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中國古代家規家訓的主要内容

中國古代家規家訓的主要内容

時間:2024-10-20 02:16:15

中國古代家規家訓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寬,以《顔氏家訓》為例,分七卷二十篇:序緻、教子、兄弟、後娶、治家、風操、慕賢、勉學、文章、名實、涉務、省事、止足、誡兵、養生、歸心、書證、音辭、雜藝、終制。内容包括子女教育、兄弟關系、家庭治理、稱謂、知足少欲等,涉及個人的治家、立身、處世等方面所應遵循的倫理道德規範。《朱子治家格言》雖然文字不多,但語言質樸,事理近人,涉及勤儉、讀書、孝悌、行善等,過去人們常把其作為行為準則。《雙節堂庸訓》六卷,分别是:述先、律己、治家、應世、蕃後、述師述友。這些家規家訓(包括《誡子書》)盡管篇幅有長有短,分類有多有少,但主要功能是用于家庭教育。中國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的倫理準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敬老盡孝的教誨、勤奮讀書勤儉持家的期許、公正廉潔修身處世的告誡,幾乎是不變的主題,被不厭其煩地叮咛後世子孫。這些家規家訓内容豐富,内涵深遠,決不是一篇小文所能涵蓋。今天,我們把家規家訓的主要内容作一簡要介紹,從中可以一窺古人教育子孫的良苦用心,或可對當今的家庭教育有所借鑒。

家訓最主要的内容不是期望子孫做官發财,而是怎樣做一個心地善良的人。行善不是為了沽名釣譽,而是發自内心。但是,受到别人的恩惠不能忘記。如《朱子治家格言》雲:“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谮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思。”“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家誡要言》雲:“待人要寬和,世事要練達。”“知有己不知有人,聞人過不聞己過,此鍋本也。故自私之念,萌則鏟之,讒谀之徒至則卻之。”《錢氏家訓》雲:“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當無愧于聖賢。”《高氏家訓》雲:“善須是積,今日積,明日積,積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喪身亡家者,豈不可畏也。”

古人并不像今人那樣望子成龍之心切,耕讀傳家幾乎是家訓中不變的主題。《曾國藩家書》雲:“吾不望代代得富貴,但願代代有秀才。”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見到南陽馮家有一條與曾國藩家訓大意相同的話:“不指望代代有舉人,隻要代代有秀才。”這兩句話發人深思。《範文正公家訓》雲:“勤讀聖賢書,尊師如重親。”“禮義勿疏狂,遜讓敦睦鄰。”《範氏家訓十則》:“田必力耕,書必勤讀,不耕不讀,不如犬畜。”《顔氏家訓》說:“積财千萬,無過讀書。”“積财千萬,不如薄技在身。”“祖宗雖遠,祭祀宜誠。子孫雖愚,詩書須讀。”《錢氏家訓》:“讀經傳則根柢深,看史鑒則議論偉。”劉伯溫《傳家寶》:“勤儉立身之本,耕讀保家之基。大福皆同天命,小富必要殷勤。”《雙節堂庸訓》:“孩提之時,天性未漓,當先固其真性,斷不可導以詈人。宜令知物力艱難。略省人事,無不愛吃、愛穿、愛好看。極力約制,尚虞其縱;稍一徇之,則恃為分所當然。少壯必至華奢,富者破家,貴者逞欲。宜自幼時,即杜其漸,不以姑息為慈。”《朱子治家格言》:“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這些家訓告訴子孫不必介意功名,但書是要讀的,“耕讀傳家”是為理想目标。

《三字經》有言:“子不教,父之過。”養子須教子,古人深谙此理。教子宜早,當始于孩提,甚至要胎教。司馬光《家範》中說:“周太任之娠文王也,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文王生而明聖,卒為周宗。君子謂太任能胎教。”《顔氏家訓》:“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别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匮。生子咳提,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司馬光、顔之推說的周太任胎教,均出自《史記·正義》。“咳提”,小兒啼哭,借指幼小的時候。現下不少準媽媽及家教公司都很看重胎教,如果從周文王之母周太任算起,中國的胎教曆史已經有3000多年了。《家誡要言》曰:“人品須從小作起,權宜苟且詭随之意多,則一生人品壞矣。”《顔氏家訓》:“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古人勤學,有握錐投斧,照雪聚螢,鋤則帶經,牧則編簡,亦為勤笃。”

歐陽修《家誡》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這一句話是說:一塊璞玉不經過匠人的精心雕琢,就不能制作成精美的器物;人要是不讀書,就不懂得道理。然而玉石有其不變的特性,即使不能為器物,也不能否認是玉石;人就不一樣了,其性情會随着周圍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如果不學習,就不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甚至會堕落為下流,這能不令我們對教育子女予以重視嗎?《家誡要言》:“立身作家讀書,俱要有繩墨規矩,循之則終生無悔無尤。”《雙節堂庸訓》:“‘遺金滿籯,不如一經’,古人所以稱書為良田也。暴發之戶,非無秀彥,苦于無書可讀,虛負聰明。為父兄者,早為儲蓄,俾知開卷有益之故。”《範氏家訓十則》:“家有子弟,教之成人,若任遊蕩,必害終身。”

俗語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闖蕩世界,如何交友,結交什麼樣的朋友,也是家訓中念茲在茲的事情。大部分家訓都告誡子孫慎交友。最有名的莫如《顔氏家訓》的一句話:“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家誡要言》:“鳥必擇木而栖,附托非人者,必有危身之禍。”再如《家庭寶筏》:“人欲戒邪行,必須嚴擇端方之士親近之,然後德業日進,蕩佚之友疏遠之,自然匪僻潛消。”《太公家教》:“人無良友,不知行之得失,是以結朋交友,須擇良賢。”《太公家教》還有一段話(大部是輯錄古人的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玉投泥,不污其色。近佞者讒,近偷者賊;近愚者癡,近聖者明;近賢者德,近淫者色。”真如醍醐灌頂,句句經典。

此外,與朋友交往要求大同存小異。《袁氏世範》:“與人交遊,若常見其短,不見其長,則時日不可同處。若念其所長,置其所短,雖終身與之交遊,可也。”“人之處事,能常悔往事之非,常悔前言之失,常悔往年之未有知識,其德之進,所謂日加益而不自知也。”從這些話語中我們似可看出古人的良苦用心。

“淡泊明志、甯靜緻遠”,是諸葛亮《誡子書》中的話,自古以來常被人們裱作橫幅或者中堂挂在客廳、書房。這句話的全文是:“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諸葛亮要求兒子勤學勵志,從淡泊和甯靜的自身修養上下功夫,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誠實可信、重德修身,也是家規家訓的内容。康熙《庭訓格言》:“凡人于無事之時,常如有事而防範其未然,則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時,卻如無事,以定其慮,則其事亦自然消失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希望子孫做到居安思危、處變不驚。《錢氏家訓》:“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意為不畏浮雲遮望眼。《朱子治家格言》:“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孝友堂家規》引用了劉備《敕後主辭》中的一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其意思是指善事再小也要做,惡事再小也不能為。一個人要是忽視小惡,就會習以為常變成大惡,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孫奇逢感歎道:“此真聖賢集義遷善要訣,不謂英雄人能見及此。”宋代大儒朱熹即在《家訓》中指出:“有德者雖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雖年高于我,我必遠之。”意思是說,有德的人雖然年齡比我小,我也會尊敬他。而不肖之徒即使年齡比我大,我也要疏遠他。

勤儉持家也是家訓中反複告誡子孫的良言。古人有雲:“成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好似水推沙。”形象地說明了創業之難和敗家之易。《朱子治家格言》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宜未雨而綢缪,毋臨渴而掘井。”司馬光《家範》雲:“昔者聖人遺子孫以德以禮,賢人遺子孫以廉以儉。”“人情由儉入奢則易,由奢入儉則難。”《曾國藩家書》說:“京師子弟之壞,無有不由于驕奢二字者。爾與諸弟其戒之,至囑至囑。”

為人處世要仁愛、正直、清廉,也是家訓的主要内容之一。清潘德輿《示兒長語》:“作人先立志,志立乃根基。”“為禽為獸,為孝為忠。天壤懸隔,方寸之中。”李世民《帝範》:“奢儉由人,安危在己。”《朱子治家格言》:“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欣幸心。”“與肩挑貿易,毋占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加溫恤。”“見富貴而生谄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态者賤莫甚。”“勿貪意外之财,勿飲過量之酒。”《家訓二十四條》:“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此四語,當終身服膺。”這些言語情真意切,可以看出寫家訓之人的良苦用心。

總之,我國古代的家規家訓作品,内容豐富,是家庭教育的寶庫,如重視子孫的人格培養、淡泊名利、交友之道、讀書治學、勤儉持家等,對今人仍有啟迪。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