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文化類綜藝節目主流價值觀的表達

文化類綜藝節目主流價值觀的表達

時間:2024-10-21 02:46:48

随着大衆文化的介入,電視文化類綜藝節目或創新内容模式,或轉變傳播方式,在抛卻直白說教單線傳播的同時,也将故事化叙事、多元人物設置、儀式感建立嵌入陌生化理論中,探索價值觀的多種表達方式。

陌生化視角下的内容生産

随着《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的播出,中央電視台開年巨制的文化節目在為平台帶來巨大流量和口碑的同時,也讓中國傳統文化及陽春白雪式的高雅藝術重新走入大衆視野,并在娛樂化的處理中完成了一場大衆化轉變。

其實,電視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成功并非偶然。一方面,當下綜藝節目大多都在販賣明星,同質化現象嚴重,節目制作者也将節目效益放在首位而忽略創新,電視文化類綜藝節目的介入,無疑如一股清流,在娛樂因素充斥的市場脫穎而出。另一方面,限娛令等政策的發布為節目提供良好的播出環境,黃金檔不再隻是娛樂遊戲霸屏,而是呈現更為多樣的存在。将文化融入綜藝,電視文化類綜藝節目在進行自身節目生産的同時,也在踐行着主流價值觀的傳達,完成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述。

1996年中央電視台播出的《讀書時間》、2000年央視綜藝頻道的《藝術人生》、2001年央視科教頻道的《百家講壇》,這些電視文化類節目可以說是中國電視史上的較早存在。在這裡,節目的教育與文化功能被放在首位,娛樂功能相對被忽略,這也間接讓電視文化類綜藝節目陷入單向輸出、内容模式單一的尴尬境地。但自2013年《中國詩詞大會》起,一系列文化類綜藝節目逐一呈現,這些以傳播經典文化為己任的綜藝節目就将更多的生活化因素和娛樂化方式嵌入其中,從而獲取受衆的最大認同。

無論是早期的訪談或朗誦,抑或是現在的故事與娛樂,電視文化綜藝類節目轉變的背後都有陌生化原理的身影。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認為,“藝術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複雜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難度和時延”。就是說通過藝術化的處理,将人們熟悉的事物賦予全新的形式,并在形式的影響下,讓受衆對熟悉的事物産生興趣,從而産生全新的認知體驗。而電視文化類綜藝節目就是在時空穿梭間,通過叙事手法、人物設置、儀式感的營造等方式将詩詞、文物等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賦予全新的時代形式,在給予受衆全新藝術體驗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弘揚主流價值觀,培養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

叙事方式故事化,搭建情感紐帶。當前的電視文化類綜藝節目不再是冷冰冰的教科書式的說教,而是運用電視藝術的特有形式,通過光影的設置,在科技手段的輔助下,呈現出故事化的叙事特性。比如《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等,節目所展示的不再是千百年前毫無情感帶入的文物或文字,而是将其變為活生生的存在,以故事為載體,用情感為紐帶,将千百年前的先人與當下的觀衆相聯,在挖掘古代傳統文化情感的同時,也将現代人的情感嵌入,從而于無形中完成主流價值觀的表達。

人物設置多元化,把握觀衆共鳴點。在人物設置上呈現出陽春白雪與大衆文化相互交織,娛樂與文化共同相連的狀态,這一方面在保證節目收視率的同時,也真正将文化和綜藝、高雅與大衆進行了一次深度融合。在綜藝節目中,人物的選擇與設定往往能決定節目的成功與否,人物是節目的靈魂,他們不僅承擔着節目的演進,更代表節目的深層價值走向和情感追求。首先是綜藝感的營造,其次是專業人士的加入建構起節目的藝術深度。通過元素的設置為觀衆提供多視角了解曆史文化的途徑,更将情感與溫暖注入其中,讓節目不再單純停留在講述中,而是展現背後的真情實感。通過專業人士的講解,往往在深入淺出間、用富有趣味的語言,完成着一場叙事的重構,傳達着中華文明和傳統文化的價值與力量。

情節設計儀式化,增強文化傳承責任感。無論是純網綜藝中的亞文化介入,還是真人秀中的大衆狂歡,綜藝節目在表征社會風尚的同時,也将時代風貌融入其中。相較于前兩者而言,電視文化類綜藝節目在綜藝感中有目的地增添儀式化因素,具體來看,就是在節目中營造傳統文化與主流價值傳達的儀式感。作為傳播傳統文化、傳達主流價值觀特殊存在的電視文化綜藝節目,歸根結底是為了觸發集體記憶,在社會範圍内引發群體間的情感共鳴,而這種集體記憶的營造和儀式化的建構是分不開的。個體隻有在社會中才能獲得記憶,才能進行回憶,而這種喚起、建構和定位記憶的文化框架即所謂集體記憶或記憶的社會框架。《國家寶藏》在選擇守護人後,會為守護者頒發守護印,守護者在演繹完前世今生的故事後,與所有講述人一起宣讀保護誓言;《經典詠流傳》的演唱者則在演唱結束後,進行詩詞的簽名。這種富有儀式化情節的設計,無形中讓受衆感受到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厚重,以及文化、文明的崇高,同時也喚起受衆對文化發展與傳承的強烈責任感。

多樣創新中的價值傳播

電視文化類綜藝節目從開播始,就具有明确的價值導向,即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對主流價值觀的傳達與表現。換言之,文化綜藝節目是主流文化傳達的陣地。主流文化是一個社會、一個時代受到倡導的、起着主要影響的文化,但在互聯網發展的今天,大衆文化以不可抵擋之态不斷侵襲、沖刷着主流文化的宣講地。因而,在複雜多變的傳播環境中,改變自身傳播特性,在多樣創新中完成自身價值的傳播,就是電視文化類綜藝節目不得不做出的策略選擇。

其一,轉變傳播方式,尋求新的受衆關注點。轉變自身傳播方式從而獲得成功并非偶然。一方面,信息革命的發展,衆多信息瘋狂湧入,大衆陷入對知識的極度渴求中,但過度的娛樂化并未真正提供信息獲取的渠道,因而受衆陷入對知識渴求和無法獲取的雙重焦慮中。另一方面,我國當下的綜藝節目已經日趨飽和,同質化現象嚴重,節目創新性被多次提及,因而尋求資源的聯動合作,尋求新的受衆關注點和内容生産就變得至關重要。而在這種受衆尋求知識,綜藝市場無差别的情況下,綜藝節目的同質化的競争中,電視文化類節目也獲得了多渠道傳播、解構和重組的可能。

作為現代媒介,電視有責任為觀衆提供更多的觀賞視角。無論介質與形式如何變化,内容永遠是傳播的根基、核心與靈魂。一檔節目之所以能夠獲得真正的成功,主要是在傳播方式和創新表達上盡可能地凝聚社會共識,找到與社會現實、時代精神可匹配的“連接點”,引起觀衆心理認同與情感共鳴,實現良好的節目互動效果,實現主流價值觀的表達。

其二,傳播渠道多樣化,引導輿論導向。從廣義上看,主流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傳播方式是單一具體的,大多針對有一定文化素養的中年群體,青少年由于自身特有的文化屬性無形中被阻隔于傳播圈之外。但當下,電視文化類綜藝節目卻在網台互動、熱門IP的生成中完成着多樣傳播的轉化。首先,電視文化類綜藝節目依托互聯網尋求多樣傳播途徑。在依靠明星藝人自帶流量宣傳的同時,轉向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無論是微博中的熱搜詞,還是節目中的微信搖一搖分享互動,都是在強調參與感的同時,增加其多線傳播的可能。另外,節目的網絡播出權不再僅局限在央視客戶端,除了愛奇藝、騰訊、優酷等多家網絡媒體聯合播出增加點擊量的同時,也将歌曲等衍生品放在“蝦米”等App上播放,這無疑擴展了節目的傳播渠道。

其次,電視文化類綜藝節目線上線下相結合,尋求全面曝光的可能。文化類綜藝節目不再局限于線上傳播,而是與線下活動一起,增強節目的影響力。《國家寶藏》就是故宮博物院聯合八大博物館,讓民衆甄選國家“重器”,在節目結束後,于故宮博物院中舉行特展。這讓文化綜藝節目逐漸脫去高冷的外衣,變為大衆可接受并樂于接受的存在,從而真正走入大衆視野,在一定意義上完成了傳統文化深入、多種方式的傳播。

其三,傳播範圍廣泛,培育青年觀衆。傳統概念上電視文化綜藝節目由于傳播平台和文化特性的限制,使得接受群體相對固定與封閉。而互聯網的介入無疑将這個小範圍接受群體打破,互聯網傳播的時效性和多樣化打破文化類綜藝傳播的時間和空間壁壘,在時空裂縫的消弭中進行着更為廣泛和大衆化的傳播。在《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中,主流與傳統在引發受衆感慨的同時,也将經典變為情懷。原有的接受群體被打破,在大衆化的審美下,在靈活多變的接受中,培育青年觀衆,傳播傳統文化。

編輯/劉露露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