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去聚會的大部分人都知道,不過是去聽那些成功人士吹噓自己的發家史。我媽一不小心,就成了那“大部分人”。
(一)
我媽是客家人,遷居潮汕,高中聚會在老家舉辦。
為了那場聚會,她提早兩個星期拉我去附近的品牌服飾店尋找她要的服裝。身材保持得相當好的我媽,穿起什麼服裝都好看。但是當她看到衣服後面的标簽時,眼神瞬間黯淡,然後拉着我到附近的賣場,找到了一件風格相似的服裝,價格隻是一半。
接着她花了兩百大洋做了一個發型,在發型師千萬次保證兩個星期後還能保持原狀後,才心滿意足地帶着我到下一個根據地,她還要買鞋子和包包。
隻是經過了那兩次出血,她沒有再下大血本購置其他的東西了。
那場畢業聚會我沒有去,但我能想象到我媽應該像個維秘天使一樣在走秀現場萬衆矚目,畢竟她的朋友圈保持每兩個小時更新一次的頻率。
隻是她回來的時候并沒有興奮地和我講她的故事,她身上那件高仿的衣服褶皺明顯,失去靈魂。
第二天她仍興緻勃勃地在刷朋友圈和搶紅包,到第三天時,我問她:“媽你看我朋友圈那張自拍好看嗎?”
她隻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我關閉朋友圈了,都是些炫耀的東西。”
震驚之餘,才想起她昨天曾問我:“香港中文大學是不是很厲害?很難考?”
我刷着六級的題回她:“是啊,聽說比985、211那些還厲害。”
她輕聲說:“我班長的女兒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生,真是,怎麼那麼厲害!”
寫着題的我,手頓了一下。想着自己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學校,隻能心虛地回了一句:“人各有命。”再難接下去。
換作以前,我聽到有人說現在的朋友圈都是一些炫耀的東西,不喜歡看時,我一定會不屑一顧,那是你的水平沒到别人的檔次,你才覺得人家在炫耀。
可現在是我媽在說這句話,我頓時覺得十分心疼,轉而又覺得自己真是沒用。
(二)
我們都讨厭和“别人家的孩子”對比,那是因為我們沒有人家強。所以小時候的我十分害怕會被拿去和别人比較,幸運的是,我生長在一個十分開明的家庭,沒有孩子間的攀比。
饒是如此,我卻很享受被别人或自家的父母誇獎,無論是誇我乖巧懂事還是成績優異。
小學時得個“紅花少年”或“三好學生”時,恨不得把每層的房門都敲開,告訴他們我得了獎,回家立馬找到一個502膠水把整面牆壁都貼滿我的獎狀。
我們不喜歡“别人家的孩子”,隻是因為我們不是那個别人家的孩子。當我們成為了那個孩子,我們是會享受那種氛圍的。
所以,當我媽朋友圈裡都是“王班長的女兒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學,李書記的兒子在美國留學,張班花的女兒嫁給了當地首富,趙學委的兒子考上了省裡的公務員”時,她就覺得他們是在炫耀了,赤裸裸的炫耀。
畢竟,我這個娃沒有什麼好給她曬的。
我到現在仍然很害怕聽到《父親》這首歌,裡面那句“我是你的驕傲嗎”,更是直戳我的淚點。
我們都說“人比人,氣死人”,但看和誰比不是嗎?
為了尋求心裡的平衡,我媽去跳了廣場舞。但回來後更抑郁了,因為我家樓下跳廣場舞阿姨們的小孩基本都是985、211的學生。
盡管我覺得這種探索内心平衡的方法有些不妥,但我最欣賞我媽的地方就是,她有一種锲而不舍的精神。
她連續換了三個廣場舞的根據地,終于找到了一個比她還“慘”的阿姨,生了兩個女兒,都是初中肄業,現在外地打工,春節都不一定回家。
于是我媽在安慰她的過程中,慢慢淡忘了她朋友圈中炫耀的同學。
(三)
我也不是十分喜歡朋友圈,但那是具有生活煙火氣的地方,朋友同學的開心、難過都可以從那裡窺見。
隻是在我媽眼裡,那簡直就是一個攀比的博弈台,籌碼是兒女的成就、家境的殷實。這讓什麼都是中等一般的我媽有點玩不起。
不過這也讓我暗下決心,總有一天我要成為她的驕傲,讓她每天刷屏朋友圈誇她女兒多能幹。
不過或許我有點多慮了。
我媽這個雙面嬌娃,屏蔽了人家朋友圈,卻厚着臉皮跑去群裡搶紅包,再發一個中年表情包表達她的喜悅。還十分嚴肅認真地告訴我:“那麼多年的朋友了,還是要好好相處的。”
這理由,真是無懈可擊。
果然,我最欣賞的女神還是我媽。
編輯/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