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澳大利亞:十一年六任總理,相煎何太急?

澳大利亞:十一年六任總理,相煎何太急?

時間:2024-10-18 11:26:58

最近,澳大利亞的悉尼杜莎夫人蠟像館不得不做出一個決定:停止制作澳大利亞總理的蠟像。過去十一年裡,澳大利亞政府換了六任領導人,且自2007年以來,無人完整地結束一個任期。

最近因黨内議員“逼宮”而下台的是特恩布爾。8月24日,執政黨自由黨召開黨團會議,特恩布爾在黨首改選中敗北,随後他抱着孫女在新聞發布會上面色蒼白地宣布辭職,并将“退出政壇”。

總理的頻繁更換顯然也對杜莎夫人蠟像館的工作産生了重大影響。該館原本計劃在今年10月24日,即特恩布爾64歲生日當天揭曉他的蠟像,作為“世界領袖會議室”系列作品之一。然而,随着特恩布爾的下台,這個計劃成為了泡影。這也折損了杜莎夫人蠟像館對澳大利亞政治的信心——十年來,蠟像館完成并公開展示的唯有前總理吉拉德的蠟像。

“由于澳大利亞總理更換頻繁,我們認為自己無法在一位總理的任期内做出他的蠟像。”悉尼杜莎夫人蠟像館的總經理馬克·康納利表示,“世界領袖會議室”反映的是現今全球政壇現狀,而非“一個放滿卸任總理的會議室”。

正副手“權鬥”

曾經,澳大利亞政壇相當穩定。1983年到2007年期間,該國僅産生過三名總理。然而,在有着“政治不倒翁”之稱、連任超過11年的自由黨領導人約翰·霍華德于2007年結束其總理生涯後,澳大利亞政壇進入内閣頻繁更疊時期。

接任霍華德的,是工黨時任領導人陸克文。自2006年12月成為工黨聯邦領袖後,這位極富魅力、擁有“明星效應”的黨魁随即在全國各地展開“傾聽之旅”,在民調中的支持率穩步攀升,并于次年11月舉行的大選中,帶領在野11年的工黨在澳大利亞聯邦議會選舉中取得壓倒性勝利。由于澳大利亞實行議會民主制,作為執政黨領袖,陸克文出任總理一職。相應地,其黨内副手朱莉娅·吉拉德成為副總理。

上任後不久,陸克文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包括實現霍華德政府長期以來雖因此飽受批評卻拒絕實行的舉措:簽署為應對氣候變暖而減少碳排放量的《京都議定書》,承認政府實行“同化政策”而對澳大利亞土著帶來不公正與傷害,并發表道歉演說。此外,他還廢除前任政府旨在削弱勞工、工會權利的《新勞資關系法》,帶領澳大利亞度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使其成為唯一避免危機且經濟未衰退的西方國家。由于這些舉措,陸克文在國内備受歡迎,支持率甚至一度達到該國史上罕見的73%。

然而其後,陸克文政府出現失誤,導緻其在民調中的支持率下降,這讓工黨内部與其派系不同的成員有了提出撤換黨領袖的借口。但是自信的陸克文忽視掉了背後的危機,我行我素。

2010年,他突然宣布從2012年7月起向礦業公司加收40%的資源盈利稅。

1.8月24日,特恩布爾宣布辭去澳大利亞總理一職,退出政壇(@視覺中國)2.2010年6月9日,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在珀斯就征收礦業稅問題發表演說時,遭到民衆抗議示威(@視覺中國)

3.2013年6月27日,澳大利亞前總理吉拉德的蠟像出現在一個就業中心的門口,像是和求職者一起排隊(@視覺中國)

4.2017年9月11日,為諷刺前總理阿博特反對同性婚姻,澳大利亞一藝術家在街頭繪制一對新人,新郎和新娘的臉都是阿博特(@視覺中國)這一政策,成為陸克文政府的轉折點。由于政策突然公布,事先未與行業内部人士溝通,資源盈利稅遭到了礦企業主和工人的強烈反對,人們走向街頭抗議示威。不論陸克文或是執政黨工黨的支持率,随着民衆日益增長的不滿而暴跌。更糟的是,此時距離下一次大選已經不遠了。

為了确保在大選中勝出,陸克文被工黨高層“抛棄”。這一年6月,在大工會和政客掮客的鼓動下,一些原本支持陸克文的工黨議員倒戈,轉而投向副總理吉拉德。這位以聰明、勤奮著稱的女政治家,曾是陸克文的親密“戰友”,後者對其也評價很高:“她(吉拉德)是一位傑出的副總理。總有一天,她也将會成為一位傑出的總理。”

陸克文大概想不到,自己竟一語成谶。6月23日深夜,吉拉德在與陸克文見面後随即宣布挑戰其在黨内的領袖地位,要求重新進行黨首選舉,這一舉動被媒體稱作“午夜中的政治槍決”。當時,由于工黨的領袖是由所有工黨的聯邦國會議員選舉産生,因此,任何黨團成員都有權挑戰黨領袖,黨團亦有權利通過重新選舉随時更換黨領袖——這意味着,黨團事實上有随時更換國家總理的權利。

面對得到黨内普遍支持的副手“深夜逼宮”,陸克文選擇在黨團會議表決前夕自行向總督請辭,在辭職講話中含淚告别。而沒有對手的吉拉德順利成為工黨領袖、澳大利亞首任女總理。

然而,更換黨領袖未能改變工黨的頹勢。接任不到一個月後,吉拉德宣布提前舉行聯邦大選。盡管頭戴“首任女總理”光環,但圍繞着她“深夜逼宮”的負面消息不斷,最終,工黨在衆議院失去多數席位,與在野保守派自由黨-國家黨聯盟打了平手後,依靠一名綠黨議員和三名獨立議員的支持才得以組建政府,勉強保住總理之位。

為了安撫黨内陸克文派系,吉拉德随後任命陸克文為外交部長,不想卻重燃權鬥,引火燒身。随着又一年聯邦大選的逼近,當年拖垮陸克文的“民調詛咒”,降臨到吉拉德身上。

2013年1月,吉拉德宣布9月進行大選。由于當時民調顯示,陸克文遠比吉拉德在工黨選民中更受歡迎,原本屬于吉拉德陣營的部分工黨議員擔憂吉拉德領導的工黨将敗陣,轉而支持陸克文。為了保證自己的領袖地位,吉拉德對内閣進行清洗,撤換、逼退支持陸克文的部長,但卻起到反向作用,其支持率不升反降,黨内不和的傳聞也影響到工黨支持率。

在這種情況下,吉拉德選擇主動出擊。當年6月26日,她提出召開議會黨團會議并舉行黨魁選舉投票,最終以12票之差落敗陸克文。

陸克文複職初期對吉拉德政府的應對氣候變化、難民政策大刀闊斧地改革。同時,在經曆過一起一落後,他推動工黨黨務改革,改變黨領袖的選舉規則和挑戰黨領袖的門檻要求。黨領袖不再完全由黨團選舉産生,而是由占總票數50%的黨團票,和占50%全國黨員票綜合計算産生。若想挑戰黨領袖,工黨在野時需要得到60%的黨團議員支持,執政期間則需要75%。然而,當時在野的自由黨并未吸取工黨内部争鬥的教訓,仍然保持舊規則。

通過改革、憑借其個人魅力,陸克文一定程度上拉回工黨支持率,但卻無法徹底改寫選情。最終,自由黨在2013年聯邦大選中勝出,黨領袖托尼·阿博特成為新一任總理。

短暫的第二個任期結束後,陸克文請辭議員一職,宣布永遠退出政壇。

昨日重現

執政黨的更疊也未能結束澳大利亞政壇的動蕩,一切似乎都再次“昨日重現”。

陸克文的繼任者托尼·阿博特是一名右翼人士,即使在立場偏右的自由黨也屬于保守派,政策主張更是與前任陸克文大相徑庭。出身于一個虔誠天主教家庭的他,思想保守、熱愛傳統,有着不雅綽号“瘋狂的修道士”——他反對同性婚姻和堕胎行為,是堅定的“保皇黨”,支持澳大利亞的君主立憲制;口無遮攔,被批評歧視女性、傷害土著的感情。

曾是記者的他,以抨擊左翼人士的辛辣文筆出名,亦因政見保守與前總理霍華德相投,受到後者賞識。然而,這位在黨内頗受支持的總理,卻并不受民衆待見。

阿博特政府曾推行“史上最嚴苛預算案”,削減社會福利,延遲退休年齡,引發民衆反感。由于不善處理經濟問題與鄰國關系,澳大利亞的經濟、貿易發展都呈現下滑趨勢。阿博特本人也因此成為自1994年以來支持率最低的澳大利亞領導人,還曾被美國外交關系協會評為“所有工業化民主國家中最不稱職的領導人”。

随着阿博特支持率不斷下跌,黨内、黨外質疑聲不斷。2015年9月14日,前自由黨黨魁、黨内進步派人士馬爾科姆·特恩布爾連同副總理畢曉普挑戰阿博特。當晚,特恩布爾以10票優勢赢得黨内選舉,接替阿博特再度成為黨魁,首次登上總理之位。

立場溫和,既是特恩布爾上台之初的因,最終也成為他“被逼宮”的果。自上任起,他積極推動同性婚姻的合法化,曾在2016年4月會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時表示澳大利亞将中國視作重要夥伴,且力推新能源法案,希望澳大利亞可達到《巴黎協定》的減排标準。

然而,這些舉動冒犯了自由黨内的保守派。壓力之下,特恩布爾不得不為了拉攏保守派的自由黨議員而在數項關鍵政策上向保守派妥協,如限制移民、稅改等。同時,受到澳大利亞媒體宣揚中國“操控”澳大利亞政壇和高等教育領域的影響,中澳關系迎來動蕩。特恩布爾本人甚至在2017年12月喊出“澳大利亞人民站起來了”的口号。今年8月20日,特恩布爾再度讓步,宣布放棄2030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政府目标。

然而,這樣做無濟于事,甚至讓其糟糕處境雪上加霜。與自由黨在多個議題上相左的特恩布爾難以吸引保守選民,而其搖擺不定的政策亦漸漸失去左傾人士的支持。此外,民粹主義在澳大利亞近年來崛起,也影響到特恩布爾的支持率。今年4月民調顯示,特恩布爾的支持率再創新低。三個月後的議會補選中,工黨奪得5個補選議席中的4席,執政聯盟卻一無所獲。

自陸克文時期以來,“民調支持率”始終是懸于澳大利亞總理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終于,被視作自由黨選情的拖累者特恩布爾和他的前任一樣,遭遇“逼宮”。也許他早已預料到這個結局——4月,他曾表示後悔批評阿博特政府在連續30次民意調查中不及反對黨。而向其“逼宮”的前内政部長、自由黨強硬派人士達頓給出幾乎一樣的理由:特恩布爾政府在連續38次民意調查中落後工黨。

8月21日,特恩布爾在自由黨内的表決中擊敗達頓,得以留任。然而,黨内領導權之争卻并未就此劃上句号。随後,達頓與部分内閣部長呼籲再次進行黨内選舉。此時,内閣中各部長的意見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三名原本支持特恩布爾的部長轉而支持達頓,在首輪黨首選舉中投票給特恩布爾的13名部長辭職。

“議會外其他人支持的黨内少數人試圖通過欺負、恐吓他人來推動他們所尋求的領導層變革。”特恩布爾發誓自己不會“屈服于惡霸”,指責部分内閣成員“刻意地将自由黨拉向更右翼”,并表示隻要達頓能提供一份超過半數自由黨議員簽名的請願書,他就同意舉行第二次黨内選舉,并主動退出角逐,從議會辭職。

然而,盡管自認為盡心盡力,特恩布爾面對的卻是無可避免的失敗——他以五票之差敗北。在花了一周時間破壞特恩布爾政府穩定後,達頓為他人作了嫁衣——最終在黨首改選中勝出的是前财政部長莫裡森。“二流政客掌控的國家”莫裡森被視作自由黨内自由派與保守派間的的折衷選擇。立場保守而強硬的達頓不為黨内開明派所接受,而新總理莫裡森雖然屬于保守派,但較為溫和。他自2007年進入議會,經曆過11年來走馬燈式的總理更換。

批評者常提及他擔任移民及邊境管制部部長期間出動海軍攔截偷渡船隻及對難民的強硬态度說明其保守之處,而他在擔任财長期間宣布禁止中國企業華為和中興通訊進入澳大利亞5G網絡,似與今年以來特恩布爾持續對華釋放積極信号背道而馳。不過,莫裡森也多次在公開場合呼籲澳洲應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關系。

華東師範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陳弘認為,莫裡森政府的政策不會發生大的調整,主要目标是保證穩定過渡,在大選前為自由黨積累人氣。對于中國,莫裡森将持續釋放務實信号。

但不論如何,執政黨聯盟的地位已經因内鬥而被撼動。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政治科學教授邁克·阿利斯特認為,不論議會大選是提前到下月舉行,抑或到明年5月才進行,“自由黨保住執政地位的可能性都非常有限”。

據澳媒FairfaxMedia最近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工黨的支持率已達55%,高出自由黨10個百分點。在衆議院的150個議席中,執政聯盟僅掌握76席,比在野黨僅多出一席的微弱優勢。

經過11年的“内鬥”,工黨和自由黨兩大政黨自身實力都遭到削弱,選民流向其他細小黨派或獨立候選人。對于總理的頻繁更疊,澳大利亞的選民也感到疲憊。《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4月刊登的民調顯示,62%的調查對象希望特恩布爾留任總理。而莫裡森,對于多數澳大利亞人來說,可能隻是個陌生的名字——今年3至4月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當時隻有54%受訪的澳洲人知道莫裡森是誰。

經曆過四任總理領導的前澳洲駐以色列大使夏爾馬認為,總理的頻繁更疊顯示了澳洲的政治體制的“架構缺陷”——與其他國家相比,由于法律規定最少每三年舉行一次大選,澳大利亞國家領導人的任期更短。

澳洲學者霍甯曾批評,澳大利亞“由一些二等政客掌控”。正如BBC所分析的那樣,短任期讓政治家過于關注短期政策,讓自己能在下次選舉勝出,而非專注于制定對國家有益的長遠政策;新任總理常常推翻前任推行的政策,或是為了支持率而頻繁改動政策。

2018年8月22日,澳大利亞現總理莫裡森和前總理特恩布爾在參加一場新聞發布會時,舉止親密(IC圖)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