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豔秋/文
北森CEO紀偉國形容北森在中國企業級SaaS領域中算是“一家古老的大型公司,做人才管理軟件雲服務”。與一般SaaS服務以中小企業為主不同,北森SaaS軟件針對大中型企業。
“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們業績增長的關鍵不是如何獲得一個大客戶,而是如何保留住一個客戶。”紀偉國說。
但保留客戶的挑戰很大,因為你根本無法預知客戶會不會重購——過去,銷售會上預測某某客戶有風險,某某客戶沒問題。但可到月底一看,有風險的客戶續購了,沒問題的卻斷約了,為什麼呢?整個事情就像一堆糨糊。
最終,大家達成共識,要用數據來說話。數據能反應客戶的活躍度,預測出重購的準确率。
一般的大數據分析産品,要獲得用戶在某個功能點的行為數據,需要工程師在那個地方加一段代碼,記錄用戶行為。企業級軟件功能點成千上萬,埋點一做就要幾個月,而軟件還在不斷疊代,這意味着,還要不斷重新埋點。這種方式顯然不太合适。
不僅如此,一些平台識别用戶活躍度的算法雖然複雜,但算來算去卻算不出來。
正好這時,數據分析平台企業GrowingIO找到北森。GrowingIO的創始人張溪夢曾親手建立LinkedIn商業數據分析和數據科學團隊,支撐了LinkedIn所有與營收相關業務的高速增長。
這家企業的技術不需要傳統埋點方式,隻要在北森軟件頁面中嵌入一個SDK,就會自動生成所有功能點的用戶交互數據,并存入雲端,效率很高。紀偉國他們立刻決定使用。
數據收集上來了,下一個難點就是分析。怎麼就叫用戶用得好?選擇哪些數據?數據是多少算好?北森與GrowingIO一起,不斷将某個功能抽出來,運行一段時間加以分析。雙方不斷調整數字策略,改善模型。慢慢的,他們找到了預測評估用戶活躍度的方式。
“最大的價值就在這,不是在大數據分析軟件本身。”紀偉國說。
令紀偉國印象深刻的是一家教育類用戶。應用數據分析,北森發現他們使用簡曆導入、面試發放功能的頻次很低,說明客戶活躍度不高。紀偉國立刻找到用戶負責HR的副總裁,告訴他你用的比競争對手差。這是用戶斷然不能接受的。
高管當即找來使用軟件的下屬。之後,北森與客戶一起分析發現,原來客戶不願意改變以前的使用習慣。雙方商讨了對策後,用戶使用數據立刻變好了,剩下的事也就簡單了。
現在,北森“不在乎”客戶是否重購這個結果。“你要看客戶用得不好,立刻去幹預他,剩下的就順其自然了”。
做完了客戶分析,北森又開始利用數據分析,驅動産品功能的改進。一個例子是他們發現軟件中一個發Offer的功能使用率很低,于是,就對用戶進行調查。原來Offer中有薪酬數據,客戶擔心洩露,所以不願意用。北森就用自動化加密、權限等技術解決了這個問題。改進後,這個功能就被用起來了。
紀偉國希望利用數據驅動更多功能改進。
過去一年,紀偉國對大數據這件事有了新認識。“大家都在談大數據,但要先搞懂大數據是啥。最早,我們認為大數據就是報表。”他說。
而做大數據的難點不在技術,無論Hadoop技術還是什麼,你找人就能搞定;建模也并不複雜,一個大學生就能幹。最難的是找到既懂大數據、又懂業務的數據人才,把這件事做出來。
紀偉國曾看到一位房地産老闆要做大數據,“招了很多人,花了好幾千萬,弄了一堆服務器,但什麼都沒有搞明白”。
在他看來,今天,流量紅利時代已結束,精細化運營為企業家所重視。人們注意到歐美國家運營多年的一套理論——數據化運營。通過數據,每個節點包括拉新、轉換、存留、變現,都能用數據衡量分析,企業可以基于此進行系統性整改——改善流量轉化率、留存率、提高運營效率。
“大數據的思路一旦被打開,人們就會整天想着怎麼去找到數據,鼓搗出一個個産品。”紀偉國最後說出了數據的魅力。
在北森CEO紀國偉看來,今天,流量紅利時代已結束,精細化運營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