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未來靠什麼來填飽肚子

未來靠什麼來填飽肚子

時間:2024-10-20 05:10:37

新的糧食從哪裡來,這是未來30年全球的一大挑戰

民以食為天。聯合國報告稱全球仍有8.15億人食不果腹,數百萬兒童面臨營養不良風險。過去十年,因暴力沖突增加以及氣候變暖的影響,全球饑餓人口重新出現增長。

對實現讓大家吃飽這個目标來說,人口快速增長也帶來巨大壓力。聯合國數據顯示,世界人口到2050年或将增至98億人,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糧食來滿足需求。

新增的糧食從哪裡來,這是未來30年全球的一大挑戰。

呼喚新的“綠色革命”

得益于技術進步和高産品種的推廣,上世紀中期的“綠色革命”大大提高了全球農業生産效率,讓數以億計的人免于饑馑。

20世紀中葉,美國人諾曼·布勞格緻力于在墨西哥、巴基斯坦、印度等地推廣高産小麥和現代農業生産技術。努力的結果是,1963年墨西哥成為小麥淨出口國,1965到1970年的五年間,巴基斯坦和印度小麥産量增加了一倍,千百萬人因此免于饑餓。由于在綠色革命中的突出貢獻,布勞格在1970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他也是獲得該獎項唯一的農學家。

布勞格當時在獲獎緻辭中提到,綠色革命在人類抵抗饑餓和貧困的戰争中隻是取得了暫時的成功,給了人們一個喘息的空間,因為人類繁衍的力量會很快摧毀綠色革命的成果。

布勞格最初預計綠色革命發揮作用的時間是20年,事實證明他有些悲觀。盡管如此,糧食不夠吃的危險始終像達摩克利斯之劍那樣高懸在人們的頭頂,讓聯合國制訂的至2030年實現全球零饑餓的目标難以實現。

目前饑餓人口在全球人口中約占11%,其中2.43億人生活在非洲、5.3億人在亞洲。從人口比例來看,非洲問題最嚴重,有20%人口處于饑餓中,東非甚至高達33.9%。

從人口分布看,缺乏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能力的兒童,受到饑餓的影響更大,有一系列數字讓人觸目驚心:

每年有260萬5歲以下兒童因營養不良死亡,占全世界兒童死亡總數的三分之一。

在發展中國家,每六個兒童中就有一個兒童體重過輕,總數大約有1億兒童。

世界上每四個兒童中就有一個兒童發育不良。在發展中國家,這一比例上升至三分之一。

最貧窮的20個國家的發育不良兒童就占據了全世界80%的比例。

在發展中國家,有6600萬小學生餓着肚子上課,僅非洲地區就有2300萬人。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估算,每年需要32億美元來資助6600萬饑餓的學齡兒童。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願景是建立“沒有饑餓和營養不良的世界”,該組織認為要在消除饑餓和貧困方面取得成功,同時使農業和糧食系統具有可持續性,則需要解決10個關鍵挑戰。這些挑戰包括未來幾十年将發生的不均衡的人口增長,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自然災害的加劇和跨界病蟲害的高漲,以及需要适應全球糧食系統發生的重大變化等。

綠色革命已經将農業紅利釋放殆盡,由于氣候變化,環境污染,水資源減少,全球糧食産量增長速度還将放慢,城市化、土地退化和氣候變化則在不斷對農業生産帶來負面影響。為了應對這場可能面臨的糧食危機,需要掀起一場新的綠色革命才能滿足需求。

開源,生産更多糧食

新的綠色革命可以在食物多樣性方面下功夫。在曆史上,人類已經種植了7000多種農作物,而目前人們的農業生産卻主要集中于四大作物:小麥、大米、玉米和大豆,它們提供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食物。

飲食多樣性的匮乏可能會在未來造成食品危機,一旦四大作物由于氣候變化或土地退化的原因歉收,那麼食品安全就會受到威脅,因此全球對農業多樣化提出更高的需求,不但要做到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還要對更多的作物做到機械化和集約化生産。

面對不斷變化的氣候,研究人員發現,利用不足的物種可以幫助農業多樣化并為未來提供食物。

科技的發展也有助于糧食問題的解決,新的農業會以生物技術,尤其是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學在育種上的應用為主,培育超級植株實現增産。

一些科技公司還在開發“人造肉”,努力以更低的成本滿足人們的需求。目前已在矽谷掀起一股“未來肉類”創業和飲食浪潮。這裡提到的未來肉

類是通過實驗室培育或植物加工而成的“人造肉”,而非傳統養殖場飼養出來的肉。如今已經有數十家這樣的“人造肉”創業公司。這些公司同人工智能、區塊鍊等一樣炙手可熱,有些公司甚至逼近“獨角獸”的行列。

“人造肉”如此受關注,是因為它解決的是吃飯問題,這是比通訊或者出行更重要的剛性需求。由于飼養食用家畜和栽培飼料需要地球上45%的陸地、20%以上的水資源,環境負擔很大。而據稱生産人造肉所需的土地面積和水僅為生産牛肉的5%和25%。“人造肉”可以減少水、土地和抗生素的使用量,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又能滿足希望享受肉味的消費者的偏好。

除了人造肉之外,人們還在開發其他有潛力的蛋白質食物來源,比如昆蟲。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了《可食用昆蟲:食物和飼料保障的未來前景》報告,稱昆蟲是“有可能成為應對糧食問題的有潛力食材”。生産1公斤牛肉需要8公斤飼料,而昆蟲肉則隻需2公斤飼料,所需的土地也明顯更少。而且,昆蟲的營養價值高于肉和魚,富含優質蛋白質、纖維、鐵和鎂等微量元素。近年來,昆蟲逐漸以适合食用的形式實現産品化。

除了找到新食物來源,尋找更多的耕地也同樣重要。未來的農業還要盡可能地利用每一寸土地。在新型農業開發中,城市也不再是農業生産的荒漠,屋頂和花園都有開發潛力,城市居民同樣能為新農業作出貢獻。

節流,杜絕食品浪費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不少人從小就會背的古詩,放在現代社會,則是要對“光盤行動”身體力行。

事實上,全球每年辛辛苦苦生産的糧食中,有近三分之一的糧食在生産、運輸、儲藏、售賣、烹饪等環節被浪費掉,如果能減少浪費的話,那麼光是省出來的糧食,每年就足以讓上億的人吃飽飯。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一份報告稱,全世界每年生産但未被食用的糧食所耗用的水相當于伏爾加河年流量的三倍,而生産這些糧食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高達33億噸。除了上述環境影響之外,不包括魚和海産在内的食品浪費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7500億美元。

在食物的消耗鍊上,食品浪費出現得越晚,造成的環境後果就越嚴重,因為在加工、運輸、儲存和烹制過程中所産生的環境成本必須計入初始生産成本。據統計,全球54%的食物浪費發生在“上遊”,即生産、收獲後處理和儲存環節,其餘46%發生在“下遊”,即加工、流通和消費階段。

比如,收獲的香蕉從卡車上掉落就是一種浪費,适宜人類食用但因零售商或消費者長期存放而變質的食物也是浪費。

從總的趨勢看,在發展中國家,糧食損失更多地發生在農業生産過程中,而在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國家,零售和消費環節的食物浪費較普遍,占浪費總量的31%至39%,而低收入地區為4%至16%。

亞洲谷物浪費是一個突出問題,這一問題可對碳排放、水和土地利用造成重大影響。此外,稻米生産因其甲烷的高排放和大量浪費而尤為引人注目。

與糧食相比,世界各地肉類的浪費量相對較低,但肉類行業對環境的影響卻很大,這體現在土地占用和碳足迹方面,尤其是高收入國家和拉丁美洲,它們的浪費占全部肉類浪費的80%。

一些人口增長速度快的地區糧食浪費現象尤其嚴重。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每年損失的谷物價值高達40億美元,這些糧食至少可滿足4800萬人一年的最低糧食需求。

印度浪費食物現象也很突出,主要出現在谷類、豆類、水果和蔬菜收獲前後。數據顯示,印度每年農業總産量的40%被浪費。

在這些浪費嚴重的地區,未來确實要靠節約來讓更多的人填飽肚子了。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