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建美好家園,當美麗心靈擺渡者

建美好家園,當美麗心靈擺渡者

時間:2024-10-21 06:08:07

期望與現實的落差,常常是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同時,也正是由于區域間的發展不平衡現象依然存在,孫正義的“時間經營模式”在一定的區間裡将依然有效。

作為中國特色住房合作社的天福實踐項目,“美好生活家園”不僅要“建老百姓買得起的好房子”,更需要精心去營造老百姓安居并樂業的好生活,創新服務,豐富和提升群衆的精神文化追求,充當美麗心靈的擺渡者。

不隻是居住,安居樂業更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解決“住有所居”的問題,出路在哪裡?

德國的“住房合作社”制度,讓德國的房價基本上保持十年價格不變。而中國的房價,5年可能就要漲5倍,甚至更高。

有人算了一筆賬:30年來,中國大部分地區的物價漲了20倍,房價也漲了20倍,老百姓的工資收入也漲了20倍,基本持平。如果是這樣,那麼除了生活環境的改善之外,老百姓的家庭生活豈不是沒有得到改善?顯然不是,中國大部分家庭生活的改善還是相當明顯的。那麼為什麼很多人感受不到這種變化,甚至幸福指數反而更低了呢?

如今,老百姓就變得越來越沒有安全感。老百姓形容一個人“窮的程度”:上無片瓦、下無寸地。現在城裡人都是“下無寸地”了,因此都迫切需要在城裡能擁有自己的一套房子——在中國人的眼裡,房子是“家”的象征,于是有了“婚房”的概念,有了“丈母娘經濟”現象的出現。

住房合作社同樣屬于“民生保障”,但是因為投資太大,一時之間還很難完全由政府來投資,這是國情,因此中國的住房合作社不能照搬國外的經驗,應該要根據自己的國情,制定出“有中國特色的住房合作社”。

“住房合作社”解決的是“安居”的問題,要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還存在“樂業”的問題。作為“中國特色住房合作社”的試點實踐,天福集團的“美好生活家園”系列項目,提供的“不隻是房子,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天福人追求的目标是“新城鎮生态建設者”“城市運營商”。在“美好生活家園”的首個項目規劃中,有“五大中心、十大配套”,其中就包含了“創客中心”和“鄰裡中心”,很大層面上解決的就是“樂業”的問題。而且“五大中心、十大配套”将成為天福集團“美好生活家園”項目的标準配套。

樂業的四個層次,精神訴求日益凸顯

就業,可以按層次分為擇業、置業、創業和事業。曾經也有人把一生中工作的變化分為剛參加工作的初期,有一定工作經驗後的跳槽、升遷,把工作與自己的專長相結合,最理想的是把工作與自己的興趣相結合。

“特色小鎮”強調的是“工業園+公園”,與“美好生活家園”有所區别,但也強調“産城融合”,大的“美好生活家園”項目核心區面積1500畝以上,因此可以看作是“特色小鎮”的一種特殊模式。

但是“安居樂業”還不是“美好生活”的全部。當中國變得更加富裕、繁榮的時候,更多追求已經提升到精神層面了。

中國五千年燦爛文明,中國傳統文化的複興與體驗,将是在将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内的“朝陽産業”。不僅在中國,并且會不斷走向世界。“文旅”牌各地都在打,但成功的并不多,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與新課改示範工作組委員會顧建華主任認為,必須要有五個以上具有明顯特色的文化品牌作為支撐,才有可能打好“文旅”牌。這些都是經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後得出來的經驗,因此中國傳統文化複興、中國文化體驗、文化産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特别是現在的都市人因為生活所迫,在文化生活與學習上的投入明顯減少了,比如“人力資本”的含義,在很多人(甚至是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人)的眼中,都不能得到正确的認識和理解。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并提出“文化自信”的口号。傳統文化教育在各地也成了最熱門的話題,據說在世界各地,孔子學院等傳播中國文化的教育機構,超過了5000家。然而真正有影響力的,可能也不多。這就值得大家深思了,除非政府投資,如果是企業化運營,就必須要面對生存與發展的問題。對企業來說,投資一點都盲目不得。

特色小鎮建設,在項目規劃期要收集各種地區性資源,其中包括文化資源,其目的就是要找出獨特的、獨一無二的東西,然後加以挖掘、深耕、放大,形成感官的、抓眼球的要素,吸引消費者。“美好生活家園”要建設成“生态型新城鎮”,具備“宜居、宜業、宜養、宜遊”的特征,“文化建設”是必不可少的抓手之一。但是由于每個地域都有自己的唯一性、獨特性,因此“一城一策”将是必然的選擇。

精神層面的訴求,并不局限于文化需求,更多層面是指對人生價值、人生意義、人生動力的探索和追求。比如一個老人,進了養老院以後,如果隻是等死,就成了社會的負擔;如果“老有所為”,還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和餘熱,即便到了八九十歲,同樣可以造福社會、造福人類。在美好生活家園戰略合作夥伴“萬謙養老機構”裡,九十多歲的老人還在給七八十歲的“小朋友”教英語;一百多歲的老人鼓勵大家說:“你們的未來都将是美好的。”見面打招呼時,都會說:“快樂健康!”

一個充滿“小農經濟”思想的人,有一天決定去“當義工”了,那會是怎樣的一個變化呢?又需要有怎樣的一個環境才能促成這樣的變化呢?這值得所有“美好生活家園”建設者和“美好生活社員”們去思考。

為居者創造幸福,當美麗心靈擺渡者

幸福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人類所努力追求的東西,但是幸福指的是什麼,很多人都未必明白。北京師範大學張鼎昆教授給的定義是:“幸福是一個人在特定時間、空間下的一種生命狀态。”

幸福感,是一個人對自己當下生命狀态的一種感受。“感受度”與自己的“關注度”有直接的關系,而“敏感度”則是加權結果。

有人提出:“主觀幸福感是一種内在态度,這種态度包括認知、行為和習慣三個基本組成成分。主要的測量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生活質量和社會關系三個方面。”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瑟裡格曼認為:“快樂+參與+意圖=幸福。”行為經濟學家保羅·多蘭博士認為:“幸福是随着時間的推移,人們體驗到的快樂與創造的意義。”

可見,幸福的要素包含時間空間、感受、自我認知。幸福的特征包括即時與延續、利他并自利、感知又感性。幸福的層面包括快樂體驗、感受意義。

幸福與自我感受有關,與自我追求有關,那麼就跟自己的需求有關。隻要引導需求,就可以“設計幸福”。“美好生活家園”正是基于這一理論基礎而規劃、建設并運行的:“讓全體社員參與其中,在互助中共享快樂人生,在快樂中感悟人生意義。”

有些人需要“快樂體驗”,有些人追求的則是“意義感”。但是如果他們在“快樂體驗”的同時也做些“有意義”的事,或者在“意義感”的同時去體驗其中的“快樂”,那麼他們将會感受到更多的幸福,生活也會感受到更多的美好。因此,“美好生活家園”的建設者們,應緻力于成為“創造美麗心靈的擺渡者”。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