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離開“四大”開面館

離開“四大”開面館

時間:2024-11-06 03:24:30

大學生賣豬肉、當環衛工人的事,媒體已報道多次,但其中的一些解讀總不大能令人信服。

一天晚上,女兒提議去她學姐開的小店吃日本拉面。

吸引我前往的不是日本拉面,而是面館老闆——原白領小灰和原“四大”(普華永道、德勤、畢馬威、安永四大世界著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員工Ivy。

出了地鐵,步行約10分鐘,穿過一條緊鄰主幹道的美食街,折進一條飄着酒香的小巷,便望見了幾個稍大的門店中間體量明顯偏小的“秘制豚骨拉面專門店”。

這店顯然是由一間小套商品房改造而成。雖然裝修風格簡約素雅,但還是顯得逼仄:寬約5米,長至多10米,用長條吧台隔出操作間,隻夠容納10餘人用餐。

而就這麼個“螺蛳殼”,一年租金要20萬!

我知道,開小飯店都很累,每天一大早要去買原、輔材料,各個環節都要盯着,賺的真是辛苦錢。面店老闆幹的甚至比員工還要多——除了操作間的兩個師傅輪班掌勺,店裡的其他活兒都是老闆親自上陣——顧客進門後,遞上菜單、介紹産品、送上茶水、端去飯菜、吃完結賬、收拾碗筷、打掃餐桌。如果是高峰時段,老闆恐怕一刻都不得閑。

“不僅辛苦,錢掙得好像也不多嘛。”看着價目表,我在心裡暗暗盤算:每天賣中午、晚上兩餐,就算賣100份,每份平均45元,共4500元,每年按360天算,毛收入160萬。扣除房租、水電氣費、兩個師傅的工資、固定資産折舊、原輔料成本,剩餘也就人均10多萬吧。

聽起來似乎比工薪族強,但這可是一年到頭一天不歇的收入啊!

而且不論嚴寒酷暑,都有這樣穩定的收入嗎?小姑娘耐得住這樣的寂寞嗎?況且在“四大”幹過,不覺得有落差嗎?

女兒告訴我,Ivy曾說過,網上有個帖子《我為什麼離開“四大”》,與她的心境頗為相似。

我上網查了一下,此類文章果然不少,概括起來,主動炒“四大”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四大”不錯,但确實還有很多其他的機會。

“四大”的産品、制度都比較成熟了,更多的是需要人去适應,而不是讓人去創造。

在“四大”,沒有選擇同事的自主權,而與志同道合、性情相投的人共事,無疑是快樂的。

知道自己能勝任“四大”的工作,但還想知道自己能不能經受更大的挑戰。

想升職、掙更多的錢,可以在“四大”幹;想做自己喜歡的事,則要另選。

我們去這家面店時,Ivy不在。我抽空問小灰:“幾個月幹下來,感覺怎樣?”

“還好。在公司幹幾年,就知道一輩子是啥模樣了。喜歡自己做飯,出來闖闖看。”

“家裡的态度呢?”

“相信我的判斷和能力吧。我父親年輕時也有過開飯店的想法,更能理解我的選擇。”

離開“四大”開面館,有人可能覺得是一種資源浪費,Ivy她們以前學的知識對現在的工作果真沒用嗎?

小店的許多經營細節都表明,并非如此——

店名選用繁體字,從内容到形式都給人豐富的聯想。

專門定制的餐具簡樸大方且有民族特色。

不做早市。因為,“早晨來的顧客一般都是老人,而老人不大能接受我們的價位”。

價格偏高,是因為真材實料。比如,湯底使用筒骨、豬腳、蔬菜等熬制10至12小時,不加一點味精。

公衆号的制作青春活潑,富有感染力。

有人申請做加盟店,姑娘們并沒有答應,想等所有材料和程序都規範化、可複制後再推廣,确保質量可控。

我是個粗線條的人,吃飯不習慣細嚼慢咽,但女兒為我點的雙筍櫻花蝦拉面真的令人驚喜——

筍片脆嫩鮮甜,顯然用料、制作都很講究。

一片肥瘦均勻的叉燒,入口即化,沒有通常的幹硬。

面條裡的蝦其貌不揚,乍一看還以為是蝦皮,實際上是日本出産的“櫻花蝦”,300多元一斤,肉飽滿,味鮮美。

一碟綠豆芽看似沒啥技術含量,但也頗能顯示擇菜的用心:一般粗細,不見一點豆殼、根須或色澤發黃的部位。

一個切開的雞蛋不知怎麼掌握的火候:蛋白十成熟,蛋黃卻隻有五成熟,口感香滑。

毫不誇張地說,如果不是擔心“吃相難看”,我會把湯全部喝完(離店後才得知,在一些面碗的碗底藏有“免單”二字,需要喝光面湯才能看見)。

所有這些,哪樣與她們的知識積累及文化修養無關呢?

更重要的,也許她們自己都沒意識到:離開“四大”開面館這個決策本身,也是過去多年學習的結果——這些知識已經形成系統并要求作出獨立的識别和反饋,把它們重新整合,運用和融合到自己未來的生活和事業中。

總之,離開“四大”開面館,有挑戰、煩惱,也有樂趣、成長,其中的得失非金錢可以衡量。

(心香一瓣摘自《新華日報》2018年5月25日,沈璐圖)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