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掌控病毒密碼是漫長戰役

掌控病毒密碼是漫長戰役

時間:2024-10-18 04:45:37

掌握基因,是否就能掌控所有病毒的密碼,從此百毒不侵?

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目前的基因研究雖然有令人鼓舞的突破,但還有許多難關未跨過,科學家仍未有漸占上風的迹象,要破解“疾病的魔咒”,前路多長尚是未知數。

人會變,基因也會變,生命并不容易解讀,人類的科學,也追不上基因突變和病變的速度。個人醫療化普遍,從積極層面而言,是絕佳消息,但人類與病毒的戰役,并非這麼簡單。

遺傳醫學發展一日千裡,有關慢性疾病的研究日益精進,常見的基因研究範疇包括肥胖症、糖尿病、帕金森、心血管疾病、腦退化症、過敏症及精神病等。

疾病與遺傳基因有關

嚴格來說,所有疾病幾乎都和遺傳基因有關。科學家早已證實,人體内都潛伏着遺傳基因,這些基因可能促使我們罹患某些疾病的風險比旁人高或低。

可是促成患病的原因是多重的,所以并非針對或解決一個基因缺陷,就能切斷病原。馬來亞大學基因及分子生物工程講師陳國銀博士說,一個人體内潛伏某些疾病的基因,不代表一定會罹患相關疾病,而是取決于制造蛋白質的RNA是否受到刺激,使疾病細胞活躍。

同樣,基因研究雖然精細到RNA的階段,但隻是解決了一些疾病的部分問題,一些事情仍毫無頭緒。比如老人失智症、過敏症、肥胖症及艾滋病等等。這些普遍的疾病,即使已經證實是“基因缺陷”、“DNA突變”,但真正的病原仍然“沒有頭緒”。

我們隻知道老人失智症是腦細胞退化,但真正的原理和源頭,始終沒有一個定論。甚至可以說,在未來5~10年内,對于某些疾病,我們的科學家還是束手無策!

理由很簡單——基因出現變異或缺陷,雖是造成疾病的源頭,但促使疾病發生,卻不是單一原因,環境因素所造成的影響,往往比基因和遺傳因素更具關鍵作用。

以肥胖症為例,有研究指出,肥胖症是源于一種名為FTO的基因作祟,隻要解決這個基因,就能抑制肥胖症。然而,有關說法并非絕對的答案,原理就像将一隻肥胖的老鼠送到非洲饑荒地帶,再胖的老鼠也變瘦。

肥胖基因變異最常見

美國《内科醫學總覽》期刊刊登2008年一項研究,指704個帶有FTO肥胖基因的人士,每天進行3~4個小時的輕微活動,比如散步或清理房子,其體重平均比不活動的人減少15磅。

此外,美國也有研究記錄2275位帶有FTO基因的孩子,10歲時的體重和進食情況,跟進3年後,發現所有孩子都發胖,但進食高熱量食物者的體重及脂肪含量,較低脂飲食的孩子更高。

很多關于肥胖症的基因研究也都發現,某些基因變異常見于肥胖人士身上,但至目前為止,這些研究隻能指出有關基因變異可能增加患病風險,而非直接緻病。

再者,一個人被告知身上帶有某種癌症基因,但這個人若大門不出,與太陽隔絕,所謂的癌症基因也不一定會緻病。缺陷基因在疾病中扮演什麼角色,控制什麼緻病因素,現階段其實都找不到絕對的答案。

研究指出,上述各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引發病變的基因變異數量,可能達到幾十甚至幾百個,單一基因變異引發疾病的風險,相對很低微。

研究一再強調,罹患疾病是多重因素,不是單一成因,基因隻是将功能放大。更貼切地說,目前所能解決的基因問題,是由單一基因造成的疾病。

比如過敏症,醫學上固然有成功的例子,但成敗的比例差距其實很大,成功的很少,失敗的很多,至今并未找到真正的病原。一個人對食物過敏,可能涉及到消化系統,那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從口腔到肛門,每一個部門都要去找出病原,當中又牽涉到器官和系統,後者的範圍廣泛和複雜得多。

糾纏了人類很久的艾滋病,一直是最棘手的敵人,即使基因研究日益精進,仍然拿它沒轍。

科學家于2009年初宣布,使用基因移植療法抑制艾滋病毒,作為治療艾滋病方案的試驗證明這項技術有效又安全。人們真的以為曙光乍現。

美國遺傳學家科林斯卻指出,艾滋病毒絕頂聰明,其基因資訊刻在RNA,不是DNA中。當病毒進入細胞時,會藉由自身攜帶的酵素把RNA轉成DNA,這個病毒DNA随後嵌入主細胞的基因組中,迅速自我複制。

更令人惱恨的是,DNA突變的幾率很高,而且變異速度完全讓人跟不上。所以,現有的藥物根本無法根治艾滋病,而且不論科學家怎麼努力研發治療HIV的疫苗,結果仍然讓人沮喪。主要原因就是病毒的變異速度太快,人體缺乏适當的免疫反應來應對病毒的變化。

尋獲與解決兩碼事

科學家雖然運用基因工程找到了病毒,還拿了諾貝爾獎,但找到病毒是一回事,解決它卻是另一回事。科學家發現DNA很不穩定,就像“X-戰警”,會自行變異。

原本的抗艾滋病藥,隻是對抗最初的艾滋病毒,起初确實有效,但隻要一個基因突變,原本的藥物就失效了。因為我們的藥物都是準确性地對付某一種病菌,就是單一靶向,當病菌突變成之後,這個藥就無效了。當藥物無效,标靶不準确,就會造成“濫殺無辜”,造成大規模的破壞性。

同樣的道理,常用于癌症病患的化療,就是沒有精确、精準的标靶,不會有選擇性地“大開殺戒”,所以殺傷力和程度相當大,病患會掉發、嘔吐。

基因突變的誤解

常聽聞“基因突變”,殊不知基因突變的源頭是“DNA突變”。人們一直以為“DNA無法複制也不會改變”的認知其實是誤解,DNA序列不會改變,但本身的密碼卻會突變,而且突變速度快得讓人措手不及,完全跟不上!

比如一個DNA的密碼或排法原本是AAA,隻要其中一個字母改變,就會變成另外一種DNA,DNA突變,就是基因突變。某些最惡名昭彰的病毒,它們的DNA突變率往往就是最高的。

細菌、病毒、艾滋病毒,突變的幾率是每2000個就會有一個突變。人類若要突變的話,還需要每100萬個才會有一個突變。顯見病毒突變率之高。當人類要想殺它們時,它們就像孫悟空一樣,會變,而它們的突變,隻需要一代,前後不到3個小時,可是人類研發出來對付一種病菌的藥物,至少需要15年才能獲準面世。

美國藥物管制局的嚴格舉世聞名,任何一種藥物從研究、實驗到運用在人體上,能在15年内獲得執照實屬幸運,而且必須确保沒有緻命的副作用,才能突破種種的法律限制。

那麼,掌握了DNA、基因甚至是RNA檢測技術,是否就能将所有病毒殺掉?答案是:我們自己心裡有數。事實殘酷,但不能否定,科學永遠跟在細菌和病毒後面跑,人類其實一直都讓細菌牽着鼻子走。

人類遺傳密碼

DNA會突變,而且突變率奇高,這個事實讓人措手不及,而複雜的人體,除了DNA、基因、RNA,還有染色體,每一個環節,都有出錯的可能。

人類擁有23對共46條的染色體,每條染色體由兩條呈螺旋狀的DNA及蛋白質等物質卷曲而成,若将兩條DNA平放展開,會發現每個基因組内包含大量堿基,比如A-T,C-G。這就是所謂的“ATCG”排法。

這些“成雙成對”的堿基排序模式,就是決定我們高矮肥瘦、健康與否的關鍵,也就是人類的遺傳密碼。所以,基因堿基排序的正常與否,就決定了是否制造所需要的蛋白質結構。

遺傳病是DNA突變的結果,但除了DNA,染色體也會出錯。DNA出錯,就是基因有問題,屬于遺傳病的一種情況,但若染色體出錯,也屬突變,比如唐氏綜合症,就是整個染色體多了一個部分出來。

人體很複雜又麻煩,小至一粒DNA裡面最小的單位出錯,大至一個染色體出錯,都會有遺傳病。

造成人體細胞出錯的因素有内在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是DNA突變,但造成突變的原因卻可能是後天的環境影響。

人體細胞是高等生物,有制造蛋白質的功能,而蛋白質具有修補功能,這個功能一般上鮮少出錯,卻不是100%不會出錯。當修補功能故障,細胞就會被迫承受突變了的DNA,這樣的缺陷也會遺傳給自己的下一代,亦會有潛伏的遺傳疾病。

可是,後天的影響,也會導緻這些突變,比如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最普遍的就是常吃腌制食物、喝人造色素飲料,喝酒、吸煙等。

未知的變數

人類與疾病的戰役是一場永遠的戰役,一直處于劣勢的人類是否能扭轉局面,身在前線的科學家,不敢樂觀。即使已經排列出基因譜,能預測一個生命體的基因訊息,但還有太多的變數無從預知,無從掌握。

基因怎麼會突變?突變有好有壞,會有什麼影響?如何才能漸漸掌握基因,掌控生命?如何克服困擾了許多世代的先天性遺傳疾病?如何能先發制“菌”,讓病毒無從攻城……都是人們極度關心,卻沒有答案的問号。

阻力和争議

基因科研長路漫漫,雖然已打開個人醫療時代的大門,但不能不警惕和省思,商業行為可能神化科研的濫行。此外,如何排解滲透各個領域的基因工程,所面對的阻力和争議,也将影響和左右發展速度和路向。

能否完全破解生命的密碼固然是最終目标,但這場戰役會不會或要不要改變策略,當前情況也是沒有共識。

21世紀是生物科技領航的時代,世界多國已經登上基因工程列車,要回頭已太難,也不可能阻擋甚至拒絕這股“世界趨勢”,最重要的是,如何提高警惕,穩當駕駛,不讓列車脫軌。凡事有弊也有利,基因科研的成敗與好壞結果,乃系于人的手中。

永遠都要牢記“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每個人都有監督的職責,讓科學真正造福人類,而不是被濫用成為禍人間的武器。

編輯:汐顔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