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養心者壽長

養心者壽長

時間:2024-10-18 03:49:59

“心理平衡”是健康長壽的基石,“養心”是擁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誰擁有了心理平衡誰就擁有了健康和長壽。

何謂“養心”?《黃帝内經》認為是“恬虛無”,即平淡甯靜、樂觀豁達、凝神自娛的心境。

為善養心

在長期養生實踐中發現,養生雖有百法、千法,惟有與人為善是養生的總綱。事實證明,與人為善,寬于待人,樂于助人,不僅有利于陶冶性情、品德修養,也有利于身心健康、長壽。與人為善,古人稱為“行善”,即助人為樂、多做好事,援

助一個盲人是與人為善;引導一個浪子走上正軌,是與人善;給一個口渴的人水喝,是與人為善;在路上移開石塊荊棘及其他障礙物,是與人為善古人在論述養生之道時,十分強調養德,所謂“養生必先養的德”“大德必得其壽”“德不修則壽易損”,這裡所謂“德”,也便是與人為善、有道德修養、樂于助人的意思。為什麼說與人為善能獲得長壽呢?這是因為隻有與人為善,才能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安定的生活環境,坦然開朗,無愧疚之感,獲得心靈上的慰藉與自豪;隻有與人為善、才能養心甯神,使自己的情志處于樂觀、愉悅的境地,所患的疾病,也會在良好的心境作用下得以好轉與痊愈。

相反地,一個人不與人為善,不重視德行修養,常做損人利己的事。或煩躁猜疑,滿腹牢騷,或怨天尤人,大發雷霆;或作惡多端,惡氣迎人,或幸災樂禍,落井下石。整天胡思亂想,寝食不安,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吃山珍海味、靈丹妙藥,也無法獲得心情愉快。

德者養心

仁者有德,仁者思想高尚,追求道德上的高境界,熱愛自然,熱愛生活,不被物欲纏身,不被物欲傷身,恬淡虛無,知足常樂,心态平和,自然有利于健康長壽。仁者通過道德修養充實一身正氣,可以達到“正氣存内,邪不可幹”的境界,心懷仁德之人,心境高遠,不謀私利,不患得患失,心境平靜,精神内守,氣血調暢,五髒安和。這樣的人自然就能長壽。荀子說“有德則樂,樂則能久”;孔子精辟指出:“大德必得其壽”。縱觀古今,凡德高望重者,均為長壽之人。相反,德劣者往往病多壽短。巴西一位學者經三十年研究發現,有貪污受賄罪行的人,癌症、心髒病、腦出血的發病率遠遠高于正常人群。可見,道德修養不僅是品質的要求,而且是養生的手段。

仁者養心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體可以概括為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恭”有謙遜、尊敬之義;“寬”有寬容、寬大之義;“信”有誠信、有信用之義;“敏”有勤勉之義;“惠”有柔順之義;“智”有智慧、智謀之義;“勇”即勇敢之義;“忠”有忠誠、盡心竭力之義;“恕”有仁愛、寬宥之義;“孝”為

善待父母;“弟”同悌,為敬愛兄長之義。一個人如果能仁全如此,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寬松,而不是懊惱、憤恨和作奸犯科後的恐懼。因此,“仁者壽”。善良者能獲得内心的溫暖,緩解内心的焦慮,故而少疾,惡意者終日在算計與被算計之中,氣機逆亂,陰陽失衡,

故而多病而短壽。難怪《戒庵老人漫筆》記載“一士取科第不以正,然與正人相來往,外貌雖軒昂,而心中實綏,竟不一載而死”。

《中外衛生要旨》認為:“常觀天下之人,凡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簡默者壽。蓋四者皆仁之端也。”美國密西根大學調查研究中心曾對2700人進行跟蹤調查,發現善惡會影響一個人壽命的長短。助人為樂、與他人相處融洽的人,壽命顯著延長;而心懷惡意、損人利己、與他人相處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是正常人的1.5倍。美國心血管病專家威廉斯博士從1958年開始對225名醫科大學學生進行跟蹤調查,發現因心髒病而死亡者,惡人是好人的5倍。正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易性養心

“笑口常開,青春常在”。但是,人生在世,難保無憂,關鍵是毋使太過、勿令太久。中醫“易性”的養心一法恰是“對症”的良方。所謂易性,即通過學習、娛樂、交談等方式,來排除内心的悲憤憂愁等不良情緒的方法。具體方法因人因事而異,如“取樂琴書,頤養神性”,或“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于服藥”,或“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或“勞則陽氣衰,宜乘車馬遊玩”,或“情志不遂……開懷談笑可解”等等。事實上,圖書、音樂、戲劇、舞蹈、書法、繪畫、賦詩、填詞、雕塑、種花、垂釣等,都可起到培育情趣、陶冶情性的防病治病作用,擁有它們必健康、長壽。

哲理養心

哲理養生,主要是要掌握對立統一和一分為二的觀點。明末清初著名哲學家王夫之總結與力行的“六然”、“四看”堪可借鑒。所謂“六然”,就是“自處超然”,即超凡脫俗,超然達觀;“處人藹然”,即與人為善,和藹相親;“無事澄然”,即澄然明志,甯靜緻

遠;“失意泰然”,即不灰心喪志,輕裝上陣;“處事斷然”,即不優柔寡斷;“得意淡然”,即不居功自傲、忘乎所以。所謂“四看”就是“大事難事看擔當”,能擔當得起;“逆境順境看襟懷”,能承受得起;“臨喜臨怒看涵養”,能寵辱不驚;“群行群止看識見”,能去留無意。這樣才能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恥,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哲理養生是高層次的保健養生,與德、仁相輔相成。

編輯:修遠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