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她的三觀,刺激到了我們這些“不求上進,隻求抱團”的人。
年輕時喜歡凡事談三觀,工作中,不與三觀不合的人合作,生活中,不與三觀不合的人來往。站在一事無成的門檻上,我才發現,我屏蔽掉的不僅僅是三觀不合的人,更是值得我學習的人。
24歲,我開始走出當時工作的那個封閉的國企,去廣告公司做策劃。同事中有個姑娘,“女孩要用青春換名利”是她的口頭禅。我讨厭這個借錢都要買名牌的姑娘,老闆卻特别欣賞她。
我跟老闆談起姑娘的三觀。她笑笑說:“人的一生會認識很多人,但值得與我們談三觀的,十不足一。三觀相合的人讓你舒服,三觀不合的人讓你成長,不信你試着跟三觀不同的人合作一下。”
後來那個姑娘接了個大單,老闆指派我做策劃。合作中,我發現她身上有我當時沒有的生存智慧。她知道自己的目标是錢,就不在意過程中的委屈和挫折。
第一次方案沒通過,我特别沮喪,她拉我去一家全市最貴的KTV唱歌,讓我發洩,對我說:“你的價值将會體現在最後被采納的那個方案上,現在放棄就歸零了。”第二稿,第三稿,第四稿,我能堅持下來,是因為她不斷鼓勵我:去吃頓好吃的,去買件好看的衣服,給自己買束花……她成功開啟了我内心深處物欲和虛榮的大門,而正是我過去瞧不起的這些,支撐着我把方案越改越好。
最後,我們合作完成的這個案子成了公司年度最佳。雖然我們還是三觀不合,但我始終感謝她讓我明白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整天與三觀相合的人在一起,是一種可怕的舒适區。
人的成長與進步,是不斷走出舒适區的結果。與你三觀相合的人,往往與你有同樣的優點與缺點,你們之間很容易形成一種封閉的氣場,使優點成為自負,缺點成為短闆。
一個人的世界越大,越需要更多的朋友。而朋友與知己的最大區别是,朋友可以一起做事,知己才要三觀一緻。
我跟一個江湖傳聞極不靠譜的人合作過,發現不靠譜的人往往點子多、交友廣。他沒能力負責一件事的始終,卻可以為你提供更多的視角和創意,這恰恰彌補了我做事過于細節、踏實,缺乏腦洞與變通的不足。
如果你的朋友圈有5000個人,最多隻有50個人值得與你談三觀。大多數朋友,能陪吃陪逛陪玩的,沒辦法一起看電影;能一起看書看電影的,沒辦法一起去購物。
三觀不同的朋友,可以拓展你的眼界,滿足你的好奇心,與你形成性格與能力的互補,增加人生無數的可能。不要把三觀變成一扇門,關閉人生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