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和2700年的建城史,是“三皇之首”伏羲氏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目前,全市現有文物保護單位450多處,其中國家級17處、省級45處。以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秦早期文化、麥積山石窟文化和三國古戰場文化為代表的五大文化,構成了天水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
一、深厚的文化藝術
天水書畫悠久的曆史可以上溯到史前,近年出土的文物證明天水境内的大地灣人早在8000到5000年前的原始社會,就已經在彩陶上刻劃有類似文字雛形的符号。這些刻劃符号與國内其他地區發現的彩陶刻劃符号共同成為我國文字的源頭。同時大地灣遺址的地畫,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繪畫作品。
西周到春秋時期,秦人在天水的土地上不斷成長,其地位由附庸而升為大夫,再升為諸侯,其間以天水為都邑近400年之久。到公元前762年秦文公由天水舉族東遷關中時,秦國已成為北方的強國。他們在這裡生産生活,冶銅造器,留下了數目巨大的鐘鼎彜器及其他帶有文字的物品,其中西周時綿國(據考在天水境内)牙牌刻辭反映了其與殷商甲骨文之間的源流與變化。“不其簋”為春秋早期重器,其銘文不容忽視。春秋中期的秦公簋銘文是金文中的藝術瑰寶,其結體整饬嚴謹,筆法在微曲中求勁健,在圓轉中出剛狠,處處體現着一種自矜自信的強悍雄風。這種風格對後來的石鼓文有着很大的影響。
戰國時期的天水放馬灘秦簡是篆書隸變的重要實物,該批秦簡書寫于秦始皇八年(前239),于1986年出土,共640枚,其風格特征主要有,在快速書寫橫畫時自然形成的起筆重駐,收筆輕提是漢隸“蠶頭燕尾”的雛形。其書率意而就,時見草法,也可以說是草書的源頭。因此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和很高的藝術價值。與之同時出土的還有西漢紙質地圖,為現存最早的紙張實物,其價值彌足珍貴。另外還有與秦簡同時代的木闆地圖,為世界上最早的地圖實物,毛筆及筆套亦為世界最早。
書寫于漢代的“甘谷漢簡”具有成熟典雅的漢隸風格。天水人趙壹的《非草書》是現存最早的書法理論名篇。天水境内現張家川縣的漢代摩崖石刻,成書于東漢恒帝和平元年(150),記載關隴古道修築事,其書端正莊嚴少波磔,書風非常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