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在“首善之地”品味國學

在“首善之地”品味國學

時間:2024-10-20 02:38:45

作為國子監最神秘的地方,不需隔着窗、踮着腳,信步大殿,便可将各種珍貴文物盡收眼底,國學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北京市東城區景泰小學一年級新生在北京孔廟大成殿前舉行的入學典禮上誦讀古詩舞台上一片寂靜,在莊重悠揚的樂曲中,崇聖祠正殿的數道大門被輕輕推開,一場中國傳統的禮樂表演拉開帷幕。院内古柏高達蒼勁,人們圍坐樹下,觀看寬袍廣袖的古風樂舞,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這個表演名為“大成禮樂”,每日在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上演。

在國子監街上,孔廟居左,國子監居右,“左廟右學”的格局,構成了中國古代的教育和教化體系。

2008年6月14日,經過3年的大規模修繕整治,有着730餘年曆史的孔廟與國子監,第一次以博物館的嶄新面孔正式向公衆開放。至2018年,這座博物館已開館十年。

“由兩個國寶級的古代建築群組成一個博物館,這在世界上也是非常少見的。”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館長吳志友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曆史上,國子監街是北京的“首善之地”。清乾隆帝曾贊曰:“京師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而國學品牌的推出,讓古老的文化地标再次激發出新的生命力。

吳志友介紹說,2008年,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的進館觀衆是32萬人次,2018年預計将達到160多萬人次。

“大成禮樂”已演八年

“孔廟和國子監雖是兩處不同的建築群,但實際上是一體的,即廟學一體、廟學合一。”吳志友介紹。

在中國,孔廟遍布各地。與其他孔廟最大的不同是,北京孔廟是國廟,是元、明、清三代代表國家祭祀孔子的專門場所。

大成殿是北京孔廟的核心建築,“大成”二字取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大成殿裡供奉着孔子的神位以及顔回、曾參、孔伋、孟轲、朱熹等16位儒家先賢的牌位。

自漢高祖首次祭祀孔子,開國之大典先河,“祭孔大典”已延續2000多年。清末廢除科舉後,府學功能随之不存。博物館的建立,讓孔廟大成殿再次出現“祭孔大典”的莊嚴盛況。

最近的一次大典是2017年9月28日,為紀念孔子誕辰2568周年,大成殿前鐘鼓齊鳴、黃菊漫地,祭孔儀式的“三獻禮”“四拜禮”“八佾舞”随典而動。廣渠門中學的200多名學生高聲朗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吳志友認為,“新時期的‘祭孔大典’,既是對先聖先賢的緬懷,也是對中國禮樂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體系中,“禮”和“樂”是密不可分的。孔子說,禮教實現人的自立,而達成最高人格境界的則是樂教。《論語·泰伯》有雲,“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為了再現傳統禮樂文化的博大精深,博物館對此進行了大膽嘗試和創新。吳志友告訴本刊記者,在系統研究中國古代的韶樂、雅樂以及祭孔樂舞的基礎上,結合孔廟自身的内涵,2010年,博物館首次編創推出“大成禮樂”展演項目。

“大成禮樂”集樂曲、樂舞、吟誦三位為一體,日常演出地點位于孔廟崇聖祠,每天上午兩場、下午三場,多的時候高達11場。

2015年,北京孔廟“中國禮樂文化展演進校園”活動在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拉開帷幕,并在10所高校和中小學進行巡演20場。

展演以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詩書禮樂”為素材,讓觀衆尤其是青年觀衆感受到中國傳統禮樂的肅穆、莊重、典雅、含蓄、和諧、純正之美,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

“作為一個博物館,大成禮樂能夠堅持演出八年,這在全世界博物館中都是絕無僅有的。”吳志友對此很是自豪,“我們不僅創立了一個品牌,也對‘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進行了一種成功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為保護和利用文物,弘揚儒家經典文化,2011年,博物館重新修繕了“十三經”碑林保護棚。

“十三經”是指儒家的13部經典著作,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榖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共計63萬多字。

乾隆56年(1791年)欽命動工刻石,曆時三年刻成,亦稱“乾隆石經”。“在儒家經典刻碑中,‘乾隆石經’保存最為完好,也最為完整,堪稱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教科書。”吳志友說。

一眼望去,189塊石碑連綿不絕,蔚為壯觀。徜徉其中,靜靜矗立的石碑仿佛在無聲訴說着先聖先賢的大智慧。

國子監開起大講堂

在古代,每年春秋兩季,皇帝在北京孔廟行祭孔“釋奠禮”之後,便會來到國子監講學視學,以顯示國家尊師重道。

在北京國子監,專供皇帝講學的場所有一個專用詞叫“辟雍”,源自3000多年前的周代。《禮記》記載:“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

随着曆史的變遷,元明時期的辟雍早已無蹤可尋。今天大家見到的國子監辟雍落成于乾隆49年(1784年),是乾隆皇帝為登基50年“臨雍講學”而建。這裡的“雍”指的就是“辟雍”。

乾隆50年早春,“臨雍講學”如期舉行。大典當天,乾隆親臨辟雍發表禦論,僅聽講的學生就有3088人。

辟雍造型非常獨特,在中外建築史上可謂獨樹一幟。大殿為正方形,殿外四周環水,水上東南西北共有四座漢白玉橋,寓意天圓地方,教化恩澤四海。為修建辟雍,和珅、劉墉等人作出了重要貢獻。

參觀辟雍,讓人心生感歎。作為國子監最神秘的地方,不需隔着窗、踮着腳,信步大殿,便可将各種珍貴文物盡收眼底,國學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2017年,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周桂钿在國子監開講,拉開了國子監大講堂10周年大師講壇的序幕。國學領域的知名學者陳來、樓宇烈、張立文、陳祖武,相繼在此設壇授課。

五場講座吸引了近千名國學愛好者前來聆聽,有年輕人結伴而來,有父母帶孩子一早趕來,有外地國學愛好者專程前來,還有許多外國留學生慕名而來。

“國子監大講堂已成為首都市民十大學習品牌之一。”吳志友告訴本刊記者。此外,博物館還推出國學文化節、“大美尋源辟雍雅集”書畫展覽創作活動、成賢國學館等諸多國學文化大餐。

比如成賢國學館,長期開展少兒國學教育,課程包括國學經典誦讀、古代樂器演奏、書法等,受到海内外廣泛關注。

吳志友介紹,從2009年開始,博物館就明确了未來的發展思路,即“保護利用并舉,挖掘整合資源,弘揚傳統文化,推出活動亮點,打造國學品牌,創造兩個效益,确保文物安全,建設人文北京,服務文化強國”。

“國學品牌的打造,讓中外觀衆了解到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儒家思想和古代教育。可以說,我們作出了博物館人應有的貢獻。”吳志友說。

獨特的教學體系

“對于國子監,有人認為這是古代學子考試的地方,實際上,考場在貢院。國子監是國家最高學府,相當于現在的北大、清華。”吳志友介紹,國子監還承擔着管理全國教育和國際交流等諸多職能。

作為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設祭酒、司業等職位,相當于現在的大學校長、副校長。如唐代韓愈、宋代楊時等,都是曆代著名的祭酒、司業。北京國子監的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學家許衡,相傳,孔廟和國子監院内的兩株古樹“觸奸柏”和“複蘇槐”,便是許衡親手所植。

國子監的學生通稱為監生,學制明代約4年,清代統一為3年。教學内容以儒家經典“四書五經”為主,學文之餘,還要求習武。

“即便在世界古代教育史上,國子監的教學管理制度和教學系統,也占有獨特的一席之地。”吳志友贊道。

當年的國子監裡,除監生外,還有一群特殊的學生,他們是來自高麗、琉球、暹羅、交趾等國家的留學生。

從衣、食、住、行到學習用品方面,清政府都給予了留學生豐厚的待遇。比如食物上,每人每日提供茶葉五錢、豆腐一斤、花椒五分、黃酒一瓶、菜一斤等。

現今,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仍充當着中外文化交流的紐帶,成為向世界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窗口。衆多海外政要、名人、遊客來到中國時,這座博物館是他們參觀的重要一站。

“治理新加坡的經驗,特别是1959年到1969年那段艱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過儒家價值的熏陶,我們是無法克服那些困難和挫折的。”1994年10月15日,李光耀當選為北京國際儒學聯合會名譽理事長,在成立儀式上他曾如此緻詞。

吳志友回憶,2010年,李光耀來華參加上海世博會後,又專程到北京參觀孔廟和國子監。“李光耀參觀後便直接返回新加坡,直到去世,他再也沒有來過中國。他把在中國大陸最後的人生記号,畫在了這裡。”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