活着因公使用,死後還給國家。”

史英萍去世後,老人的幾個子女整理遺物時發現,身為一名離休幹部,母親的工資存折裡沒留下多少錢。

遺物裡,有厚厚一摞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謝謝史奶奶,您的彙款我收到了……”過去,子女們隻知道母親長期資助貧困學生,可沒想到她幾乎是傾其所有。

2015年,谷宇鳳在福師大的論壇上看到一篇帖子,一位年輕人尋找當年資助他上學的“史奶奶”。谷宇鳳留下了聯系方式,并告訴發帖人“史奶奶已經去世了”。不久,年輕人打來電話,泣不成聲。

這麼多年來,“史奶奶”究竟資助了多少學生,可能永遠是個謎。但兒女們心中另一些謎解開了。

母親最愛吃肉包,後來改買饅頭,再後來連饅頭也舍不得買,自己和面做;母親愛喝牛奶,先是訂一斤,後來訂半斤,最後牛奶也不喝了;母親退休金不低,除了給孫輩們一些零花錢,對家人從沒大方過。

母親去世後,楊小雲接過了母親的愛心接力棒,擔任過教師的她,退休後加入了區關工委,将餘熱奉獻給青少年教育事業。

“要讓父輩的家風代代傳續。”母親去世後,谷文昌的大兒子谷豫閩訂下了個規矩:每年父母親的生日,谷家後輩們都要回家聚一聚,幾個兄弟姐妹們輪流主持,一起回憶父母親的教誨。

而年輕的谷宇鳳一輩,則用更為流行的方式。他們利用微信建立起了“谷家群”,時常和大家分享關于爺爺奶奶的故事。

在離開父親的日子裡

父親離開後,年輕人建立了新的家庭,當年東山縣委大院平房裡的那群小孩,如今早已各自成家,成了父親輩母親輩、爺爺輩奶奶輩。他們的下一輩,九個子女建立了九個家庭。他們的子孫輩,分布在泉州、廈門、漳州……年長的已經走上了工作崗位,年幼的尚在咿呀學語。

這些人中,有老師,有司機,有普通職員,有基層公務員。他們有着普通人家的苦辣酸甜。

艱苦樸素,是縣委書記谷文昌留下的家風,一個個家庭、一輩輩人有着不同的理解。

“父母親從不考慮自己,把一切都奉獻出來。”仰望父輩、審視自己、看待後輩。這些年來,谷哲芬越發覺得父母親是一座高山,自己難以企及。

1977年夏天,谷哲芬上山下鄉返城,社會上流行燙卷發,谷哲芬也趕起了時髦,燙了一頭卷發。谷文昌發現了,狠狠批評了女兒一頓。從此,谷哲芬留起了運動頭,直到前兩年才又燙起了頭發。

“你看,留卷發多顯年輕啊。”谷哲芬說。如今,她的外孫女也燙了卷發。看着小女生時髦的造型,想起自己年輕時的舉動,谷哲芬一笑而過。

兩代人的觀念從沖突到和解,在谷豫東的家庭裡也發生過。

有一年,谷宇鳳帶着男朋友方育慶回家“面試”。頭回見到未來的“姑爺”,楊小雲納悶了,悄悄問女兒:“這位年輕人,怎麼衣服上“打鈎”、褲子上“打鈎”,鞋子背包都‘打鈎’?”女兒笑母親“老土”“媽媽,那叫‘耐克’,是國際名牌!”

結婚後,方育慶改掉了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買的衣服變成了“淘寶”牌。偶爾,小兩口也會請父母到餐館“打牙祭”。谷豫東嘀咕:“這不是亂花錢嗎?”楊小雲勸他,别用老眼光看待年輕人啦。

在歲月流轉、時代變遷中,家風與時俱進,但不變的是傳承。“幹淨做事,不追逐名利,不享受特權”是谷文昌家風中的“鐵律”。

去年春節前,按照慣例,東山縣委組織部要慰問老書記的家屬,結果,谷家子女言辭誠懇:以後别來了,父母既已去世,作為子女,不應該再享受縣委慰問的待遇。

谷家人把對後輩的期許,寄托在名字中。“豫東”之意,是谷文昌希望兒子不忘河南和東山的緣分,不忘兩地的父老鄉親。

谷豫東說,外孫取名“谷弘”,就是希望他不忘弘揚谷家的好家風、好傳統。

在離開父親的日子裡,家族血脈在延續,家風代代相傳。

編輯/付冰冰

資料來源/《閩南日報》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