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胡同庭院 :四合院中見“南山”

胡同庭院 :四合院中見“南山”

時間:2024-10-20 05:03:07

胡同庭院就像是藏在四合院中的南山,它們點綴在青磚灰瓦間,随着四季交替變換不同的風姿,成為北京老城中一道獨特又和諧的景觀北京恭王府花園湖心亭夜景

推開史家胡同24号院的大門,兩棵高大的梧桐和一棵國槐便映入眼簾。整個院子被掩蓋在綠蔭之下,一隻鹩哥在陽光的縫隙中梳理着羽毛,不時沖着遊客興奮地說“你好”。

民國時期,這個院落曾是被譽為民國“三才女”之一(另二人為林徽因、冰心)的淩叔華的住宅。在這裡,淩叔華經常舉辦畫家名流聚會,辜鴻銘、陳寅恪、齊白石、徐志摩、胡适、林徽因,甚至泰戈爾,都曾是24号院的座上客。因此,這裡曾有“小姐家的大書房”的美譽。

如今,這裡成了北京首個胡同博物館——史家胡同博物館的所在地。院落的自然和靜谧,讓人難以相信,數百米之外就是中國最繁華的商業第一街——王府井大街。

在老北京的胡同裡,很多四合院有故事,也有景緻。它們大多建有花園,無論是配置亭台樓閣的私家園林,還是僅有一方花草的咫尺小院,園中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無不寄托着人們的生活旨趣和隐逸情懷。

淵明在《飲酒·其五》詩中寫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胡同庭院就像是藏在四合院中的南山,它們點綴在青磚灰瓦間,随着四季交替變換不同的風姿,成為北京老城中一道獨特又和諧的景觀。

富麗而有書卷氣

在北京老城的四合院中,有一小部分是獨門獨院的私宅。私家園林的設計,集中體現了胡同庭院的種種講究。

“提到私家園林,很多人以為中國隻有江南才會造私家園林,事實上并非如此。”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賈珺介紹,作為元明清帝都所在,北京不但皇家園林建設鼎盛,而且王公大臣以及很多富商巨賈、文人學士都會修建自己的私家園林,“數量比我們想象的多得多。”

其中,位于什刹海西北角的恭王府被譽為“城中第一佳山水”。著名曆史地理學家侯仁之曾感歎:“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這裡先後經曆了三位主人,分别是乾隆年間大學士和珅、嘉慶年間慶親王永璘、鹹豐年間恭親王奕訢。

恭王府始建于1776年,是目前北京保存最為完整且唯一對公衆開放的清代王府。王府占地面積約62000多平方米,其中花園占28000多平方米,比故宮禦花園整整大了兩倍還多。

花園裡山水碧連、廊回路轉,既有亭台樓榭,又有曲徑幽台,特别是以祈福為主題的布局,令人回味無窮。全園分為東中西三路,中路以康熙皇帝禦書“福”字碑為中心,前有蝠池,後有蝠廳,甚至遊廊的彩畫、倒挂楣子、坐凳楣子也全部用蝙蝠圖案裝飾。據說此園隐藏着9999隻“蝠”,再加上“福”字碑,可謂名副其實的“萬福之園”。

賈珺認為,園林是社會文化的深刻體現,“北京私家園林多體現富貴之氣,重遊樂功能而又不忘以忠君盡職自命。”他還認為,不少私家園林,“在表現京官文化的同時,也深刻體現出士大夫文化的特點。”

典型者如半畝園。半畝園最初是清朝兵部尚書賈漢複的宅園,位于北京東城黃米胡同,據說它的設計者是清初大名鼎鼎的戲劇家和造園家李漁。半畝園有一處藏書地叫“嫏嬛妙境”,在古代傳說中,嫏嬛是天帝藏書的地方,後泛指珍藏書籍之所在。當時,“嫏嬛妙境”的藏書數量高達85000冊之多,很多版本彌足珍貴。半畝園因此被評價為“富麗而有書卷氣,故不易得”。

類似半畝園這樣“園中有宅,宅在園中”的清代著名宅園,曾有上百處之多,如二龍路的鄭王府花園、魏家胡同的馬輝堂宅園、金魚胡同的那家花園、後海的醇王府花園、蔣家房胡同的棍貝子府花園等。

不過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今天能夠看到的實例,“連百分之一都不到”,賈珺說。

得以保留下來的園林建築,蘊含着仿古建築所沒有的豐富細節,散發着獨特的氣息。

2018年6月9日,模特在北京恭王府展示設計師張義超設計的“苎夢東方”夏布時裝

那幽香是“家”的芬芳

在老北京胡同院落裡,栽種什麼,也很有講究。

史家胡同24号院前院的那棵國槐,便承襲了古人“懷來遠人于此”的歡迎之意。

通過月亮門來到24号院的後院,隻見小小院内花團錦簇。畢業于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專業、現從事科普工作的纭七柒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後院面積雖不大,卻種植了7種植物:牡丹、月季、丁香、紫藤、石榴、棗樹和竹子。

這些都是老北京四合院裡常見的植物,它們多有美好寓意。比如,石榴代表了多子多福,棗樹寓意着早生貴子。

再如,當年皇家喜歡栽植玉蘭、海棠、牡丹、桂花等花木,取“玉堂富貴”之意。民間也紛紛效仿,可謂“玉堂富貴”滿人間。

唐代詩人李商隐有詩雲:“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丁香也是受歡迎的植物,因其葉片為心形,有“心誠則靈”之寓意。

常見的有紫丁香和白丁香。位于阜成門内胡同裡的魯迅故居,就有當年魯迅先生種下的一棵紫丁香和兩棵白丁香,每逢春季,花香襲人,是京城觀賞丁香的絕佳之處。

此外,柿子樹在胡同宅院裡也很常見。柿子取諧音,就是事事如意和事事平安。

老舍故居的那兩棵柿子樹頗有名氣。1953年春天,老舍先生親手在院中栽下這兩棵柿子樹,每逢深秋,枝頭綴滿紅柿,别有一番詩情畫意。為此,夫人胡絜青美其名曰“丹柿小院”。

在“丹柿小院”裡,老舍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16年,寫下了建國後的全部作品,包括《龍須溝》《茶館》《西望長安》等。

外交家章含之曾著《跨過厚厚的大紅門》,這本書中,字裡行間充滿了作者對自家庭院的深深眷念。她寫道:“那時前、後院的樹木都是新栽的。後來,前院的榕樹長得很快,兩三年後就成蔭了。再後來,榕樹的粉紅色、毛茸茸的花覆蓋了一片樹頂。這些花可以延續整整一個夏天,每天夕陽西下,它們就開始散發出沁人心脾的幽香。40年來,那幽香是‘家’的芬芳,每當我跨進這四合院的門檻,不論那時我是喜悅還是沮喪,這芳香都會使我感到家的溫馨。”

“自發花園”

在私家宅院以外,老北京胡同裡更多的是大雜院。

即使沒有私家花園,很多普通百姓的小院雜院也處處體現出自然和美好。

有胡同情結的纭七柒,選擇住在地安門内胡同裡的一處大雜院中。這裡成了她施展專業的空間:她不僅修繕了房屋,還在院子裡開辟了自己的小花園,布置上了喝茶乘涼用的凳子坐墊。

纭七柒享受這種與自然貼近的生活——在月夜賞花,看日上三竿,“這是住在現代化的高樓大廈裡無法體會到的。”

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侯曉蕾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北京居民經常利用自家門前的一小塊地,因地制宜種植一些好看的植物和好吃的瓜果蔬菜,逐漸形成了胡同裡的“自發花園”。

“自發花園體現了人們對美的一種向往。”侯曉蕾告訴本刊記者,從2016年開始,她帶領美院的學生對東四南、大栅欄、白塔寺、景山西這4個片區的微花園進行調研,并邀請社區居民一同參與提升“自發花園”景觀的活動。

為保留住“自發花園”的原汁原味,侯曉蕾和她的團隊費了一番心思。他們沒有改變“自發花園”裡原有的植物品種和容器,而是從組合方式上下功夫,讓花園的擺放更加合理且具層次感。

“我們其實是一個低介入的微更新。就像給一個人化妝,我們畫完了還得認識她,同時感覺她氣質提升了,更高雅了。但是這種高雅與高大上是不一樣的,她還是非常接地氣的。”侯曉蕾說。

藝術的介入不僅提升了花園的美學價值,更能促進人心的交流。在“舊物改造盆栽”的活動中,年輕的設計師和居民們常碰撞出火花。在為一位老人設計舊物改造的裝置時,一個設計師突發奇想,将老人的頭像畫在容器上。老人看後非常感動。侯曉蕾感歎,“自發花園”的改造不僅保住了老城的綠,更拉近了人心的距離。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