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習近平用典》第二輯摘編

《習近平用典》第二輯摘編

時間:2024-10-21 01:27:00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這句話出自儒家典籍《尚書》,是中國古代“民本主義”政治思想的經典表述。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引用這句話,就是要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民本之維”。制度設計的優劣、運行效果的好壞,都應該把人民利益作為檢驗标準和衡量準繩。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不是為了追求表面形式,也不能停留于抽象概念,而應該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确保重大工作和重大決策識民情、接地氣。始終把群衆是否得利、民生是否改善作為标尺,我們的民主才能運行在正确的軌道上,我們的各項工作才能獲得正确的價值指南。

原典

惟戊午,王次于河朔,群後以師畢會。王乃徇師而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今朕必往。我武維揚,侵于之疆,取彼兇殘。我伐用張,于湯有光。……”

——〔上古時代〕《尚書·泰誓》

釋義

《尚書》亦稱《書》或《書經》,儒家經典之一,為中國上古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彙編。根據篇名和内容,《尚書》中的文章可分為“典、谟、訓、诰、誓、命”六類。“誓”,作戰前的誓師詞。《尚書·泰誓》記錄的是周武王伐纣的誓師詞。

《尚書·泰誓》共三篇,“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出自中篇。文中,周武王借此告訴諸侯們,天意就是民意,君王要遵從百姓的意志辦事。在《尚書·泰誓》上篇中,周武王還說過類似的話:“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意思是:上天體恤百姓,百姓的意願上天必定依從。

民意在儒家政治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據《孟子·萬章》記載,孟子的學生萬章曾問孟子:“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回答:“否。”孟子認為天子沒有權力把天下私相授受,隻有上天和百姓才有這個權力,并引用《尚書·泰誓》的“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加以說明。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

——《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階段,習近平以“黎元為先”的價值排序,将“民生”放在了全面小康的首位。這不僅是因為全面小康的價值指向就是以人為本,更是因為全面小康的突出短闆就在民生領域。雖然全面小康不是人人同樣的小康,但如果還有幾千萬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那就不是全面小康。全面小康,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絕不能出現“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的現象,也不能有“富者田連仟伯,貧者亡立錐之地”的反差。

正因此,習近平一再強調新發展理念,其中,協調發展就是要補足突出短闆、防止木桶效應、增強整體效能,共享發展就是要實現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中國共産黨作出了讓貧困人口與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莊嚴承諾,黨的十九大提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國現行标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目标。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增進人民福祉,将民生情懷書寫在全面小康的足迹裡。

原典

制曰:夫天地之大,黎元為本;邦國之貴,元首為先。治亂無常,興亡有運。

——〔唐〕房玄齡《晉書·宣帝紀·制曰》

釋義

晉宣帝,即三國時期魏國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懿。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其祖父司馬懿為晉宣帝。《晉書》為房玄齡等撰,其中唐太宗所著宣、武二帝及陸機、王羲之四論,稱制旨。

“天地之大,黎元為本”體現了唐太宗以民為本的治國思想。他認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

習近平将“天地之大,黎元為本;邦國之貴,元首為先”化用為“天地之大,黎元為先”,表達了中國共産黨執政為民的宗旨。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

——《深化夥伴關系增強發展動力——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演講》等文中引用

解讀

習近平引述的這句古語,充分體現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觀念。人民至上,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底色。習近平表達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标”這樣的宏願,也說過“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記了人民,脫離了人民,我們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一事無成”這樣的為政哲理。從2014年的“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到2017年的“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滿”,習近平關心的民生領域涉及方方面面,包括醫療、教育、就業、住房、扶貧等。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新诠釋,也是我們沖刺全面小康征程的指南。黨的十九大提出,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着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習近平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隻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

原典

老子曰:“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道,而令行為右。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故聖人法與時變,禮與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變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

——〔戰國〕文子《文子·上義》

釋義

《文子》為戰國文子所作,上面這段話見于《文子·上義》,為其師老子語錄。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這句話意思是說,治國有常規,而以利民為根本。

晚于《文子》三百餘年的《淮南子》也有類似表述:“故聖人制禮樂,而不制于禮樂。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經,而令行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舊。”

《文子》與《淮南子》的關系殊難判斷,《文子》的大半内容與《淮南子》相似。今人據1973年河北定縣(今定州)漢墓竹簡,證明《文子》早于《淮南子》,是戰國時著作。

(本文節選自《習近平用典》第二輯)

編輯/穆甯

《習近平用典》第二輯

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

書号:978-7-5115-5424-6(平裝)978-7-5115-5425-3(精裝)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4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