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去一家大公司面試。公司就坐落在當時落成不久的軟件園園區。一樓大堂,寬敞又氣派。
兩個面試官走過來,三四十歲的模樣,絕對是我當時剛畢業的職場小白眼光中,那種又厲害又令人生畏的前輩角色。
風塵仆仆的我局促地坐在那裡,中年人模樣的大叔簡單問了幾個問題就禮貌地放我走了,結果自然是我落選了。那家大公司也因此很神奇地在我内心裡紮了一個洞。
因為那時,畢業第一份工作能被一家規模大、效益好的公司錄用,是一件很體面的事。名氣大意味着起點高,往後職業生涯發展會更有優勢。前輩們都這麼說。
多年後,我被同行業的另一家大公司錄用,成為一個部門的負責人。
某次在香港參展,兩家公司挨着,共用一個展位。對方參展的負責人是公司高層,要了我的名片,跟我說,回國内可以到公司聊一聊。大意是挖角的試探。那時我大緻已決意離開那個行業,自然也沒有去聊一場的意向。
這件事就這麼過去,隻是我每每回想起對方雙手遞過來名片的刹那,腦海中就浮現出多年前那張禮貌請我出門的臉孔。那一刻,我并沒有因此而覺得揚眉吐氣,隻是平靜地接過,連一句對過往的寒暄也不願提起,繼而感慨萬千。
當過去和現狀重疊,被拒絕和主動離開的身影次第浮現,就像一出由時空流轉排演出的滑稽劇目。你終于有選擇,終于可以充滿底氣毫不留戀。
很多人問我,畢業以後是選擇去大公司,還是去小公司?面對問出這樣問題的人,我時常感到敬佩又疏離。
大部分人一開始進入職場是沒得選的,而他們竟能為這樣的問題糾結,往往錯誤評估了宏觀環境和自己的關系。正如有很多人會問,這個行業好不好?我适不适合進入?
我覺得根本不存在一個适合你的行業,如果你不感興趣的話。你應該問問自己對它感不感興趣,以及你在怕什麼?
我當年待過的小公司如今在一線城市最繁華的地段有一間超大面積的辦公室,業務更廣,勢頭正盛。而當年我心心念念想要進去的大公司,其間經曆幾次被并購重組,依然沒有擺脫日漸式微的命運。
那些當年看不上小公司的人,如今反過頭來研究它們的趨勢和盈利模式。而那些在大公司待着的人,如今陷入兩難,出來怕無法适應新環境,繼續待着卻眼見職業生涯的天花闆。
在你還不夠強大,隻是渺小的個體時,宏觀環境的好壞優劣與你并沒有任何關系,這是事實。
對一個行業再了解,都不如你對自己真正了解。你的長項、熱愛、積累、綜合素質,才能給你成就感,這些思考遠比行業前景的誘惑力來得重要得多。
你感興趣,願意鑽研,它就是好行業;否則,它好與不好都跟你沒有任何關系。
互聯網世界瞬息萬變,很多人順應潮流,做成了。很多人做法完全相反的,也做成了。
就算同一樣東西同一個人,你在不同時空遇見,感覺一定非常不同,結局也不盡相同。
每個人各不相同的個性、經曆、資源禀賦和所在小環境的促成和造就,都是促發因素。
這些,你得承認。
我時常不理解一些HR通過面試中的跳槽頻率去定義一個人。
每個人的經曆、性格、特長,對自己的了解時機和程度各有不同,以及具體到每個職場小環境的現實差異,根本無法以一種模闆去定義所有。就像你根本不會知道,将你認為氣味相投的人招進來,經曆一段時間發酵後,他是适應了穩定地混日子,還是一直謙虛且生猛地創造。
你的經驗不是你的本事,你能用經驗為下一份轉折做出什麼才是。
你去看一個企業,要看這個企業的老員工是否對每一個新人抱有尊重和好奇,他們更願意讨論,還是趾高氣揚;你要從中判斷他們是否時時歡迎一些新鮮血液的進入,而不是瘀血難疏。
對于自己而言,要保持對崗位的敬畏,對業務鍊的熟悉和掌握。要懂得投資自己,讓自己有除了本職外的資本和能力,讓自己得以離了這份工作不至于一無所長。
“每一個看似正确的建議,總能找到很多反例。”
“所有金科玉律的背面都可能也是對的。”
正如你永遠不會知道,當初心心念念擠破頭顱想要進入的大企業,終究在某一天你會徹底地放棄它。
所以我樂意說,一切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你對職場對行業對規則的了解,都不如你對自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