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日本社會羁絆變遷的文化因素

日本社會羁絆變遷的文化因素

時間:2024-10-21 01:17:59

在傳統的日本社會,人們往往是通過地域共同體和企業共同體來維系社會關系的。然而據統計,現在的日本社會中,存在至少100萬的蟄居族。也就是說,已經有占人口總數1%的日本人切斷了與社會之間的聯系。民族文化的特質往往是造成各種社會現象的根本原因,從某種程度上講,“物哀”、恥感文化、文化的包容性以及追求完美主義等日本文化因素是産生這種社會羁絆變遷的根源。

蟄居族通常是指在家閉門不出6個月以上,不上班、不上學,性格内向,與社會乃至于家人徹底隔絕,自我封閉地生活着的人。在日本,這樣的蟄居族最早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并于80—90年代開始增加。據日本官方的人口普查統計顯示,現在在日本全國範圍内已經有100萬左右的蟄居族。然而,由于絕大多數蟄居族具有“隐形”的特質,所以九州大學教授加藤孝宏推測,實際上的蟄居族人數應該不止這些。由此可見,已經有占人口總數1%的日本人處于與世隔絕的狀态,成了比較常見的社會現象。然而,在傳統的日本社會,人們往往是通過地域共同體和企業共同體來維系社會關系的。大家普遍重視對地域共同體和企業共同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具有強烈的集團意識。這種社會羁絆産生于集團稻作文化的傳統,日本自古屬于稻作文化圈,稻作的灌溉特點要求近鄰之間組成團體,互相幫助,共同作業。如此,人們在共同的協作中形成了濃厚的集團意識,構築起堅固而有序的内部結構。随着時代的推移,從這種稻作集團的協作模式中發展出了地域共同體和企業共同體,成為傳統日本社會的羁絆樞紐。但如今,已經有100萬以上的社會人群脫離了地域共同體和企業共同體,主動切斷了與社會之間的聯系,使得傳統社會羁絆不斷變遷。論及造成這種社會羁絆變遷的根源,人們主觀觀念的驅動、民族文化的特質往往是造成這種社會現象的根本原因。

(一)“物哀”作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一項重要構成,以神道的現實本位精神為根底,融合佛教的因果報應、諸行無常等出世性悲觀思想,展現出一種對人生世相的慨歎憂心。“物哀”是在“知物哀”的基礎上産生的感傷,是将慨歎對象作為有價值物的基礎上,從内心深處生發的悲哀、憫惜、憤懑等純化了的真實情感。可以說,“物哀”中蘊含着“容易毀滅”“哀愁美”的價值取向,散發着人類的真實哀感,這種精神作用深刻影響着後世日本人的文化觀和人生觀。日本人酷愛櫻花,因為櫻花不僅具有日本人鐘愛的淡雅質樸之美,而且據說櫻花在短時間内的盛開和凋落象征着生命的意義。在“物哀”精神的作用下,日本人極易陷入諸行無常的哀愁與孤獨感之中,所以他們在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我價值以後,如果覺得自己不再為社會所需要,通常會選擇與世隔絕。他們并不會認為這是對現實的逃避,覺得這單純是種人生選擇,無可厚非。據統計,在蟄居族這個群體中,男性所占比例高于女性。因為作為日本社會的中堅力量,男性往往承擔着更多的社會責任與壓力,一旦他們覺得自己已經發揮了個人的最大價值、不再為社會所需要,便會選擇“隐形”于社會之中。日本的很多中年男性在遭到裁員之後往往會選擇與世隔絕的蟄居生活。

(二)衆所周知,日本人向來崇尚恥感文化。日本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孤立島國,生活在這個備受局限的空間裡,日本人覺得自己的言行舉止一直都處于他人的視線範圍之内。在如此狹小的空間裡,唯有他人和社會對自己的評價才是頭等大事。如果做了丢臉的事情,自然會感到無地自容。此外,膜拜強者、蔑視弱者的傳統習慣強化了日本人崇尚恥感文化的程度。很多日本人在遭遇挫折之後,通常不願意成為人們眼中的弱者,為了避免在人前丢醜,往往會選擇切斷與社會之間的羁絆,與世隔絕地過活。據悉,一位日本中年男性自從失業以後,長期蟄居在家,基本上斷絕了與社會的一切往來。他之前工作的企業是一家大型運輸公司,年輕有為的他27歲時就成了公司的營業部部長,叱咤風雲。然而好景不長,在金融危機過後經濟蕭條的社會背景下,公司的銷售業績不斷下滑,随之他被貶為普通職員。由于他對新的工作内容不熟悉,緻使錯誤百出,經常受到上司的斥責。逐漸地,該男子愈發覺得無地自容,并且對自身的工作能力也喪失了信心,覺得自己無法再被他人信任和依賴。然而,他又不好意思将内心的真實想法告訴别人,最終造成了不再去上班的結果。這名男子自入職以來始終把工作視為人生的全部,盡最大可能地發揮着自身的能量和價值。在他看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所有連結媒介都是公司,所以在辭職的時候,他深深覺得自己與社會之間的一切羁絆瞬間化為烏有。經過長年的蟄居生活,現在的他甚至已經變得不知道該如何與家人進行正常的交流了,日常性的外出對他而言更是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三)日本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點,對于外來文化總是有着極強的融合性。日本文化通常會将來自四面八方的外來文化進行悉心地消化吸收,再經過一系列的改良工序,最後将其融彙到自己的文化内核之中。正因為日本文化具有這種融合性的特征,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等西方觀念得以深深植入日本社會,從而導緻日本傳統社會的羁絆樞紐——地緣共同體與企業共同體漸趨崩潰。日本内閣府每年都會進行與社會意識相關的輿論調查,通常采取問卷的形式,其中有2個問題特别能反映出日本國民的地域交往狀況:一個是“您在所生活的地區與人交往的程度如何”,另一個問題是“您希望與自己所在地區的人的交往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據近年來的調查統計結果顯示,以國際化程度高、人口集中的大都市為首,日本各地區的傳統地域共同體意識都呈現出逐漸弱化的趨勢。可見,在現在的日本社會中,人與社會之間的羁絆正在逐漸減弱。

(四)精益求精的傳統工匠精神使得日本人普遍具有完美主義的傾向,在工作和學習生活中非常注意細節,容不得失誤的出現。在這種文化特質的作用下,日本人的适應力普遍相對較弱,一旦發生某種突變,就會感受到生命難以承受之重。據悉,一位16歲的日本高中生的學習成績在班級裡一直名列前茅,然而父母的過高期待已經成了他的精神負擔。如此,後來某次考試的失利就成了壓垮他精神的最後一根稻草。在他看來,考試的失利已經構成了他人生的污點,因此他無顔再面對老師、同學和家人,于是主動切斷與社會之間的羁絆,選擇成為與世隔絕的蟄居族。

在這些日本傳統文化特質潛移默化的作用下,100萬日本人就這樣“消失”了,不上學,不工作,無社交,長達數年杳無音訊,很難再為世人所知。

圖/一位居住在東京的日本蟄居者的房間,據悉他的蟄居時間已經超過五年。編輯/劉露露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