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青羊宮的玄機

青羊宮的玄機

時間:2024-10-20 11:18:42

左邊獨角羊初看是羊,細看羊的頭、尾、軀幹、四肢為十二屬相的化身

青羊宮的鎮宮之寶,銅鑄獨角青羊(蔣光耘/攝)說起成都的青羊宮,大多數人隻知道它是中國道教最重要的五大宮觀之一、成都的著名景點。

其實,青羊宮裡有很多玄機。初建之時,它還隻是一個貿易市場,叫青羊肆,後來竟然成了中國著名的文化聖地。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究竟發生了什麼?從青羊肆到青羊宮

青羊宮始建于周朝,原名青羊肆。最早記載“青羊”名稱的史籍是西漢時期揚雄所著《蜀王本紀》:“老子為關令尹喜著《道德經》,臨别曰:‘子行道千日後,于成都青羊肆尋吾。’”說明西漢以前在成都城西面有青羊肆這個地名。

在古代,“肆”是指交易市場,青羊是一種毛色青黑的羊,也就是說,青羊宮最初是一個以買賣青羊為主的交易市場。

據考證,青羊肆在古代是成都西面進入城區的交通要道,是川西山地少數民族與川西平原漢族進行物資交流的著名市場,故又稱為“漢夷交會之肆”。現青羊正街在上世紀40年代以前,還是成都市郊外的一個繁華場鎮,青羊場這個名字也是因此而來。

東漢時期,創立五鬥米道的張陵曾在這裡傳道多年,崇奉老子為教祖,把青羊肆作為了“老子遺迹”和道教的聖地,信徒們在這裡設了道觀,取名青羊觀。後又以老子《道德經》中“玄之又玄,衆妙之門”之語,改“青羊觀”為“玄中觀”。

公元881年,黃巢起義,唐僖宗避難于蜀中,曾将此作為行宮,于公元883年诏改為青羊宮,沿用至今。

建築與傳說

步入青羊宮,你能見到的第一座建築是山門。原山門建于明代,左邊塑有土地神、青龍像各一尊,明代正德十年立有皇恩九龍碑一座。右邊塑有白虎像一尊,并有七星樁、龍鳳樁、大石獅一對、龍王井一口等。現在這些塑像都已經蕩然無存,隻留下了清代新建的山門。

三清殿是青羊宮的主殿,始建于唐朝,重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三清殿基長40米,為正方形,總面積1600平方米。殿前左陳“幽冥鐘”,系明朝鑄造,重約3000多公斤。右配一應鼓,每逢初一、十五和吉慶大典便擊鼓鳴鐘。大殿兩邊還塑有十二金仙。殿内共有36根大柱,其中木柱8根,代表着道教的八大天王;石柱28根,代表天上廿八星宿。此殿建築宏偉而莊嚴,在全國尚屬少見。

重建于清光緒年間的混元殿,占地600多平方米,有石柱26根,木柱2根。柱上雕刻有镂空的鹿、鳳凰望月。雙獅戲球等圖案,形象生動活潑。在宋真宗時,真宗崇奉道教,封太上老君為混元上德皇帝,殿内正中供奉的就是“混元祖師”。

青羊宮的标志性建築是坐落在三清殿與混元殿之間的八卦亭,共三層,亭座石台基呈四方形,亭身呈圓形,象征古代天圓地方之說。兩重飛檐鸱吻,四周有龜紋隔門和雲花镂窗,南向正門是十二屬相太極圖的浮雕,造型古樸典雅。整座亭宇都是木石結構,相互鬥榫銜接,無一楔一栓。亭高約20米、寬約17米。石闆欄杆上兩層均為八角形。每層飛檐都精雕着獅、象、虎、豹,各種獸物鑲嵌在雄峙的翹角上。屋面為黃綠紫三色琉璃瓦,屋頂蓮花瓣襯托着獨具風格的琉璃葫蘆寶鼎,造型優美,甚為壯觀。雙排擎檐石柱共16根,皆由巨石鑿成。高約4.8米,直徑約50厘米。其中外檐石柱八根浮雕镂空滾龍抱柱,氣勢磅礴,栩栩如生,是我國罕見的石雕藝術珍品。

修建宮内八卦亭的時候,還有一個神話傳說,相傳當年竣工前夕子時,正北方向、面對三清殿一側的石柱盤龍突然複活,意欲騰雲而去,被月禦值日使者發現,以一記神拳定于柱上。現在,你還能在這個柱頭上看見那記神拳印。

在鬥姥殿的北面和東西面,有著名的紫金台、降生台和說法台。它們都建在高高的基台上。東邊的降生台原塑一白發嬰兒,是剛出世的老子,相傳老君分身降化于此。西邊的說法台上塑有老子對關令尹喜說法之像。正北方面向的紫金台,又名“唐王殿”,塑有唐王李淵夫婦和其子李世民之像。

青羊宮最輝煌的時期是在唐宋,所建殿宇衆多,香火鼎盛。除了成都、蜀地香客來此朝拜之外,西南各省的民衆隻要到成都,也必定來此上香祈福。

但是,那些金碧輝煌、高大巍峨的建築基本都毀于明朝的天災兵焚,現存建築大多為清代康熙六至十年(公元1667年~公元1671年)陸續重建,隻有鬥姥殿是青羊宮現存的唯一明代原建築物。

鎮宮之寶

青羊宮内保藏有清代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所刻《道藏輯要》經版,共一萬三千餘塊,皆以梨木雕成,每塊雙面雕刻,版面清楚,字迹工整,是中國道教典籍保存最完整的存闆,是極為珍貴的道教曆史文物。

1984年,成都市道教協會與巴蜀書社聯合重印了《道藏輯要》一百部,為國内外研究道教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鎮宮之寶是陳列在三清殿前的那兩隻銅鑄青羊:一隻獨角羊,一隻雙角羊。左邊獨角羊初看是羊,細看羊的頭、尾、軀幹、四肢為十二屬相的化身。這尊獨角銅羊是清雍正元年(1723年)大學士張鵬翮從北京買來送給青羊宮的,座台前有首詩說明了它的來曆:山關尹喜如相識,尋到華陽樂未央。右側的雙角羊是道光九年(1829年)四川成都的信徒所贈。

青羊宮為什麼會有銅羊?這也和一個傳說有關,相傳這對銅羊為青帝侍童所化,能治療百病,隻需摸摸羊身上與自己的病痛相應的部位,便能減除病痛。于是,這兩尊青羊成為了青羊宮的象征,曆代信徒和遊人香客至此,都以撫摸神羊為樂。

《成都通鑒》記載,凡摸羊者,需要給道士繳納一二文錢。

1911年青羊宮花會少年宮的篾梳攤點(蔣光耘/供圖)到青羊宮趕花會

成都人喜好玩耍和愛花如命,那可不是浪得虛名,自古有之。

據《蜀典》載,成都自唐以來,就形成了月市,即正月燈市、二月花市、三月蛋市、四月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寶市、八月桂市、九月藥市、十月酒市、冬月梅市、臘月桃符市。到了清末民初,有些月市才逐漸淡化和消失了。由此可見,成都人一年中每個月都“有節可過”,像是開“主題party”。有的月市甚至可持續一月有餘,比春節還熱鬧,青羊宮舉辦的“二月花市”便是其一。

據說農曆二月十五日是花朝節,即百花的生日,又是道教始祖老子的生日,兩個生日合在一起,青羊宮的廟會也就成了花會。從農曆二月十五日開始,成都人就迫不及待地傾城出動,到青羊宮趕花會。

趕花會是成都人一件興師動衆的盛事。滿目春光的成都人從老西門老南門走出城牆,有走路的、坐轎的、坐叽咕車(雞公車)的,有坐馬車的、坐黃包車的,還有人從柳陰街口、王爺廟前坐船穿越錦江,直抵青羊宮不遠的百花潭碼頭。春光明媚的成都,在通向青羊宮的各條大路上,遊人如鲫。

青羊宮的花會,相傳始于唐代,盛于宋時。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肖遘寫的《成都》詩中有“月曉已聞花市合”的句子,說明當時已興起了花市。一首“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裡路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的詩句,可想見當年成都花市的盛況。

文人們趕花會賞花飲酒、吟詩作賦。“詩聖”杜甫的一句“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成為千百年來成都春天的經典寫照。宋代大詩人陸遊因酷愛蜀地早春的海棠,自稱“海棠癫”,他在《海棠》詩中如此描繪成都的春天:“花時萬人樂處,欹帽垂鞭。”沉醉之情溢于言表。時隔多年之後,陸遊仍然有《初春懷成都》詩,念念于成都的“小桃妖妍”,不忘成都春天百花争豔的美景。

清代光緒年間,四川勸業道道台周孝懷頗具商業頭腦,将地方性的青羊宮花會改為全省性的勸業會,通令全省各州縣的各行各業都選送貨品到青羊宮花會上陳列出售。同時還遷入大餐館和茶園、各式各樣的小吃,以及娛樂表演活動。為了方便交通,還修築了成都第一條馬路,從老南門外錦江北岸至青羊宮馬家花園,長三裡餘。這時的青羊宮花會,更類似今天的“商品博覽會”和“會展中心”。

青羊宮花會也是成都婦女們的節日。一年之中,官宦人家、世家大族的女人們,也隻有這個時候才能公開抛頭露面,她們在婢女的簇擁下,炫耀着各自的新妝來青羊宮踏青、觀花,她們自然也成了花會上的一大景觀。

到花會上看女人,也成了男人去青羊宮花會的看點之一,其中也有輕薄放蕩之徒。為了維護秩序,勸業道還設有巡查隊,專門捉拿流氓。民國時候二仙庵門外,還特意設立了兩根“亸神柱”,“亸神”意同流氓。巡查隊捉來“亸神”,綁在杉木條子上,在臉上用刀刺上“亸神”二字,并用藍靛浸染,讓字體永不褪色。

集廟會、花會和朝拜神仙、集市貿易、賞遊玩耍于一體,是青羊宮花會的最大特色,它已經超越了宗教的範圍,集中展現出了蜀地經濟、文化生活中的民間習俗。

長盛不衰“打金章”

青羊宮花會上最具觀賞性的盛事就是“打金章”,“打金章”即“武術擂台賽”。

說起成都“打金章”的來曆,還有一段頗具戲劇性的故事。民國八年(1918年),四川督軍熊克武主持川政,他一心想張揚武術,他的警衛隊隊長李國超,功夫很好,亦希望靠武術揚名。二人一拍即合,李國超便提出要與四川著名武術家、滿清營防教練、黃林派的劉松雲比武。劉松雲礙于面子不得不應戰。這場四川武林界與督軍侍衛長之戰,激起了成都各階層人等的極大興趣,布告貼滿大街小巷,人們趨之若鹜,不久即在青羊宮正式開擂。

劉松雲本就被迫應戰,一局下來,占了些上風,便跳下台走了。李國超不服,天天當擂主,等人來挑戰。原來隻是一場一對一的比賽,就這樣兒戲般演變成了武術擂台賽。

李國超是外省人,這自然讓蜀中的武林之人氣憤不已,加上幾個挑戰者都被他打下台,成都人覺得太丢面子,便從附近州縣搬人。搬來的白耀宗,先在台下研究了幾日,待看出李國超的破綻後再上台挑戰,專使鳳眼錘打穴位,竟一下子将李國超打下了擂台。

一場鬧劇應該結束了吧,誰知看客卻餘興未了,衆人又推白耀宗當擂主繼續打。白又被簡陽人餘發齋打了下去,餘發齋繼續當擂主,但很快又被侯萬裡打下台去。侯萬裡看到成都看客興猶未盡,很是害怕,竟然逃之夭夭。

這次擂台賽大大激起了成都人對武術的興趣,于是清末狀元駱成骧聯絡各界人士,組織一年一度的青羊宮擂台賽。由于勝者要發給類似今日金牌的“金章”,所以又稱為“打金章”。郫縣的張劍明是第一屆金章獲得者。打金章的規則,亦由擺擂逐步演化成接近現代競技運動比賽的分組淘汰賽方式。

民國時期的青羊宮,一名僧人坐在門口

青羊宮花會期間,二仙庵外成都知名餐廳聚豐園的臨時攤點(蔣光耘/供圖)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