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我眼中的劍橋——記劍橋訪學二三事

我眼中的劍橋——記劍橋訪學二三事

時間:2024-11-06 12:27:49

文/陳力子

2014年秋天,我有幸得到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CSC)的獎學金資助,作為複旦大學考古學專業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受邀前往英國劍橋大學考古學系進行為期半年的訪學。劍橋美麗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已無需我贅言,在此我着重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在劍橋的學習經曆。我在劍橋的訪學充滿了這樣那樣的趣事,雖然都隻是一些小事,其中卻折射出英國獨有的文化,又反映出劍橋作為國際教育平台的多元色彩,也呈現出一些人類社會通行的準則。

握個手吧

初次見面行握手禮是基本的西方禮儀。而在中國,多數情況下隻有在商務場合才會與他人握手,所以我并沒有與陌生人握手的習慣。初到劍橋,我與他人握手的次數已經超過自己前半輩子握手次數的總和。直到現在,我還記得自己在劍橋第一次與人握手的情景。當時我在教學樓裡尋找要上課的教室。劍橋考古系的教學樓由于曆史悠久,内部構造非常複雜,不亞于用于玩逃脫遊戲的密室,我遍尋教室而不得,苦惱不已。正在此時,我遇到了也要上課的一位英國女孩,得知我的窘境後,她熱心地成為我的“導遊”,讓我不至于迷途亦不知返。感激之餘,我随口詢問她的名字,她立即伸出手道:“I’mMia.Nicetomeetyou.”于是我們頗為“正式”地認識了。在國内的大學裡,初次見面的新同學并不會有握手的意識。與Mia這一握所帶來的小小的bodytouch(身體接觸),不僅讓我體會到了她的禮貌,也讓我感受到了尊重、熱情和歡迎,内心的觸動自然而然轉化成對Mia的好感。由此開始,我成為握手禮的“粉絲”。令人倍感神奇的是,回到國内後,每每與新認識的人握一握手,初識的尴尬就會迅速消散,随後的交談也會更加輕松适意。無論是什麼身份的兩個人,初次見面握個手吧——這真是很好的icebreaker(破冰之舉)。

授課老師對課堂的掌控度令人贊歎

作為訪學者,觀察世界級名校和中國大學課堂的異同是我的主要任務。因此,在取得各位授課老師的同意後,我盡可能多地進入課堂旁聽。西方大學的研究生課程非常注重讨論,很在意每位上課者是否提出自己的想法。因此即使是旁聽,老師也要求我對課堂要有“貢獻”,不能隻是坐在角落裡笑而不語,要大膽地抒發己見。

雖然中國大學的研究生課堂形式已經與歐美大學相差無幾,但劍橋課堂的氛圍還是令人感到差異的存在,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劍橋授課老師對課堂的引導力、掌控度和調節度。在劍橋,每門課程的第一節課,師生做完自我介紹後,老師已經能把每位學生的名字、研究方向和研究主題牢牢記住(雖然不過十幾人選課,但這十幾份學生檔案也要占去不少的腦容量!)。于是在讨論中,老師可以根據腦中檔案的情況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比如,一次讨論到古代器物的制作工藝時,任課教授Cyprian見我久未發言(因為歐洲的古物我實在不了解,隻有聽的份兒),便抓住課堂同學們沉默的間隙問我,在我研究的中國古代陶瓷中,是否有跟歐洲陶器類似的制作工藝。雖然器物不同,但制作的方式大同小異,我很自然地開始分享我的研究成果,由此又引發别的學生提出其他問題,後來我們課堂讨論的走向便變成了不同文化下器物制作工藝的比較。不僅是這一門課,其他的課程也都會有類似的場景,老師在讨論中會根據每個學生的研究内容提出話題,确保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讓交流内容愈加豐富。我隻報過一次名字,老師便能對我的名字脫口而出,對我提問:“Lizi,whatdoyouthink?”這份“視你為平等一員”的心意很讓我感動。出于“報恩”的心理,我也會努力貢獻自己的想法。所有的旁聽課聽下來,我開始覺得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比聆聽他人的理念讓我收獲更多。相信這也是西方課堂鼓勵表達的初衷。而老師對名字的熟記也會讓學生迅速産生融入感,在課堂上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

我們來交流吧

劍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級的名校、諾貝爾獎台上的常勝将軍,正是因為其重視學科内和學科間交流的氛圍。這種交流不是設置一個論壇或會議,讓學者們正襟危坐地讨論。交流其實無處不在,茶水間的轉角處,一杯咖啡的功夫,可能就有一個新想法因交流而誕生。而我最樂于參加的交流方式便是無處不在的reception(迎新會/招待會)。新學期伊始有newtermreception,常規講座後有winereception,牛津、劍橋最負盛名的學院formaldinner(正式晚宴)前也會有coffeereception。Reception上提供各式酒水和點心,不設固定座位,創造出一種輕松随意的氣氛,人們可以談論任何話題。比如,主題講座之後大家可以聊聊對話題的感想,也可以與主講人進行更廣、更深的交流。晚宴前來自不同學院、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師生一起聊天,可能就會産生跨學科的新想法,也是增長見聞的好機會。而在交流中,我常常聽到對方會說:“Nicetalkingtoyou.Igottamingle.”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其實是“我們聊得差不多了,我得跟其他人也聊聊去”。這樣既避免了雙方面對面久了無話可聊的尴尬,又能給别人了解自己的機會。正是這樣一種廣泛交流的氛圍讓新理念的火花不斷碰撞而出。每次的reception,我都能認識幾個新朋友,了解幾個新的專業名詞,聽到幾個新的英語段子。在mingle中學習,收獲一點不比課堂少。

本文作者參加達爾文學院正式晚宴圖書館周末不開?投票讓它開!

西方學生在學校事務方面表現出來的自主性讓我印象深刻。劍橋考古系的專屬圖書館theHaddonLibrary由于數年來周末利用率持續走低,學校為了節省資源成本,規定圖書館周日閉館。對于中國學生來說,遵守學校的規定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但放到西方學生那裡,周日不開?那我要查資料怎麼辦?學習不分平時和周末啊。不行!這太不合理了!他們開始想方設法地要求圖書館周日開門。可是如果隻有一兩個學生有這樣的想法就讓圖書館開門,其實也不符合成本效益。于是某天,當我在圖書館學習的時候,一位美國同學拿着一張表格,問我是否願意簽名——通過簽名表達我也希望在周日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原來圖書館工作人員收到學生要求周日開放圖書館的倡議後,提出若有相當數量的學生表達有這樣的意願,他們便會同意周末開放圖書館。當我簽過名後,那位美國同學還特地囑咐,若圖書館真的同意周日也開門,請我周日也來圖書館學習,提高利用率。果然,兩周後,圖書館貼出告示:周日也正常開門。而這其中也有我的一份力量,為了不辜負這份争取來的權利,我在周日也不睡懶覺,到圖書館學習去了。在國内的學校,圖書館、自習室什麼時候開門似乎是不容商榷的行政規定;而在劍橋,“圖書館周末開不開”的決定可以由學生左右,這讓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劍橋的一分子。那種歸屬感所提供的學習動力應該也是劍橋教育成功的因素之一吧。

小小的人情,長長的友誼

西方學生們對個體性(individuality)的強調有時會被中國學生解讀成某種“自私”,這或許也是東西方文化沖突的一部分。比如每次上課前,我們必須找到老師閱讀文獻名單上的所有材料,提前預習,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僧多粥少,有些書圖書館隻有一本,誰先借走了,别人就沒有材料可讀了,但從來也沒有人提出共享資料。有一次,我前腳剛找到一本頗為稀有的課本,一位和我一同上課的西班牙同學David後腳就到了。看着我手上的書,他不無惋惜地搖搖頭。正好我晚上要把整本書掃描下來,準備作為電子存檔帶回國内,我便提出,掃描完後我可以将電子版發給他一份。David頓時兩眼放光,說沒想到我會如此友好,其他學生根本不會考慮與别人分享資料,并對我說了很多感謝的話。由于這件事,David對我的态度熱絡許多,課堂上經常與我說笑,課後邀我一同小酌(友情提示:未成年人飲酒在英美國家屬違法行為)。我從David那裡了解了很多有關西班牙的知識,也和他一同分享了作為外國人在英國求學的喜怒哀樂。回到國内後,逢年過節我與David還會通電郵問候。一個順水人情,收獲一段友誼,這件事給我的啟示是,常替别人着想一分,其實自己獲益九分。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雖然訪學期隻有短短半年,我卻已經對劍橋産生了一種“故鄉”的情感。這種情感來自于每一次的握手、每一次的交流,并随着每一次的談笑而加深。我眼中的劍橋不是某某百科、《關于劍橋》的書籍或“我在劍橋那些歲月”的博客可以概括的,而是一個個鮮明的人物、一次次風趣幽默的談話和一份份真摯的友誼。我在劍橋收獲的感受和啟示無一不對我現在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起着積極的影響,相信日後我也會持續地從中獲益。

作者簡介

陳力子,上海新東方學校英語學習部資深教師,複旦大學人文專業博士研究生,國家公派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者。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