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困苦生活中的高貴詩意

困苦生活中的高貴詩意

時間:2024-11-05 07:52:10

《平凡的世界》的故事:《平凡的世界》是路遙文集中分量最重的一部長篇,該書以中國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的十年為背景,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衆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曆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1991年,《平凡的世界》獲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被評論界公認為是一部具有内在魄力、具有博大恢宏的“史詩般品格”的現實主義力作,是中國當代文學的重要收獲。

作家身世

路遙從小生長在農村,受過很多苦,後來讀到大學成了作家。路遙很早慧,從一件事上就能看出來。七八歲時,因為家裡太窮,一天父親跟他走了幾百裡路,領他到大伯那兒。實際上要把他送給大伯,又沒跟他說。早晨,他父親就偷偷地溜走了。懂事的路遙早就知道其中的奧妙,他躲在村口的大樹下,眼望着父親的遠去。當時他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大喊一聲沖過去,說什麼也要回去。一種呢,就是留在這個陌生的地方,因為伯父雖然窮但是還能供他上學。結果最後他就忍着眼淚留了下來。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就懂得為了讀書而克制親情,這需要多大的求知欲望和自制力。路遙的早慧,就是在這樣殘酷的生活選擇中顯現出來的,也正是這種選擇,成就了後來的路遙。

創作背景

《平凡的世界》1988年完稿,正值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當時的文化背景是各種文學新思潮風起雲湧,現代派、意識流等文學觀念風靡一時,文學創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變求新令人目不暇接。與此相反,傳統現實主義創作卻受到“冷落”。但路遙還是堅持用傳統現實主義寫老老實實的普通勞動大衆。他會不會現代手法?當然會,他整天讀的是世界文學、外國名著,但是他不願意。他的現實主義是詩意的現實主義,他用最老實本份的東西寫平凡的世界、平凡的勞苦大衆。

社會影響

自路遙去世後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至今有許多人,特别是很多年輕人仍然在默默地讀路遙的書。有一家青年報做了調查,結果發現很多青年人,仍然把《平凡的世界》列為對他們人生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這一切都是悄悄發生的,既沒有組織,也沒有炒作,它似乎又一次證明了一個道理,就是真正的敬意總是起自于默默的閱讀。

企業家潘石屹曾說,《平凡的世界》這本書我一共看了七遍,每一次在人生低潮的時候、碰到困難的時候,覺得這個坎過不去的時候,我就讀上一遍《平凡的世界》,書裡面的每一個細節我都非常清楚。《平凡的世界》給了我非常大的力量,盡管到現在二十年的時間過去了,我們這個社會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可是這種精神的東西是永恒的,是不會改變的。

名家品讀

把生活的苦難、殘酷和卑微描寫出來,不是路遙的特色,許多作家都能這樣做。而能夠把年輕人的貧窮和窘迫寫得如此無辜、純潔甚至可愛,這才是路遙的不同凡響之處。隻有明白了作家對貧窮的這種詩意的态度,才能理解路遙的作品。而路遙難能可貴的是,當他成名以後,他并沒有忘記過去的苦難,而是更加猛烈地要把過去思考的東西噴發出來,所以才有了《人生》到《平凡的世界》這樣的跳躍。他特别想超越活着的本身,特别想超越這種卑微和辛酸去挖掘人生的詩意。這種詩意曾經頑強支撐他生存,也是他創作的通靈寶玉。

——國際關系學院中文系教授郭小聰

《平凡的世界》的文學語言是平凡的,所發感慨、喟歎、抒情、議論,局部看并沒有什麼驚天動地,可貴的是他追求的根本不是華麗的詞彙,不是洋派的表達,而是盡可能真實、飽滿地表達人物的所思所感。他的一些議論是就事論事,并不高蹈,他的抒情也有着略有文化的農民的樸素和真摯。如今《平凡的世界》正因保留了當時的社會時代最常見的語言表達風格而被人珍視,也因這種保留與今日文學語言的“隔離”産生了格外的效果。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閻晶明

描寫苦難的新時期作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把苦難轉化為一種精神動力的作家卻并不多,路遙當屬其中之一。這部小說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艱難生存境遇的同時,極力書寫了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的美好心靈與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作品中的主人公孫少安、孫少平是掙紮在貧困線上的青年人,但他們自強不息,依靠自己的頑強毅力與命運抗争,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其中,孫少安是立足于鄉土矢志改變命運的奮鬥者;而孫少平是擁有現代文明知識、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他們的故事構成了中國社會普通人人生奮鬥的兩極經驗。

——延安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梁向陽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