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一個熱詞背後的隐形問題

一個熱詞背後的隐形問題

時間:2024-10-21 06:18:38

圖/2018年悄然走紅的熱詞——隐形貧困人口提到最近火到不行的熱詞“隐形貧困人口”,好多朋友都表示“紮心”了:“天!這說的不就是我嗎?”對照網絡定義,隐形貧困人口是指那些“看起來每天有吃有喝有玩,但實際上非常窮的人”。當然,也有朋友調侃:“天!哪裡是什麼隐形貧困人口,分明就是真貧困好吧?”

身邊的“隐形貧困人口”

自由工作者小張坦率表示自己就是其中一員,在熱鬧的大都市北京,看起來外表光鮮亮麗,但誰窮誰知道。辛苦打拼一年,回老家似乎比同學更時尚前衛,但一提起買房、娶媳婦和随份子這些硬杠杠,立馬慫了。大城市機會多,但競争激烈,開銷也大。一方面是不穩定的收入,另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房租和生活費。本來所剩寥寥無幾,又不想因穿着、日用品檔次低丢掉面子。幾身名牌衣服和一個高配華為mate10pro,一年的辛苦又白搭了。

聊起這些,小張很淡定,因為自己朋友圈裡這樣的人并不在少數。“朋友圈裡好多人不都這樣嗎?别看平時多光鮮,背後什麼樣你知道啊?”小張講起自己一位做理财的朋友小鄧,她平常很少出單,收入一般,但經常出入一些高檔場所,化着精緻的妝容,擺各種迷人的造型。朋友圈裡,總展示富麗堂皇和高大上的東西,化妝品和手機也都很高級。但了解底細的人才知道她日子并不好過,住着擁擠的出租屋,經常靠朋友接濟,一起吃飯總别人買單。

量入為出?這幫超前消費的主兒詞典裡似乎沒有這個詞。小倩在北京一家雜志社從事編輯工作,是個購物達人,雖然5年來工資不升反降,經常囊中羞澀,但并不願意在生活上過于克扣自己。“房價那麼高,反正買不起,何不在能夠得上的地方讓自己活得更精彩?”她熱衷于買各式生鮮、雜糧和碗碟,心血來潮時就到網上刷上幾單。一來二去,家裡“存貨”不少。在消費升級方面,一些像小倩這樣的低收入者往往比他們收入高得多的人更為激進。不知是生活壓力的反向刺激,還是前途目标的渺茫無期所緻,他們好像對購物消費樂此不疲,總有逛不完的淘寶,刷不完的微商。

“還很注意養生”“還挺小資”“還挺注重生活品質”“還挺會生活”……小倩稱,一位前輩總是這樣“誇”自己,一開始還很得意,但久而久之,才知道對方其實是在委婉提醒自己不要貪戀物質生活,要在讀書和修身上多下功夫。

高消費導緻高負債為哪般

如果以上種種超前消費是隐形貧困人口标簽的話,那至少還在一定的限度以内。最起碼,他們有一定的經濟收入作為支撐,盡管很窮,但基本生活無礙。雖然不值得提倡,但似乎又無可厚非,這畢竟是人家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

但另一類人群的高消費行為就值得警惕了,他們多為經濟尚未獨立的學生黨,尤其是一些家庭條件本身有困難的學生。說賣腎換手機或許有些言過其實,但層出不窮的校園貸、裸貸、套路貸中,一些迷戀高消費的學生确實身陷囹圄。

據澎湃新聞報道,今年2月,在校大學生賴某向警方報案稱,他向一個小額貸款平台借的錢,不到一個月本息就翻了數倍。他原本想貸8000元,但實際到手隻有6000元,沒想到4天後本息就已滾至20000元。無奈之下,賴某在随後一個月的時間裡先後7次借錢。越陷越深的賴某總共借了4.3萬元,實際到賬3.9萬元,而“被套路”的本息累計達12萬元。沒有收入來源又癡迷消費,賴某這樣的學生才會一步步滑入不法分子設下的陷阱。

杭州一名大學生在校期間經常請朋友吃飯、唱歌、玩,每月一兩千的生活費根本不夠他揮霍。于是他開始尋求校外“高利貸”,大學期間共貸款十幾萬元,用于吃喝玩樂,約請同學高消費。沒錢還要打腫臉充胖子,畢業後他繼續“以貸養貸”,直至滾至30多萬,走投無路之下選擇報警。

非法放貸日益猖獗,當事人自殺自殘等惡性案件也屢屢發生。據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長厲莉介紹,非法放貸行為具有地下性、隐蔽性、逃避性,給行政機關執法帶來重重困難。而刑事層面,由于一些非法放貸主體對債務人大多實施威脅、恐吓、滋擾等軟暴力,遊走于現行法律邊緣,公安機關和司法機關往往隻能就一些衍生行為進行懲治,而無法打擊非法放貸這一根本誘因。

校園貸、裸貸、套路貸雖然可恨,但摸清規律也是可以規避的,他們下手的目标往往是亂消費的學生。警方提醒在校大學生,一定要樹立正确的消費觀,切不可盲目跟風。

高負債?不是高儲蓄率嗎

曾幾何時,我們所熟悉的提法不是中國儲蓄率居高不下嗎?儲蓄率高怎麼還會有這麼多人高負債去消費呢?

沒錯,中國的高儲蓄率的确世界聞名,國民儲蓄率長期位列全球第一。2016年,中國的國民儲蓄率為46%,而全球平均儲蓄率隻有19.7%。但值得一提的是,國民儲蓄包括三個部分,分别是政府儲蓄、企業儲蓄和居民儲蓄,而我們用于日常消費的儲蓄來自于居民儲蓄。統計顯示,從1992年到2012年的20年間,中國國民儲蓄率從35%上升到了59%,其中,前兩者翻了一番,但居民儲蓄率卻沒有變,1992年為20%,2012年還是20%。

而從另一個統計口徑,仍可以看出一些端倪。2012年5月13日,西南财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發布全國首份《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8月,中國家庭總儲蓄占總收入的19.25%,處于較高水平。然而從具體分布來看,家庭儲蓄分布極為不均,主要集中在高收入家庭。一方面,有55%的家庭在調查年份的支出大于或等于收入,沒有或幾乎沒有儲蓄;另一方面,收入最高的前10%的家庭儲蓄率達60.6%,儲蓄金額占當年總儲蓄的74.9%,可支配收入占所有家庭可支配收入的56.96%。

之後的2013年、2015年和2017年,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又實施了三次入戶調查。根據2015年發布的數據,中國家庭金融儲蓄占GDP的比例在2014年達到了31.8%。但同樣存在儲蓄分布嚴重不均的情況,真正在當年有儲蓄的家庭隻有60%,40%的家庭當年是入不敷出的。如此看來,“隐形貧困人口”這個調侃式熱詞背後的隐形問題真是經不起扒,原來很多時候并不是願不願意消費的問題,而是有沒有錢消費的問題。

“我國的消費不足的根本原因并非消費意願不足,而是收入分布的問題。”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西南财經大學經管學院院長甘犁教授承認收入差距大是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自然結果,但同時提醒這才是我國消費不足的根本原因。為此,他建議借鑒國際經驗,對貧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給予大幅度的轉移支付,真正提升整個國民的購買力。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