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專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劉倉理:以國家戰略為奮鬥方向,将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專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劉倉理:以國家戰略為奮鬥方向,将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時間:2024-10-19 11:38:44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下稱“中物院”)成立于1958年,是“兩彈”精神的發源地。建院60年來,中物院為我國的國力提升做出了特殊貢獻,在國防尖端科學技術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最近一段時間,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多次提到要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在5月28日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在講話中用“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來形容加快科技創新的緊迫感。7月13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财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本次會議的核心議題是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會議指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要發揚光大“兩彈一星”精神。

縱觀中物院60年的發展曆程,是鄧稼先、于敏、朱光亞、陳能寬、周光召、彭桓武、王淦昌、郭永懷等老一輩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曆程,也是一代代後來者接續奮鬥、永攀高峰的曆程。進入新時代,中物院如何堅持自主創新、軍民融合?如何始終将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近日,《中國經濟周刊》專訪了中物院院長劉倉理。

緊盯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将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中國經濟周刊》:進入新時代,中物院在對接國家需求、科技創新方面有哪些實踐?

劉倉理:在中央的統一領導和規劃以及全國大協作下,我國在極短時間就建立起從科學到工程、從材料到制造、從測試到試驗的體系化能力,以最短的時間實現兩彈突破,展現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全國一盤棋的制度優勢,也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國防科技發展,尤其是戰略裝備發展,必須堅持自力更生、堅持自己掌握核心技術、堅持發揮制度優勢、全國大協作。

作為國家國防尖端科學技術研究的國家隊,中物院始終以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為核心使命,始終秉持“國家需要就是我們的事業”的信念,緊盯國家重大需求,堅持自主創新、軍民融合,始終将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我國核武器事業發展始終面臨恐吓、封鎖、阻隔和禁運。但老一輩中物院人立足自主創新,艱苦奮鬥、求實創新、永攀高峰,依托全國優勢力量,創造了原子彈、氫彈突破的光輝業績。在新的曆史時期,中物院響應黨中央号召,弘揚“兩彈”精神、總結曆史經驗,結合現實需求,進一步完善科技協同創新機制、開放型能力布局和“小核心,大協作”的軍民融合型科技創新體系,逐步實現軍民科學技術、人才與資源的融合與互動發展。在完成核心任務的同時,自主研發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軍民兩用關鍵核心部件、高端裝備和大科學裝置,帶動了相關領域核心關鍵技術、材料和裝備實現國産化全鍊條發展。

中物院發展曆程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中國經濟周刊》:黨的十九大明确了軍民融合發展在國家戰略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中物院在此方面有什麼舉措?

劉倉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軍民融合發展,既是興國之舉,又是強軍之策。”

中物院将堅定不移地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核武器研制與試驗是一項規模大、技術複雜、綜合性強的系統工程,涉及研究、生産、試驗、使用等各部門。為研制試驗核武器,全國先後有26個部(院),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包括900多家工廠、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參加攻關會戰,充分說明了中國特色核武器科技事業的發展曆程既是一部典型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永攀高峰的自主創新發展史,也是一部典型的全國大協作的軍民融合發展史。在這一偉大實踐中孕育的“兩彈”精神,就是通過軍民大融合、大協作攻克科學難關、掌握核心技術的精神。我院積極響應黨中央号召,按照習總書記的指示要求,全力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堅定不移地選擇走好科技型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道路,以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為出發點,聚焦重大科技問題,實現軍民科學技術、人才與資源的融合與互動發展,彙聚統籌軍民優勢科研力量和創新資源,協同創新、集智攻關。

具體來說,一是要進一步重視核心技術研發和應用,關鍵核心技術一定要立足自主創新、自立自強,在開放融合中實現全鍊條關鍵技術自主可控。二是進一步重視突破重大科技問題,在聚焦核心任務的同時,根據能力所長,圍繞國計民生、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前沿性、颠覆性重大科學問題、重大關鍵材料、器件、技術和産品開展創新性研究。三是進一步重視發揮全國大協作優勢,全鍊條設計、一體化實施,對核心技術突破提供持續投入,推動重點領域軍民融合發展取得關鍵突破和實質進展,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堅決摒棄引進依賴和路徑依賴。

對不同成長期的人才給予相應支持

《中國經濟周刊》:近日,總書記在中央财經委員會第二次會上指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關鍵在于有效發揮人的積極性”,中物院在人才方面有什麼舉措?

劉倉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我國國防科技工業之所以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正是因為有一支支獻身國防、業務精湛的從業隊伍在不懈奮鬥。國防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也直接決定着國防科技工作的未來發展。

在新的時期,國防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和穩定面臨許多新問題。社會認同感缺失、個人價值顯現方面有更多的約束和限制等,在一定程度上給隊伍建設帶來了不利影響。面對問題和困難,中物院堅持黨管人才的總方針,将人才隊伍建設作為長遠發展和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終堅持不懈,從宏觀到微觀,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實施,将中央和國家的人才戰略落地生根。

中物院堅持“小核心、大協作”的人才隊伍建設理念,對直接從事戰略、高新技術裝備研制的“小核心”隊伍,逐步完善“先基礎研究、後技術開發、再工程研制”的人才培養路徑,優化人才知識結構,夯實智力基礎。

對不同成長期的人才,中物院堅持在實戰中鍛煉才能的原則,但又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分别給予相應的支持:對新入院青年科技人才的扶植和培育,設立院創新發展基金培育項目,為其提供科研啟動經費,幫助其盡快熟悉專業領域,凝練院所事業發展相關的關鍵基礎科學技術問題并開展初步研究工作。對其中的拔尖人才、青年才俊,設立院長基金,支持從事颠覆性、前沿技術研究,鼓勵大膽創新,加快人才成長速度;對科研骨幹,設立院創新發展基金創新項目,鼓勵針對院事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關鍵瓶頸問題另辟蹊徑,鼓勵跨學科、跨單位合作研究;對已經成為或潛在的學科帶頭人,通過壓擔子,作為院統籌重大、重點項目主要承擔人,聚焦解決重大技術問題,培養鍛煉領軍能力。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是最寶貴的資源,我們将進一步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制度環境,營造創新氛圍,緊跟國家政策,将中央和國家的各項精神、制度落實,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于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于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于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競争機制。同時加強内部制度建設,将“是否有利于激發人才創造性、主動性”作為制度制定的重要依據,建立任務和發展挂鈎的人力資源和績效分配機制,同時弱化學曆資曆因素,加大職工薪酬與崗位、業績挂鈎力度,進一步強化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的分配導向,促進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落地。

開放融合搞創新

《中國經濟周刊》:中央财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強調,要堅持開放合作創新,擴大科技領域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創新資源,開辟多元化合作渠道,精準選擇合作領域,加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對外科技交流合作,強化創新夥伴關系。在這方面,中物院有什麼舉措?

劉倉理:關起門來搞不出創新,隻有思想的碰撞、智力的融合,才能激發創造力。長期以來,中物院堅持五湖四海、廣納人才,堅持以包容的胸懷促進開放融合。為解決中物院事業發展需要的基礎科學問題、促進院核心學科及新興交叉學科發展、産出高水平科學研究成果、培養國防科技青年人才,采取了一系列舉措:

在2000年率先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設立NSAF基金,吸引全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秀團隊為國防科技事業發展貢獻智力。10餘年來,我們與基金委共投入數億元,支持全國116個單位與我院開展聯合研究,解決了很多關鍵技術問題,青年科技人才也得到了鍛煉。

在項目開放層面,除了與國内優勢單位密切的橫向合作、與NSAF基金合作,我們還在國家支持下設立科學挑戰專題。定位于以中物院發展需要的部分關鍵問題為解決平台,吸引鍛煉院内外青年科技人員。該計劃通過具有挑戰性的7個領域布局,吸引了來自中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複旦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國内48家高校、科研院所的近300名科技人員參與協同攻關,探索通過科教大協同攻克科技難題、鍛煉人才的模式。實施兩年來,初步體現了這塊軍民融合“試驗田”的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下一步,我們還将繼續謀劃,争取多出創新性成果、多出創新型人才。

責編:周琦

美編:孟凡婷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