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那些常見的養生“謠言”

那些常見的養生“謠言”

時間:2024-10-18 04:08:00

随着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觀念也在随之變化,飲食從原來的溫飽向着更高層次的養生發展,大家也越來越關注各式各樣的養生文章。然而,因為信息化時代的發展,人們接觸到養生文章的途徑多種多樣,難免會輕信一些養生謠言,讓人進入養生誤區,甚至會有損身體健康。下面,就為大家總結一下那些常見的養生謠言。

謠言一:飲用酸奶能夠補充腸道内的益生菌

市場上品牌多樣、廣告攻勢不斷的酸奶産品,往往會着重宣傳其含有的乳酸菌能夠有效補充腸道内的有益菌,可以維護腸道菌群生态平衡,有效抑制有害菌對腸道的入侵,還能夠産生一些增強免疫功能的物質,從而提高免疫力。其實,這種說法是并不科學的。

首先,線下超市或是網上商城售賣的酸奶産品大多是常溫保存的,保質期也長達3個月或是6個月,而這種能夠在室溫下保存較長時間的酸奶産品往往是經過滅菌處理的。這種酸奶的制作過程是生産者将乳酸菌添加到牛奶中,經過一定的工序後使牛奶發酵成為酸奶;随後,再對酸奶進行高溫加熱,在無菌條件下進行包裝,趁熱封裝。這種工序下制作的酸奶在保質期内不會變酸,也不會腐敗,還會保留酸奶的味道,美味可口。然而,不會變酸也就意味着那些活乳酸菌已經在高溫加熱的過程中被殺滅,自然也就不可能進入腸道,更不用說補充腸道内的益生菌了。

那麼,如果是未經高溫加熱,保質期較短,同時又冷藏保存的酸奶是否會有活乳酸菌呢?的确,有些冷藏酸奶确實存在一部分活乳酸菌,而且這些乳酸菌保健作用更強,也有一定幾率進入到腸道之内。不過,人體的胃腸道具有極強的消化功能,酸奶中的活乳酸菌進入人體後,需要躲過胃酸的消化,還要躲過其他消化液的消化,所以絕大部分活乳酸菌都難以到達腸道,隻有極少數的“幸運兒”可以補充腸道内的益生菌。需要提醒的是,人體腸道内的益生菌數以十億計,這些有幸存活到腸道的活乳酸菌能夠起到的作用隻是微乎其微罷了。

當然,這并不是否認酸奶所具有的功效,乳酸菌發酵而産生的乳酸和維生素B族能夠有效被人體吸收,牛奶本身帶有的鈣和蛋白質也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隻是廣告中所謂的酸奶能夠美容養顔、增加人體腸道的有益菌就有些誇大其詞了。

謠言二:每天至少要喝8杯水

衆所周知,人體百分之七十多的重量都是水分,水是營養進入人體細胞的載體,細胞的正常代謝也需要足夠的水分參與,水還可以将體内毒素通過出汗、小便等方式清除到體外。一旦人體中的水分不足,就會出現身體代謝遲緩、體内廢物堆積等情況,嚴重時會出現無力、口幹、頭暈、心悸、低血壓、頭痛、肌肉痙攣等症狀,影響到身體髒器的正常功能,導緻一系列的疾病。同時,科學研究也證實,人體每天會在尿液、流汗或皮膚蒸發中流失大量的水分,及時足量的補充水分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經常會有家長告訴孩子“每天要喝8杯水”,才能保證身體的水分需要,這樣的說法并不完全正确。

這個說法最大的漏洞在于每個水杯的容積不同,8杯300毫升的水和8杯1000毫升的水顯然有着極大的差别。這個漏洞的起因是傳遞過程中的遺漏,這種說法最早來源于美國的“兩個8”的概念,即“每天8杯水,每杯8盎司”(8盎司水大約相當于300毫升),當其傳到中國時就隻剩下前半句了,徹底丢失了對水杯容積的定義。

那麼,每個人每日正常的補充水分到底應該是多少毫升呢?正常情況下,人體每天流失的水分大約是1800毫升~2000毫升,健康成年人每天也需要補充2000毫升左右的水。當然,具體的飲水量也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的。一般而言,女性的飲食量比男性低500毫升左右,即每日補充1500毫升以上水分就可以了,嬰兒的飲水量則要稍高一些。在炎熱的夏季,汗液蒸發過快時或經過劇烈運動後,就要适當加大所需要補充的水分了。

這裡的補充水分并非是單純依靠飲水來補充,還可以從食物裡攝入相當分量的水分。人們日常飲食中的大部分蔬果都含有豐富的水分,雞蛋、魚類中也有大約75%的水分,正常人平均每頓飯能夠攝入300毫升以上的水分,也就是說正常人每天通過飲水補充1000毫升~1500毫升的水就足夠了,并不一定是确切的8杯300毫升的水。需要注意的是,喝水并非是越多越好,而應該是需要多少就補充多少,消耗多少就補充多少,否則過量喝水會使體内電解質失去平衡,導緻體内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C流失,嚴重時還可能引起水中毒,危及生命。

謠言三:酸性體質會導緻多種疾病

在網絡上,關于人體酸性體質和堿性體質與健康關系的文章數不勝數,有的文章直接将讓人談之色變的癌症與酸性體質直接挂鈎,還有的理論認為易疲勞、長痘、失眠多夢、高血壓等多種疾病都是由酸性體質引起的,因而得出弱堿性體質才是健康人群的結論。在此基礎上,又推導出“少吃肉,不患癌”等改善酸性體質的說法。這樣的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少吃肉多吃素真的可以改善酸性體質,其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

所謂的酸性體質本身就是一個僞科學,人體的血液呈弱堿性,其pH值在7.35~7.45之間,胃液屬于強酸,其pH值在1~3之間,而胰液屬于堿性,pH值在8.8左右,那麼酸性體質和堿性體質是由哪一部分體液的pH值決定都不能完全服衆。所謂的酸性體質顯然是不合理的。

一般來說,人體pH值是指血液的酸堿度,在正常生理狀态下,健康人血液的pH值在7.4左右,即呈弱堿性。如果血液酸堿性産生變化,人體自身的酸堿平衡調節系統會将血液的pH值調節至正常值。例如,人體的呼吸系統将通過加速或減緩排出呈酸性的二氧化碳,能夠迅速調節血液酸堿性的變化。而人體的腎髒系統、消化系統、血液系統和人體組織細胞的調節也齊心協力将血液維持在弱堿性狀态,也就不存在所謂的酸性體質。

如果人體血液的pH值低于7.35或是高于7.45,就屬于酸中毒或是堿中毒的範疇,大多是由疾病或是藥物作用引起的,并非是由于飲食調節改變的。如果長期、大量、單一的攝入酸性食物,的确會使人體血液的pH值低于7.35,這是由于腎髒系統長期調節體内酸堿平衡負擔過重,導緻調節酸堿能力下降導緻的,而非是短期内進食酸性食物導緻了疾病的發生。至于所謂的酸性體質誘發癌症更是無稽之談,癌症患者的血液pH值之所以呈現酸性是由于腫瘤生長導緻其周邊微環境變酸。也就是說,是腫瘤的産生導緻腫瘤組織周邊的組織液pH值降低,而非是血液pH值降低導緻腫瘤的産生,二者的因果關系是不能颠倒的。

編輯:陌漓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