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婧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
2015年7月上映的國産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打破好萊塢動畫片《功夫熊貓》保持的紀錄,成為中國市場最賣座的動畫電影。該片取材自中國經典文學作品《西遊記》,在原著基礎上加入新鮮元素,觀衆透過熟悉的人物和情節感受陌生的驚喜。《西遊記》還是國外改編和傳播最多的中國古代名著之一,“MonkeyKing”有很高知名度。日本曾四次将《西遊記》改編為連續劇,其中1978年版被英國廣播公司(BBC)改編為英文版在英國和澳大利亞播放,①2006年富士電視台版創下每集20%以上的收視率紀錄。2007年中英法德共同制作、華裔導演陳士争執導的現代歌劇《猴——西遊記》在倫敦皇家歌劇院和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上演;②2008年BBC推出取材《西遊記》的兩分鐘北京奧運宣傳動畫片《東遊記》。
以《西遊記》為代表的中國經典文學作品描繪古代中國環境和生活方式,凝聚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美德,體現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啟迪和貢獻。對經典作品進行改編和海外傳播,以現代方式将中國古代故事講給世界聽,是新媒介時代對外傳播的重要環節。本文聚焦《西遊記》蘊含的中華文化特征,分析其改編的文化優勢和不利因素,提出對策建議,助力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創新。
一、《西遊記》體現的中華文化特征
首先,體現中華文化的“天下觀”。《西遊記》的故事來源于《大唐西域記》,記述玄奘親曆的110國和得聞的28國的國名、地理、幅員、文字、禮儀等情況,③《西遊記》中玄奘以東土大唐為起點,與四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遊曆多國,體驗各種文化,最終到達天竺。
正如趙汀陽在“天下體系”理論中所述,中國的思想方式是“大度”的,④東方包容的思維與非排他性本質使中國人自然地接受多樣文化并與其和平共處。唐僧師徒的經曆千奇百怪,遭遇強烈文化震蕩,卻從未流露大唐優越于他者之意。這種海納百川的氣度是由思考方式決定的:與西方将“國家”作為思考問題的基本單位不同,中國以“世界”為基本單位,不設文化邊界,即老子謂“以天下觀天下”。孫悟空一個跟頭就是“十萬八千裡”,這樣的“遠距離選手”隻能誕生在以天下為出發點的古代中國,超驗體系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文化的包容博大,不視任何文化為異端,四海一家、無出其外。⑤沒有“内外”之别,隻有“遠近”之分,從根本上超越民族國家界限,打破文化空間隔閡,避免狹隘的文化絕對主義。唐朝皇帝支持玄奘前往他國尋求真經,這種取長補短、互通有無的心态是中華文化天下觀的體現。
其次,體現中華文化的“無限時間觀”。中國曆史上“古往今來曰宙”、莊子“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等表達,均沒有規定時間的終始,潛含了時間無限的觀念。⑥《西遊記》情節動辄跨越千百年,孫悟空被壓五指山下大約六百年,“天上一日,人間一年”之說反映了古人的時間無限觀。超越清晰的曆史階段而達到無限的時間觀念和跨越具體的國家界限延伸至天下的空間觀念,使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和通達性。
最後,體現中華文化的和諧思想。《西遊記》中師徒情誼、師兄弟情和與萍水相逢的異鄉人之間純樸的情感源自中華文化的和諧本質。中國的“和”文化,講求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關系時承認差别、求同存異。張豈之說中華文化的“會通”之學不排斥域外思想文化,力求了解它,吸收其長處,與本土文化相融合,典型例證就是佛教在中國的傳播。⑦除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還可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西遊記》中人與動物處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山神、土地、雷公電母等角色設置顯示對自然的敬畏和尊重,花果山、水簾洞、流沙河等環境顯示人對自然的态度是與其共處共存,融為一體。
二、《西遊記》改編的優勢和阻礙
《西遊記》中的人物分為正義和邪惡兩派,清晰的二元對立讓觀衆愛憎分明。原著對主要人物有一些描述,但除玄奘外大多是作者想象,其形象是非确定和非封閉的,為改編創造了大量空間。每個國家都有和尚與動物,創造的形象可能大相徑庭。如孫悟空“毛臉雷公嘴”,可具體有多少毛、什麼樣的嘴是“雷公嘴”,就沒法量化了。通常中國版是一隻黃毛的人形猴樣的“美猴王”,海外版是一隻棕毛的猴形猴樣的“真猴子”。孫悟空是各版本的主角,典型代表如歌劇《猴——西遊記》。他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既是東方俠義精神的化身,又如同好萊塢大片的英雄。在個人主義文化主導的西方,個人英雄主義在神通廣大的“大師兄”身上展現得淋漓盡緻,“MonkeyKing”成為偶像并不意外。
《西遊記》主題簡單卻情節曲折,故事很有吸引力。唐僧獨自啟程,與徒弟巧遇,經過誤會、矛盾、打鬥、和解,組成一支共同前行的隊伍,曆經奇幻巧妙之事,這正是西方推崇的将生命視作一段旅行的“在路上”生活方式。根據霍夫斯泰德提出劃分的文化差異維度,西方文化的不确定性規避程度低,對未知世界的恐慌感知弱,成員熱愛自由和刺激,厭惡穩定和一成不變。《西遊記》的人物處于不穩定狀态,旅行充滿風險、挑戰和不确定,是一場勇敢的冒險。師徒為求真經曆經磨難最終成功,追求真理、勇敢、智慧、堅強、善良,最終成佛回到大唐,完滿的結局符合好萊塢模式的大團圓特征。
西方人對中國功夫的喜愛是《西遊記》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西方文化産品常見功夫元素,如迪斯尼動畫片《功夫熊貓》和《花木蘭》,在中國功夫的包裝下傳遞美國價值觀。《西遊記》的打鬥和法術情節增加了功夫的表演性。《大聖歸來》在戛納電影節被一緻贊許“打得好看”,片方也表示塑造大聖時吸取了李小龍、袁和平等前輩的動作精髓,但比傳統武俠更飛揚,更有想象力,所以比李小龍更好看。⑧“功夫”是表達中國聲音的一張有效名片。借助功夫情結推陳出新,講好有趣的中國故事,不失為有效辦法。
另一方面,《西遊記》的改編受到中西方文化價值觀差異的影響。如西方文化長期強調對女性的尊重和關愛,“女士優先”成為共識,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被認為是不尊重女性的表現。東方人的理解則是白骨精本質是“妖”,是邪惡的化身,當然要除害。有的海外版還設計孫悟空與白骨精戀愛的情節,違背佛門清規,背離師徒虔心向佛的精神。BBC版宣傳片《東遊記》的八戒則啃着雞腿出場,不僅與原著劇情有出入,還與“佛門八戒”的第三戒“戒葷”理念沖突。⑨
再有,西方國家對《西遊記》的認知和印象很大一部分來自日本的創作。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就制作播出了《西遊記》,并傳播至英國和澳大利亞。改編版日劇的唐僧由女性扮演,孫悟空一點沒有“猴樣”,豬八戒除了長着一對大耳朵外與普通人無異,沙和尚變成了日本河童,白龍馬則根本沒出現。先入為主的日劇讓西方觀衆形成第一印象,加上中日有一些共同文化現象,他們更分不清《西遊記》到底是哪個國家的了。BBC版《東遊記》明顯受到日劇影響,出現八戒啃雞腿的原因之一就是日本人為改變中國傳統的大乘佛教采取的系列措施,其中包含僧侶可以吃肉。⑩沙僧的河童形象也是因為原著中沙僧住在“流沙河”,日本人誤譯為流動着沙子的河流,于是将日本古代傳說中河裡住着的妖怪“河童”安在沙僧身上了。11
三、《西遊記》改編與海外傳播的對策建議
首先,對改編持開放态度。改編給傳統作品注入新的活力,它是一個引進、吸收、理解、重現的過程,“往往不是為了再現外國的生活場景,傳達原作者的意圖,而是為了向本土觀衆講述一個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故事……改編的初衷是為了解決自身文化中的問題”。12我們改編外國作品也對人物、情節、場景等元素進行增減、修改和調整,使其更适應中國觀衆的欣賞審美習慣。譬如幾百年來,莎士比亞的作品在全球改編上演,多國在莎士比亞環球劇場演繹莎翁名作,2015年中國表演了京劇版的《奧賽羅》。莎翁戲劇的長久生命力也恰恰在于改編之中。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眼中也有一千個孫悟空。對待經典作品的改編應有更包容的胸懷。
其次,融合人類普遍情感與中國文化元素。《西遊記》體現的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理念,師徒不畏艱險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懲惡揚善的态度,是不同文化群體所共同推崇的普世價值觀和人類普遍情感,很容易喚起共鳴。如觀衆評價《大聖歸來》所弘揚的“憑愛和勇敢找回夢想和初心”的價值觀具有世界性,全世界的大人和孩子都可以看懂。13季羨林先生說他應邀重新注釋和翻譯《大唐西域記》時激動得睡不着,因為玄奘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是他心中的偶像。14東方思想的無限魅力吸引和成就了玄奘孤身求法,表現出堅忍不拔的精神;中華文化的獨特智慧啟發吳承恩完成一部偉大作品,并受到中國民間猴戲的啟迪。《西遊記》是跨文化經典作品,融合多元文化和多種宗教,師徒求經途中不斷吸取他國文化和輸出中國文化。玄奘出生在大唐,《西遊記》誕生在中國,改編也要加強中國元素,不能讓西方觀衆弄不清《西遊記》是哪個國家的,不能讓他們誤解是“兩個和尚帶一隻猴、一頭豬去西方旅遊”。
《西遊記》的海外傳播已形成一定的平台和基礎,當前重點是以靈活方式進行海外傳播創新,于無形中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除了調動西方受衆的功夫情結等,還可以抓住一些特殊時機進行宣傳。比如西方國家對中國農曆新年很熟悉,每年春節前後都會有一些慶祝活動。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段時間,以屬相為主題加強文化輸出。2016年是農曆猴年,1982版電視劇《西遊記》孫悟空的扮演者、出生于“猴王世家”的六小齡童将推出3D版電影《西遊記》。他介紹這版将根據角色特征邀請世界各國演員參與,如佛祖的扮演者可能是印度人,同時放大和突出中國文化特征,相信中華文化的魅力将吸引世界觀衆。
結語
将以《西遊記》為代表的中國經典文學作品引薦至海外,将其承載的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傳播至世界,是一段艱難的西行之路。我們應傳承玄奘堅忍不拔的精神,學習孫悟空靈活應對困難的辦法,把中國經典故事講給世界聽衆,将中華文化神韻傳向五洲四海。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創新研究”,項目編号:14ZDA056)
「注釋」
①劉君:《文化寄生:一種跨文化傳播的變異範式——<西遊記>跨境傳播的視覺重構與異域想象》,《東南學術》2010年第6期。
②中國文化網:中國歌劇《西遊記》,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zgwh/2007-07/05/content_101528.htm,上網時間:2015年7月31日。
③好搜百科:《大唐西域記》,http://baike.haosou/doc/5736109-5948854.html,上網時間:2015年7月25日。
④趙汀陽:《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0頁。
⑤趙汀陽:《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1-36頁。
⑥關煜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時間觀念》,《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
⑦張豈之:《中國傳統“會通”之學與世界文化多樣性》,《世界文明對話日——來自中國的聲音》,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組委會秘書處編,五洲傳播出版社2010年版,第65頁。
⑧騰訊網:《大聖歸來》戛納創中國動畫片海外銷售記錄,http://ent.qq/a/20150522/023054.htm,上網時間:2015年7月31日。
⑨劉君:《文化寄生:一種跨文化傳播的變異範式——<西遊記>跨境傳播的視覺重構與異域想象》,《東南學術》2010年第6期。
⑩劉君:《文化寄生:一種跨文化傳播的變異範式——<西遊記>跨境傳播的視覺重構與異域想象》,《東南學術》2010年第6期。
11齊學東:《<西遊記>動畫傳播的美學思考》,《求是學刊》2013年第5期。
12何成洲:《跨文化戲劇改編的東方視角——莎士比亞、易蔔生和奧尼爾在當代中國》,何成洲主編:《全球化與跨文化戲劇》,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頁。
13騰訊網:《大聖歸來》戛納創中國動畫片海外銷售記錄,http://ent.qq/a/20150522/023054.htm,上網時間:2015年7月31日。
14王嶽川:《文化輸出:王嶽川訪談錄》,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頁。
責編:吳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