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銀保合并開啟監管新時代

銀保合并開啟監管新時代

時間:2024-10-21 07:59:15

随着兩會日程的不斷深入,宛若一聲春雷的金融監管機構改革方案終于落地,似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一個新的監管時代即将拉開帷幕。

随着兩會日程的不斷深入,宛若一聲春雷的金融監管機構改革方案終于落地,似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3月13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針對金融監管機構改革,方案提出将銀監會和保監會的職責整合,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不再保留銀監會、保監會,并将兩會拟訂銀行業、保險業重要法律法規草案和審慎監管基本制度的職責劃入中國人民銀行。

20餘年分業監管實踐過後,一切恰似回到起點。一個順應金融行業發展的統一監管序幕初現,在金融行業前進的洪流中,或許将看見更加有力、更具協調性、更廣覆蓋面的監管面孔。

在去年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金融委”)橫空出世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即将誕生,新的“一委一行兩會”監管格局至此形成。

在金融領域研究人士看來,或許這并不是終點,改革一直在路上,金融機構混業經營下,統一監管乃大勢所趨。

“目前的調整來看,是國務院在頂層設計上做了一個手術,不僅僅是在金融這一個行業,而是對國務院整個機構的通盤考慮下進行的,金融監管格局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可能性。”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

而伴随着這些的,還有“一行兩會”監管重心的下沉,放權的同時,監管的力量也在增強。

怎樣的金融街15号

“1998~2018,二十歲,風華正茂的年紀”,有人在朋友圈曬出與保監會的合影,并作出這樣的感慨。

就在今年十九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後兩會召開之前,鑫茂大廈西側的“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幾個字似乎成了網紅,記者在現場發現,每隔幾分鐘就有人站在牌子前合影留念。據大廈門口保安介紹稱,合影者多以大廈内部工作人員為主,但也有不少人專門騎自行車來拍照。

而在消息公布過後,合影者更多,甚至需要排隊。與保監會牌子合影留念照片一起刷遍保險從業人士朋友圈的,還有一張保監會1998年挂牌的照片。那一年,被稱為保險行業裡程碑式發展的一年。

跌宕起伏20年的保險分業監管即将畫上句号,金融界人士再提起金融街15号時,也将無須再強調南門或北門了,其辦公所在地鑫茂大廈即将迎來一個統一的牌匾。

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對于這一合并結果,内部工作人員已有預期,合并過後可能需要進行分流。

目前銀監會下設27個部門,除辦公廳、政策研究局、審慎規制局、現場檢查局、法規部普惠金融部、信科部、創新部、消保局等職能部門,還有按照所監管銀行的性質分類而設有政策銀行部、大型銀行部、股份制銀行部、城市銀行部、農村金融部和外資銀行部。

而保監會現内設15個部門,除辦公廳、發展改革部、政策研究室、法規部、财務會計部(償付能力監管部)等職能機構,還設有财産保險監管部(再保險監管部)、人身保險監管部等因業務性質而設的部門。

可以看出,兩個監管機構部門設定的思路并不盡相同。如何實現兩會最小成本的融合與協調,是市場關心的一個問題。

統一監管大幕拉開

“改革永遠在路上。”在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看來,這是中國金融監管史上一個重要的監管節點。“過去我們走分業監管、分業發展的路數,是因為除商業銀行以外的包括保險、資本市場的不太發達,所以通過分業監管、分業發展的推動保險和資本市場的發展。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使得整個中國的金融體系風險由原來的金融機構的風險,逐步過渡到機構風險和市場風險并存的時代。”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說。

而證監會所監管的重點是以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為核心的市場風險,因此,在吳曉求看來,合并銀監會和保監會之後機構監管會有所強化——更加關注資本是否充足的風險。“‘一行兩會’的這個模式應該說是适應了新的中國金融的變化。”

除即将誕生的中國銀行保險監督委員會外,另一個備受關注的是去年11月成立的金融委。正如央行行長周小川在3月9日答記者問時所說,金融監管改革的思路在2017年7月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已經逐漸明确,而金融委正是金融工作會議後的第一個産物。

作為國務院統籌協調金融穩定和改革發展重大問題的議事協調機構,金融委被賦予了審議金融業改革發展重大規劃、統籌金融改革發展與監管,協調貨币政策與金融監管相關事項等多項職能。“金融委有點像超級央行的概念,加之幾個監管機構來對整個金融市場負責,在這個框架下,人民銀行的宏觀審慎管理、貨币政策決策權不斷加強,以前是按機構來進行監管,但是對産品的監管和功能監管是有缺失的,以後可能會強調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沈建光預計。

或許在“一委一行兩會”的新态勢下,一個順應金融行業混業經營發展的統一監管序幕已經初露矛頭,未來的金融監管會有怎麼樣的變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将中國銀監會和保監會拟定銀行業、保險業重要法律法規草案和審慎監管基本制度的職責劃入人民銀行,這意味着銀行業、保險業重要法律法規将更可能超越本行業的部門利益,有助于明确銀行、保險監管的監管目标,即主要立足于風險監控與消費者保護,而不是行業發展,有助于解決此前存在的監管部門行業發展與風險控制、消費者保護之間的角色沖突,對于打破不同監管部門之間的監管真空與監管套利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新的職能劃分強化了人民銀行的宏觀審慎監管職能。這在理論上有助于增加貨币政策與審慎監管之間的協調配合,賦予了央行應對系統性風險的手段。

應變大資管時代

“監管框架清晰,利于行業穩健增長。”中信證券金融分析師肖斐斐認為,新的監管體系将有助于填補監管真空,降低系統性金融;統一監管口徑,明确經營目标。整體而言,監管格局最終會導緻盈利模式發生系統性變化,從粗放增長向審慎發展轉型。

在肖斐斐看來,監管體制的背後是金融市場及發展重心的變化。此前“一行三會”監管格局歸因于20世紀90年代之後的金融業務專業化趨勢:部分金融監管職能相繼從人民銀行剝離,并在1992、1998和2003年成立證監會、保監會和銀監會,央行主司貨币政策與宏觀調控,三會則負責具體的金融監管。

随着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及金融工具創新熱潮的持續,國内金融業呈現混業經營的大趨勢。而自2012年起,包括開閘開放了期貨、證券、基金資産管理業務,放開險資投資、啟動銀行資産管理計劃試點等多項政策先後頒布,金融行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态勢,一個大資管時代到來。

由于各類金融機制、金融産品、金融業務之間存在着很強的替代性和互補性,金融活動很容易受到其他相關金融機制的制約,但分業監管通過行政機制将這種金融機制和金融産品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轉變成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行政關系,也引緻了系列不協調。

在談到金融改革背景時,周小川就曾表示,他個人有兩個體會,一個是過去的監管體制出現了一些空白,這些空白可能需要盡快填補;第二個是金融監管一些規則出現了一些缺陷,需要增強金融規則的制定。此外,還有一些已經發生的金融機構或者準金融機構的風險需要抓緊進行處置,維持金融系統的健康。

面對套利和監管空白,更需要針對市場發展框架進行監管層面的調整。為進一步強化金融監管的協調,2017年,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推進構建現代金融監管框架”。

一個新的金融監管框架的架構初步形成,如何進行整合無疑是項複雜的課題。“比較合理的是一步一步來,一步到位可能困難會更多一些。”沈建光表示。

編輯/張配豪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