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包——女子靈慧
早在戰國時期,就已有佩戴荷包的記載,稱其為“荷囊”或“鞶囊”。明清時期,荷包也稱為“茄袋”“順袋”,它成為社交禮儀、展示身份地位的必備物品。一款繡荷包的制作,從剪裁紙樣、裱糊素緞、燙平折邊,到綴縫布面、設計圖樣,裝飾外表等等,皆需一雙靈巧的雙手。荷包的針法更多樣且細密,最常采用的是平針繡,此外還有打籽繡、墊繡、套針繡、網繡、畫繡、戳紗繡、盤金繡、鎖繡、貼補繡等。在款式上,方形與扁圓形的繡荷包是比較常用的兩種樣式,紋樣多以植物花卉、動物圖案以及吉祥圖樣為主。這些荷包上的圖案紋樣色彩鮮豔、繡工細緻,充分展現了刺繡女子的聰慧靈巧與極高超的刺繡工藝。
圍涎、童帽——虎頭虎腦
圍涎是由圍在頸部披在肩上的飾物發展而來的服飾部件,學界多将它與圍飾、雲肩等衣飾聯系起來。從清晚期至民國的大量兒童圍涎實物,成為我國古代童裝豐富内容的一部分。此次展覽童裝中還有虎頭帽。在民間,虎形的裝飾以其強悍英勇的寓意在服飾中廣泛涉及,造型與裝飾圖案豐富多彩,刺繡技法變化多端,色彩對比強烈。
肚兜——緊貼生活
清代時,肚兜男女老少皆有。肚兜形制有方形、圓形、菱形、葫蘆形、長方形等;穿着方式上,吊、系、扣、裹、挂、纏,各有所用;刺繡針法豐富多彩,最常用的是平針繡、摻針繡、打籽繡、布貼繡。肚兜上的圖案也較為講究,構圖巧妙,寓意深刻。有人物、動物、花卉紋、魚戲蓮、蝶戀花,還有麒麟送子、指日高升、官上加官、長命富貴等。通過一針一線的創造,體現了富有情懷的生活藝術,以及豐富的錦繡文化。
喜慶軟飾——有禮有節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制社會秩序中的喜慶裝飾桌圍、椅套、中堂、喜帳組成了傳統禮俗生活的特質。此次展示的喜慶軟飾傳達了一種禮學文化,即傳統婚儀如何促成有禮有節、秩序和諧的社會文化,對現代人也有一定啟發。
苗繡——苗史苗願
苗族是我國少數民族的代表,苗族服飾是璨若群星的服飾中耀眼獨特的一顆。服飾紋樣記載着苗人的宗族曆史,是苗人宗教觀念的載體,也體現了苗人平等的生命觀。苗族婦女通過精心制作,把對于家人的愛,對于美好生活的憧憬都融進了服飾中。背扇更是母愛的體現。它是勞動婦女用來背負孩子的重要生活用品,背扇的各種紋飾寄托了母親希望孩子健康成長成才的種種美好願望。
責任編輯:曹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