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流量”失靈?

“流量”失靈?

時間:2024-10-20 12:28:03

劉章豐/制圖“流量明星已帶不動流量了。”2018年的夏天,文娛行業從業者常能在微信朋友圈裡刷到以這類觀點為标題的娛樂評論。

頹勢的确有迹可循:《甜蜜暴擊》《武動乾坤》等在選角初期就以流量明星引發關注的電視劇,不僅口碑不佳,收視率也不盡如人意;即使有流量明星參演,也挽救不了暑期檔電影《歐洲攻略》的票房;某火爆網絡的真人選秀節目,其人氣選手在收獲流量的同時,也有因實力不足而廣受批評的現象存在……

流量明星風光無限的日子結束了嗎?

互聯網時代,人們對于一個明星給予多少關注可以量化為數據,這就是“流量明星”概念中的“流量”。

2014年到2015年期間,以鹿晗、吳亦凡、楊洋和李易峰為代表的新一代年輕男星和他們被數據量化的人氣,引起了資方、影視公司和品牌方的關注。

當時的資方、影視公司和品牌方相信,隻要啟用流量明星,影視項目、品牌推廣就可以“自帶流量”,将流量明星的粉絲數據轉化為收視數據和産品銷售額。

在這樣的邏輯下,打造影視作品的過程,成為了生産互聯網産品的過程。粉絲是用戶,流量明星和IP是産品的組裝件,每個組裝件都有其用戶群,組裝在一起,便是“效果加成”,可以“順理成章”地坐擁收益。

然而,流量明星充滿青春魅力的面龐掩蓋不了演技上的不足和制作上的粗糙。“流量明星+IP”模式大行其道幾年後,生産出的“爛劇”“雷劇”已經透支了觀衆的耐心,慢慢地,人們不再認真對待作品。

“這種産品中,如果你再分析其中的叙事、光影、場面調度、剪輯,隻能證明你是個迂腐不堪的學院派書呆子。”一篇《歐洲攻略》的評論如此寫道。

對行業更進一步的傷害是,“隻看演員購片”的購銷機制催生了假流量、假數據,也催生了畸高的片酬。而這樣的高片酬也許并不能真實反映市場需求。

“流量”本應該真實地反映互聯網的互動性和信息的海量性,為追求好看的數據而造假,卻讓“流量”原本的價值大打折扣。

中國文娛消費市場仍在增長,“流量紅利”還沒有消耗殆盡。然而,如果一個流量明星缺乏發展規劃、業務水準沒有提升,長期下來也會有粉絲流失,從而也影響其商業價值的可持續性。

如果說流量明星們不努力,當然也不夠公允和全面。“她四年以來沒有休息過一天。”身邊人這樣形容某位“一線小花”的工作狀态。

鹿晗也曾在一個媒體訪問中抱怨“沒有時間”:“要說讓我去塑造一個角色,從頭到尾,包括特點、性格、小動作。可能抱歉,就是這個大實話:現階段小鮮肉不可能的,現階段很忙的一些流量明星,我敢發誓那是不可能的,哪有時間啊!”

問題在于,演員需要感受生活、磨砺演技、沉澱自我的時間和空間,如果一直忙于完成“流水線作業”,這種努力便成了一種低質量的努力,注定了生産出來的産品有量無質。

如果流量明星們願意改變高速運轉的“陀螺”命運,舍得“浪費時間”,結果可能不同。

相貌普通卻大器晚成的演員雷佳音便是一個例證:他曾五年不上綜藝,沉潛于角色中。在鄉村拍《白鹿原》的八個月,他睜開眼睛就耕地。而就是在這種直面孤獨的磨砺中,憑借《白鹿原》《繡春刀》《我的前半生》等作品中一個個可圈可點的角色,他終于在從影十幾年後“翻紅”,得到了觀衆的認可。

“流量”的産生,最終依托的是“内容為王”,影視産品精鑽于品質、藝人潛心修煉專業技能,這樣吸引而來的“流量”既是貨真價實的,也不會因時間的考驗而“失靈”。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