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3
圖2
琺琅又稱“佛郎”、“法藍”,依據具體加工工藝的不同,又可分為掐絲琺琅器、錾胎琺琅器、畫琺琅器和透明琺琅器等幾個品種。到14世紀末琺琅技藝日趨成熟,15世紀中期明代景泰年間的制品尤為著名,故有“景泰藍”之稱。
中國瓷器始于魏晉,唐、五代時漸趨成熟,至宋代發揚光大,定、汝、官、哥、均等窯名垂千古;元代青花和釉裡紅等新品疊出;明代繼承并發揚了宋瓷傳統,宣德、成化窯制品尤為突出;清代風格古雅渾樸、精巧華麗、美妙絕倫,康熙、雍正、乾隆時所制器物,更是出類拔萃,令人叫絕。
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珍藏有琺琅器2520件及瓷器25506件。為弘揚中華文化,介紹中國古代精緻藝術品,台灣地區郵政部門曆年來以“台北故宮博物院”的中華文物珍品“古代琺琅器”與“曆代名瓷”為主題,共推出“古代琺琅器”郵票5套,以及“曆代名瓷”郵票4套,本期特予介紹。
1981年5月30日發行《古代琺琅器》郵票一套4枚,發行量為200萬套,郵票圖案以明代四件琺琅器為主題,分别為“宣德螭耳洗”、“景泰三環尊”、“萬曆雙龍大盤”和“玉壺春瓶”。
1982年5月20日發行《古代琺琅器》郵票一套4枚,發行量為200萬套,郵票圖案以清代四件琺琅器為主題,分别為“乾隆仕女杯盤”、“乾隆凫形壺”、“康熙爐”、“乾隆奶茶壺”。
1983年1月5日發行《古代琺琅器》郵票一套4枚,發行量為200萬套,郵票圖案以清代四件琺琅器為主題,分别為“仕女方盆”、“乾隆人物方瓶”、“乾隆梅花把壺”、“太平有象”。
1984年5月20日發行《古代琺琅器》郵票一套4枚,發行量為200萬套,郵票圖案以清代四件琺琅器為主題,分别為“乾隆花鳥壺、杯、盤”、“天雞尊”、“乾隆菊花把壺”、“雁形燭台”。
1992年6月25日發行《故宮玻璃胎畫琺琅器》郵票一套4枚,發行量為800萬套,郵票圖案分别以清代的玻璃胎畫琺琅器四件為題材,分别為“福壽折方瓶”、“嬰戲葫蘆瓶”、“花卉膽瓶”、“課子圖小瓶”。圖5
圖6
圖7
圖8
圖9
圖10
圖13
圖14
圖11
圖16
圖15
圖12瓷器為中國發明之工藝品,舉世聞名。自宋迄清,曆代名瓷均具高雅風格,質量既優,而其形制與釉彩均臻藝術極緻,甚受海内外人士喜愛。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曆代瓷器,精品無數,大多為宋代五大名窯瓷器及明代官窯瓷器。在館藏瓷器中,汝窯的瓷器位居宋代青瓷之冠。台灣地區郵政部門特别精選“故宮博物院”珍藏,于1972年3月20日推出《曆代名瓷——清瓷》郵票一套5枚,發行量為100萬套,郵票圖案分别為雍正的“鬥彩瓶”、康熙的“青花蓋罐”、雍正的“青花花澆”、乾隆的“青花扁瓶”、乾隆的“鬥彩蓋罐”。圖17
圖18
圖19
圖20
圖21
圖22
圖23
圖24
圖25明代官窯器頗盛,各朝均有優美産品。如宣德窯青花、永樂窯甜白、成化窯五彩,正德窯黃綠、嘉靖窯紋飾,以及萬曆窯彩瓷,不僅精美雅緻,而且代表各朝作風。台灣地區郵政部門于1973年1月10日發行《曆代名瓷——明瓷》郵票一套10枚,分2次推出,發行量為100萬套,郵票圖案分别為宣德的“青花甒”、宣德的“青花瓶”、永樂的“青花觚”、永樂的“青花壺”、嘉靖的“鬥彩瓶”、成化的“青花靶盔”、正德的“綠彩渣鬥”、成化的“鬥彩蓋罐”、嘉靖的“五彩蓋罐”、萬曆的“五彩碗”。圖26
圖27
圖28
圖29
圖31
圖32
圖30
圖33
圖34
圖35中國瓷器始于魏晉,至宋代發揚光大,定窯、汝窯、官窯、哥窯及鈞窯為個中精品。台灣地區郵政于1974年1月16日發行《曆代名瓷郵票——宋瓷》一套5枚,發行量為100萬套,郵票圖案分别為哥窯“八方壺”、官窯“三登壺”、汝窯“蓮花盟”、官窯“三足爐”、鈞窯“三足爐”。
清代初期,由于康熙皇帝對工藝美術的關心與興趣,發展出“琺琅彩瓷”新品種。其後經雍正年間的積極研發,使得其燒制達到了頂峰。琺琅彩瓷,繪畫技巧精湛,色彩鮮麗,為中國古代陶瓷工藝之美的最佳代表。台灣地區郵政部門于2002年6月21日發行《曆代名瓷——清雍正琺琅彩瓷》郵票一套5枚,發行量為220萬套,郵票圖案分别為“清雍正花鳥圖啁”、“清雍正蓮花圖啁”、“清雍正牡丹圖啁”、“清雍正竹鵲圖啁”。圖36
圖37
圖38
圖39
圖40
圖41
圖42
圖43
圖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