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6年,在深度學習熱點重燃、海量大數據支撐、摩爾定律下計算能力提升和芯片成本下降等背景下,“幾起幾落”的人工智能走向主流,尤其與處在轉型升級階段的家電産業相融合,二者交相呼應、相輔相成。人工智能将助力家電企業從用戶需求探索,到産品研發制造等方面邁向新的高度。
用軟件定義硬件
在人工智能家電發展的背後,提供“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企業顯然比家電廠商更積極,涉及雲計算、語音交互、圖像識别等技術,包括思必馳、機智雲、雲知聲、科大訊飛、地平線機器人在内的企業,正為家電等行業構建出一個具備“感知、理解并能做出反饋”的大腦。先讓機器“聽到、看到、感知到,再讓機器思考、溝通、決策”,成為此類企業的共識。
地平線機器人商務副總裁張永謙告訴《電器》記者,擁有“可思考的大腦”之後,所有産品都将成為機器人。這樣的“大腦”能為家電企業做什麼?機智雲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黃明表示,系統通過自主學習可以了解消費者的使用習慣、設備的特性和運行情況等信息,進行數據分析,而後做出适當的調節,實現智能、節能、高效、省錢的效果。他舉例說,谷歌收購的Nest公司,其核心技術就是通過快速改造傳統溫控器,把家裡所有的空調跟冷暖設備協同起來,通過了解家裡使用能源的特性,預測、調整家裡溫度,從而達到節能、高效的目的。“而通過對用戶使用習慣、産品需求等數據收集與分析,也能更好的指導家電企業開發産品。”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内人士說,“這就是用軟件定義硬件,其價值不可估量。”
硬件覺醒
實際上,家電企業對新技術的應用同樣很超前。人工智能家電已經上市,産品涉及電視機、機頂盒、空調、冰箱等産品。在2016年,長虹、美的、海爾等家電大廠紛紛推出AI家電。以長虹CHiQ人工智能電視、小米3S人工智能機頂盒為例,随着用戶使用時間的增長,它逐漸“懂得”每位用戶的個性需求,會自動記憶、分析“主人”的喜好,并推送給用戶個性化内容。尤其是長虹CHiQ人工智能電視,即便用戶隻是下達相對模糊的語音指令,它也能“想你所想”,呈現出用戶所需要的内容和服務。
推出具備“自我學習”能力的産品,是家電企業對人工智能的重要應用之一。無論是美的構建的i+智能空調、air+智能裝備、home+智能家居、cloud+智能雲,還是海爾推出“讓空氣更懂你”為主題的智能自清潔空調,皆無一例外地将産業發展、市場競争和消費潮流的方向指向人工智能。張永謙說:“地平線機器人與美的合作研發并上市銷售的‘智能王’空調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當攝像頭識别到用戶的動作時,空調就可做出相應的反應。通過手勢或者語音命令,可進行開關機以及對溫度、濕度、風向的控制交互。”再比如,科沃斯的掃地機器人,通過采用地平線機器人集成的語音識别和圖像識别系統即可完成智能交互、用戶識别,實現家庭看護等場景功能。業内普遍認為,在人工智能影響下的産品,更像一隻“生物”,通過數據收集分析和感知理解,可以明白用戶的需求,并作出反應。
對家電行業而言,人工智能家電隻是産業轉型的一個新起點,接下來所有家電廠商都不能滿足于産品的人工智能化,而是要充分借助人工智能去探索和發現新的發展模式、商業模式和驅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