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記憶中的糧油證

記憶中的糧油證

時間:2024-10-21 01:31:30

圖/20世紀70年代的糧油證提起糧油供應證(以下簡稱“糧油證”),四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一定不陌生。别看它不大一個小本子,貌不驚人,在計劃經濟年代,它可是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是全家的命根子。

糧油證産生于20世紀50年代初,因當時糧食和食用油比較短缺,為保證市場供應,滿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中央政府于1953年頒布《關于糧食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城鎮居民實行糧油計劃供應,采取劃片、定點、憑糧油證供應的辦法,按照計劃分配供應糧食和食用油。我的家鄉鎮江市也不例外,市裡糧食部門定期按月發放居民糧油券,居民憑糧油證和私人印章到指定糧店領取。

記得糧油證封面印有“城市居民糧油供應證”字樣及編号,并蓋有鎮江市糧食局糧證專用章。證内有“全戶人口糧油計劃核定表”,上面填寫了與戶口簿相吻合的戶主姓名、詳細住址和人口信息,以及每人的糧食定量供應标準;接着是“糧油票發放記錄”和“糧油供應記錄”;末頁注明“指定供應糧店”。糧店為了方便居民領取糧油券,特意為每戶居民準備了一隻信封,預先把當月糧油券如數裝入信封,居民領取時,糧店工作人員在糧油證上登記并蓋上章。記憶中,1968年我結婚時領取的糧油證上的戶主是妻子姓名,因為當時我在部隊院校工作,結婚需單立戶口,妻子首先将戶口從娘家遷出,于是當仁不讓成了戶主。

20世紀80年代,鎮江城區共有30家糧店,如城裡的大市口糧店、南門大街糧店、尚友糧店、賀家弄糧店、正東路糧店、鼓樓崗糧店、高橋北糧店、新河街糧店、雙井路糧店、花山灣糧店、桃花塢糧店,城外的山巷糧店、老新街糧店、小街糧店、寶蓋山糧店、金山路糧店、和平路糧店、大西路糧店、京畿路糧店、水上糧店等。

每家每戶都劃定在附近的一個固定糧店購買糧油。我家定點供應的是正東路糧店,地處現在中營街與正東路的拐角處,離家不到一裡路。糧店門朝東,是一進老式的民居,20世紀60年代末改作了糧店。共三大間,一間用于收款辦公,另一間是庫房,還有一間是糧油發貨處及複秤台,櫃面分門别類堆放着供銷售用的大米、秈米、面粉、面條和食用油等糧油食品。大米與面粉按比例搭配,面粉不少于20%。春節供應品種會多些,增加糯米、糯米粉、赤豆、黃豆、蠶豆、山芋幹、水磨年糕等。赤豆、黃豆、蠶豆、山芋幹等雜糧都需用糧票按折購買。迎面的牆面上有“糧食是寶中之寶”“節約糧食備戰備荒”的橫幅标語,十分醒目。

過去,城鎮居民每戶糧油證上的吃糧标準,是按照不同年齡、不同工種配給不同定量的:新生兒每月9市斤,三周歲至六周歲每月15市斤,六周歲至十周歲每月22市斤,十周歲以上的普通居民每人每月25市斤,大中學生每人每月33市斤,企業職工及退休幹部職工每人每月28市斤。令人羨慕的特殊工種,如鍛工、澆注工、搬運工每月糧食供應高達42市斤,而機關幹部、教師、醫生等腦力勞動者,每月定量僅為28市斤。食用油定量标準為:五六十年代每人每月二三兩,七八十年代增加為每人每月0.5市斤,回教、伊斯蘭教居民每人每月0.65市斤。

糧票通常分為市區糧券、地方糧票和全國通用糧票三種,市區糧券限本市使用,地方糧票隻在省内流通,隻有全國通用糧票才可出省使用。憑單位證明,根據出差時間長短,可以用市區糧票或地方糧票到糧食部門兌換适量的全國通用糧票。兌換時按50斤比1斤交食用油票,因為全國通用糧票裡包含了食用油。全國無論何地的飯館、食堂、招待所、食品攤點,吃飯、用餐不僅要花鈔票,而且要交糧票。糧票最大的誘惑在于,除了可以在飯館吃飯外,還可用于購買餅幹、茶食餅之類的副食品以及燒餅、油條、饅頭、包子等面點,這對當年的孩子來說是何等的誘惑和享受。

糧油證除了作為發放糧油票的依據,它另一個重要功用,就是發放各種購物票券了。那時物資供應不充足,主要民生物資皆“計劃供應”。每年年底,糧店就會派出人員到居委會設置的各個點發放各種購物票券,居民便可持糧油證排隊領取。購物票券拿到手時,隻見糧油證裡夾了厚厚一疊花花綠綠的各式紙片,那可是一個家庭一年生活所需:穿的有布票、棉花票;用的有肥皂券、煤球券、煤油券;用于“吃”方面的票券最多,有肉票、蛋票、豆制品票、白糖券;還有過春節購茶食(桃酥、京果粉、花生糖、芝麻糖等)的副食品券及帶魚券、粉絲券等等。券也分好幾種:一種是“戶用券”,是以戶為單位,每戶一張券,如用于國慶、春節特供的大前門、飛馬香煙和洋河大曲;另外還有一種叫“備用券”,分為1号、2号、3号,發放時它并未指明購買某一類具體商品,而是到時候根據實際情況,臨時指定用于購買某樣商品。這同樣要小心保存,因為說不定它指定供應的東西很金貴,萬一弄丢了,急得跳腳都來不及。

當年購物票券發放後,發券單位通常在糧油證的首頁蓋個年度購物票券發放專用戳,糧油證使用年代越久,票券發放專用戳無疑會蓋得越多。

那時不僅口糧不夠吃,平均每餐隻有二三兩,而且供應的食用油也很少,肚子裡油水不足,整天饑腸辘辘,用有限的肉票買豬肉時,總喜歡割膘厚的肥肉炸豬油,以貼補食用油的不足,剩下幾塊幹巴巴的豬油渣也是解饞的珍馐,同大白菜拌了包餃子吃。20世紀80年代,随着物資逐漸豐富,城鎮居民手中的糧票也有多餘了,就暗地裡用糧票同農村小商販調換雞蛋、鴨蛋、花生仁、芝麻、赤豆等農副産品。

往事如煙。糧油證作為計劃經濟的産物,見證了共和國那段坎坷曆史。随着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祖國強盛了,百姓富裕了,饑餓貧窮成為過去。1993年全國完成放開糧價改革,實行糧食開放政策,糧油證的作用逐漸消失,随之退出了曆史舞台,成了藏友們争相珍藏的物品。

圖/1986年的江蘇省地方糧票編輯/穆甯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