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荔波走上“美麗富裕”路

荔波走上“美麗富裕”路

時間:2024-10-20 03:20:50

如何實現“黑色經濟”向“綠色經濟”的轉變?荔波人走出了一條通過全域旅遊實現綠色發展的成功路徑。

山美,水美,村莊美……如今的荔波,正如這座黔南山區小城的宣傳語一樣:世界遺産地,地球綠寶石。

然而,很少有人能想到,這片綠意融融的土地,在30年前,曾是以煤炭産業為主導。30年後,走在荔波縣城寬闊美麗的街道上,走在山路蜿蜒的村村寨寨,卻極少能夠看到跟煤炭有關的事物,更多的年輕人已不知道荔波還是個儲量曾達到4億噸的煤炭富礦區。

如何實現“黑色經濟”向“綠色經濟”的轉變?荔波人走出了一條通過發展全域旅遊實現綠色發展的成功路徑。

煤炭曾是支柱産業

對于“綠色發展理念”,荔波人也經曆過一個認知過程。

“20世紀90年代時荔波也曾出現過繁榮景象,當時煤炭經濟曾一度占到财政收入的75%以上,煤炭年産量達200萬噸左右。”荔波縣委副書記、縣長葉霖介紹道,當時大小煤礦(窯)幹得風生水起,出現過地上車水馬龍,天上煙塵滾滾的場景。

進入21世紀初,由于粗放式的無序開采、資源嚴重浪費,導緻當地生态環境滿目瘡痍,帶來了土地塌陷、污水橫流等一系列嚴重後果。一向以煤炭工業為支柱産業的荔波經濟遭受重創,因“黑色經濟”生存的群衆也開始返貧。

實踐證明:“黑色經濟”是短暫、不可持續的,而“綠色經濟”才是長久、充滿前景的。心須借助豐富的生态資源,探索出一條生态旅遊發展之路,才能實現綠色崛起。

總結經驗,痛定思痛。荔波縣委、縣政府在保護“生态美”上頻出實招。嚴格推行“一保護、兩禁止、三關閉、嚴治理”的生态環境保護政策,撤除(關閉)煤礦、冶煉等企業。大力實施封山育林、九萬大山造林、珠江防護、“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設工程。這些做法行之有效,對于改變以往的“生态惡”,效果顯著。

全域旅遊帶動生态建設

2015年,荔波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全域旅遊發展戰略。荔波以此為基礎,形成了獨特的“545”發展體系,并被國家旅遊局列為全域旅遊發展戰略第一批示範縣。

荔波縣委書記尹德俊介紹說,全域旅遊的概念是來自“五大發展理念”中的“綠色發展”,也就是把曾經對立的“綠色”和“發展”,轉變成兼容互利的理念。荔波最大的優勢在于生态和旅遊。荔波擁有世界級的生态旅遊資源,這是推動荔波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資源,隻有将少數民族文化和生态旅遊資源有效結合起來,走出一條符合荔波實際、具有荔波特色的道路,才能有效帶動貧困居民擺脫困境。所謂“545發展體系”,是指從“全空間、全季節、全産業、全服務、全社會”五點上入手,把過去傳統旅遊的單一方式組合成一個整體,在改善交通、引進投資、吸引人才、建設大項目方面狠下功夫,為全域旅遊發展戰略實施鋪平道路。同時,在實施過程中注重生态環境和人文景觀的融合,深度挖掘生态和民族文化資源,發展生态經濟和文化經濟,真正把荔波具有原生性、唯一性、稀缺性的優勢資源轉化為産業優勢、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

發展旅遊産業,首要的是守好“生态”和“發展”兩條底線,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追求目标,把生态的資源、文化的資源和少數民族的文化遺産變成整體的産業鍊,最後變成荔波經濟的支柱。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荔波縣的美麗與貧困共存。而荔波人始終秉持生态立縣的理念,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堅持生态産業化、産業生态化的基本思路,形成了全縣幹部群衆建設生态文明的思想共識。立足縣情實際,以綠色生态為基礎,以紅色文化為引領,以“全域旅遊”戰略為先機,走出一條“生态美、産業強、百姓富”的綠色崛起新路。全域旅遊和扶貧攻堅,二者相互促進。通過一些政策安排和具體工作落實,老百姓完全可以分享荔波全域旅遊發展的紅利。

截至目前,荔波縣全縣森林覆蓋率已經從3年前的64%上升到69.55%,走在荔波縣城鄉,放眼望去,四處皆綠,空氣清新。說到荔波的空氣,一組數字可以說明:據世界衛生組織認定,每立方厘米含1500個負氧離子即為空氣清新,而荔波全域均遠遠超過這一數字,在最有名的“小七孔景區”,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最高達18萬個以上。

由“黑”變“綠”百姓受益

在前往荔波縣最偏遠的佳榮鎮進行采訪時,記者路上看到了不止一處煤窯“舊址”。随行的縣政府工作人員對記者說,這些煤窯早已停業并關閉了,留下的“瘡疤”也将逐漸被改造治理,并最終與周圍的大山融為一體。

離開了曾經賴以生存的煤炭産業,當地群衆靠什麼生活?

2007年,曾被譽為“荔波煤都”的佳榮鎮,随着國家級茂蘭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審定為世界自然遺産地,作為保護區延伸地帶的佳榮鎮,産業結構也迎來了新的調整。2017年,該鎮在全縣率先開展“思想扶貧·志智雙扶”系列活動,從“思想、志氣、能力、文化、智力”五個方面實施“思想扶貧”,徹底由以前的“保姆式”幫扶向“授漁造池”轉型,全面激發貧困戶脫貧緻富的内生動力,精準破解“不願脫貧”“不敢脫貧”“不能脫貧”“不望脫貧”“不會脫貧”五大難題,探索出一條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思想脫貧的新路子。

該鎮黨委書記莫燦永對記者說,縣裡各級黨委、政府都積極謀劃,在“一鎮一特”“一村一品”的綱領下,進駐各村組(寨)的扶貧幹部與村民一起想辦法,通過綠色生态産業實現脫貧緻富。“佳榮鎮地域遼闊,山地多,平地少,正應了人們評價貴州的那句話‘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裡平’,要想讓群衆富起來,發展林業,發展林下經濟是最根本的路徑。”莫燦永說。

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推動下,佳榮鎮在木材、特色養殖、特色藥材種植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佳榮鎮高裡村鐵皮石斛生産合作社的林場,記者看到,一片郁郁蔥蔥的馬尾松林中,藥材鐵皮石斛茁壯生長于馬尾松的樹幹上,而其中不少已經達到了藥材成熟的标準,可以預見,今年定将有個好收成。

高裡村黨支部書記白明黨介紹,這個合作社覆蓋周邊4個村組共250戶貧困戶,種植面積達290畝,貧困戶每年可以從這個項目獲得分紅不低于4000元,另外,貧困戶還可以在該項目中做工,每天收入不低于80元。由此,單是這一個項目解決了周邊近一半貧困戶的生計。

在現場,記者還發現雨後的馬尾松林生長着不少黃色的蘑菇,當地村民說這是馬尾菌,是一種價格比較昂貴的食用菌。莫燦永對記者說,這也是佳榮鎮典型的林下經濟的一種,每年佳榮鎮的群衆靠售賣野生菌的收入都要超過3000萬元。

生态發展改變了以往的“煤都”,綠色經濟也逐漸富了曾經靠地下資源生存的山區百姓。

v綠寶石”越擦越閃爍

如今的荔波森林資源豐富,生态名片響亮。全縣林地面積188695.66公頃(283.04萬畝),已占國土面積77.6%,先後榮獲國家生态示範縣、國家生态旅遊示範區、中國森林氧吧、中國最美十大森林、國家生态旅遊示範區等稱号。

在這裡,你幾乎看不到工業廠房的影子,據介紹,由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定為世界自然遺産地,同時又是國家生态旅遊示範區,因此,任何想要在這裡開工建設的工業企業,都必須經過都勻市、貴州省、國務院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多重審核,所以工業污染在荔波已基本絕迹。

全縣大力推動生态建設産業化,實現生态和經濟雙赢。按照“生态建設産業化,産業發展生态化”的思路,通過捆綁各類林業、農業、扶貧項目資金,大力發展經果林,推動農業林業産業化發展。建成樟江蜜柚、茶葉、科技楊梅、血桃、臍橙、刺梨、油茶、無患子等經果林基地10萬畝,林業總産值已達8.7億元,山頭綠了,生活環境更美了,貧困群衆的腰包也逐漸鼓起來了。

從荔波縣城穿流而過的漳江河,連接着荔波山區、荔波縣城以及全國聞名的大小七孔景區,如今,漳江河已被整體打包成為國家5A級景區。縣城内的章江河畔,姹紫嫣紅,綠草茵茵,圍繞兩岸的健身步道,可以讓居民和遊客在自然與現代中自由穿梭;在通往大小七孔景區的樟江河畔,遊人步道、自行車道以及一個個遊客驿站,成為吸人眼球的新景觀。

荔波是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而今後,荔波人會繼續用好“綠色經濟”,讓這顆寶石越來越純淨、美麗,閃爍更加奪目的光彩。

“呼吸聖地”小七孔景區。圖/郭梁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