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積極心理學對高校特殊學生引導模式探究

積極心理學對高校特殊學生引導模式探究

時間:2024-10-19 03:43:38

随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的育人環境和育人功能也在發生變化。新時代的高等教育不僅要培養專業人才,更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當前,部分大學生因家庭、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對個人發展和校園秩序産生了不利影響。因此,應加大對特殊大學生的關注度,積極探索有效幫扶途徑并形成有效的幫扶機制,從而促進特殊大學生健康成長,維護高校和諧穩定。

一、高校特殊學生現狀高校特殊學生主要包括曾受過心理創傷者、入校前就有心理或精神疾病者、嚴重自卑者、交往障礙者、沉迷網絡者等,這類學生平時默默忍受着心理的困惑或煎熬,在遇到問題時往往會因不能調節好心理狀态而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行為。以某高校為例,近三年平均每年特殊學生的比例占所有學生人數的6.070‰(見下表)。

從表中可看出每年特殊學生人數的比例基本一緻,在6‰上下波動,其中男生占特殊學生人數比例約為34.97%,女生占特殊學生人數比例約為65.03%,這與全校男女生比例分别為33.82%和66.18%基本一緻,即特殊學生中男女生比例與全體學生性别比例基本保持一緻,性别在特殊學生中的影響很小。

特殊學生的類别主要為:家庭因素、身體缺陷或嚴重疾病、情感問題、學業問題、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等。其中,家庭因素所占比重最大,心理精神因素所占比重較小。即真正有心理精神疾病的學生所占比例很小,大部分特殊學生的情況是由應激性事件、情感挫折等原因引發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貫注重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這種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高校惡性事件、自殺事件的發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幫助大學生解決已出現的心理問題,更要幫助廣大學生防患于未然,将可能導緻心理精神疾病的隐患降至最低。值得注意的是,個體的成長必然會受到父母教育和家庭氛圍的影響,很多人成年後産生的心理問題都要追溯到童年時期。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重視家庭因素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響力。

二、積極心理學對特殊學生的引導途徑

中共中央、國務院早在2004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就明确指出,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注重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增強大學生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計劃,确定相應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的專門機構,配備足夠數量的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輔導,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

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學目前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三大領域為:積極的情緒和體驗、積極的人格以及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具體到大學生身上可歸結為增強大學生積極體驗、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培養大學生積極人格、開發大學生潛力和創造力等方面,這些都會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水平,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積極心理學提倡用開放的眼光看待每一個人,發現個體身上的閃光點,培養個體積極的人格特質;強調要重視普通大衆的心理健康,讓更多的人獲得幸福,這也是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要借鑒的。

(一)親密關系的建立和穩固

建立親密關系不僅對個體心理健康有益,而且可以提高個體的生活滿意度。很多出現比較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其家庭氛圍通常非常緊張或者與養育者存在不和諧的關系。這類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很強,對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較為排斥,通常采用自我隔離的方式來獲取内心的安全感。也基于此,他們往往不能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有深深的孤獨感,在遇到問題時無助感也更強烈,甚至造成焦慮、抑郁等較嚴重的問題。通過積極關注以及認知療法,可以有效幫助他們正确認識自我和他人的關系,有助于他們重新審視自我、大膽突破自我,從而改善其人際交往模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二)積極情緒的體驗

積極情緒是指能激發個體産生積極性行為或行為傾向的情緒,包括主觀滿意感和滿足、希望和樂觀主義、快樂等。積極情緒體驗可幫助個體發現自身的閃光點,使個體獲得滿足感和自信心。高校應積極創造條件來滿足特殊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及各類有益活動的需求,暢通特殊學生融入集體的通道,讓他們體驗到與他人交往的快樂、幫助他人的快樂、獲得成功的快樂等,以獲得成就感、滿足感、幸福感,促進自我修複與成長。

(三)積極人格的建立

調查顯示,人格障礙是大學生病休、退學、休學的原因之一。自卑、孤僻、焦慮、懶散、交往障礙、自我中心等人格缺陷會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活動效率、社會适應能力以及潛能開發。人格是個體在先天生物遺傳素質的基礎上,通過與後天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對穩定而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從人格定義中不難發現人格是一種比較穩定的特質,要改變它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積極人格的培養必然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大學期間正是大學生心理和人格形成和穩固的關鍵時期,此時對其進行系統且有意義的引導,必能在他們心中種下一顆積極的種子。我們可以通過增強他們的積極體驗、改善他們的人際關系、幫助他們正确認識自我、正确研判社會現象等方式,促進他們積極人格的建立和發展,從而使其獲取自我成長的能力,最終實現自我價值。

(四)開設積極心理學課程

目前,各高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主要采用的是問題解決模式,雖然消極心理學所取得的成果已經頗為豐富,也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時也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處于原地踏步的尴尬境界。除了一些惡性事件外,普通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感覺到空虛、無聊,沒有體驗到大學生應該有的快樂和幸福。這是因為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隻關注到了有消極心理的學生,卻忽視了對廣大學生潛能的開發和心理素質的培養。而積極心理學對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狀态的關注可以極大地改變這一單一、狹隘的教育取向,開設積極心理學課程将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重視積極心理學的作用,同時讓更多學生體驗到積極心理學的獨特潛力。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通過現象看本質,追本求源,以健全大學生人格、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為根本目标,以增強學生的積極體驗、提高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為途徑,借鑒成功的縱向幫扶個案研究成果,對大學生開展标本兼治的教育,消除大學生的消極心理。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資助性計劃“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異常群體心理調适研究”(2017ZZJH-42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新鄉醫學院)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