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柳獻初|文
130年汽車史中,汽車隻發生了2次由技術催生的偉大變革,卻發生了4次促進工業文明的體制變革。偉大的技術創新少,偉大的機制創新多,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Abstract
A130-yearDevelopmentandHistoricalMissionofChinaAutoIndustry
Thisyearisthe130thanniversaryoftheinventionofInternalCombustionEngineVehicle,andisalsothecriticaltimingwhenautoindustryisfacingaturningpointoffurtherdeveloping.Atthismoment,itisworthwhiletoretrospectthehistoryandlookintothefutureandseeclearlythedevelopingtrend,and,mostimportantly,tounderstandthehistoricalmissionofChinaautoindustry.
1886年1月29日,德國工程師卡爾•奔馳發明的奔馳一号三輪汽車作為第1輛内燃機驅動的汽車獲德國專利。由于這是第1次以内燃機作動力的汽車獲得專利,标志着法律對發明内燃機汽車的認可,一些汽車史家把這一天作為汽車的誕生日。2016年時逢内燃機汽車130年華誕,汽車正值又一個發展轉折關頭,值此曆史節點上,梳理130年汽車業發展的脈絡,展望汽車業的發展前程,不僅恰逢其時,也可以史鑒今,認清汽車未來發展的方向和中國汽車業肩負的曆史使命。
汽車文明的3個發展時期
縱觀曆史,可以發現,汽車文明經曆了前現代發展時期和現代發展時期,正在進入後現代發展時期。各文明時期的汽車形态(構造、功能和文化)呈現階段性差異,顯現出各時期文明的特征。試以汽車的技術形态為代表,簡述汽車文明的3個發展時期。
從内燃機汽車誕生到1934年克萊斯勒新車型Airflow(氣流)的流線型車身問世,确立了現代轎車的經典形态之前為汽車文明的前現代發展時期(或稱“發散發展期”“初級發展期”)。在此期間,1923年柴油機被裝在了載貨車上,1925年出現了封閉式鋼制駕駛室,标志着現代卡車形态的形成,1932年斯堪尼亞推出了具有現代形态的客車——牛犬式巴士(bulldogbus)。這些事實表明,各類汽車在這一時期形成了各自的經典形态的雛形。這一時期是汽車從“無馬馬車”向經典形态演變的時期。汽車技術在這一時期由混沌走向成熟,由發散收斂于經典。總的說來,這是一個無所謂主流,無所謂另類,沒有範式,百花争豔的自由探索時期,也是汽車型式雜駁無序的時期。許多身處這一時期的發明者、工程師都基于自己對汽車的理解來開發技術,無論理性的構思還是愚笨的嘗試都在這個新舞台上展示與對決,這是一個比較、篩選、認同的過程,汽車技術的基本規則和典範在這一時期後期逐漸形成。
Airflow問世到2002年通用公司在北美車展上展示概念車Autonomy(自主魔力)的大約70年時間為現代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汽車形态革命性的變革基本停止,轉而趨于沿經典形态做線性的、漸進式的改良。這是汽車從青澀趨于成熟的時期,其間盡管發明了三角轉子發動機等新結構内燃機,人們在汽車上嘗試使用了冷燃燒、熱氣等多種工作原理的動力源;盡管在空氣動力學、工業設計等理論的指導下,轎車車身經曆了魚型、船形、楔型、斜背型、子彈頭型的變革,商用車的車身也走過了從長頭到平頭的演變(北美仍然保持了對長頭的一定喜好);盡管自1960年代電子技術開始進入汽車操控領域以來,已有自動操控裝置在汽車上應用;盡管許多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在這一時期被應用到汽車上來;但這些新技術介入汽車隻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并未颠覆汽車的經典技術形态。雖然汽車某一應用技術領域在這一時期發生了重大變革,如ABS開啟了自動控制進入汽車之門、改進排放的措施使單車排放的污染物顯著下降,但從系統的角度看,這種變革隻是局域的,而非集約的。雖然部件創新不斷湧現,但從總體上看,汽車技術進步的路徑隻是常規的進化,沒有颠覆性的變革,隻有“遺傳”進化而沒有“基因突變”。
自主魔力豎起了後現代時期的裡程碑。自主魔力是通用公司在PNGV計劃的帶動下研發的新一代汽車(newgenerationvehicle,或稱“後現代汽車”),它雖是一輛概念車,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筆者和《ReinventingtheAutomobile:PersonalUrbanMobilityforthe21stCentury(再創造汽車:21世紀的個人城市交通)》的作者不約而同地認為,自主魔力在汽車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開啟了汽車的基因變異。自主魔力的構造既不是對經典現代汽車結構的改良,也不是部件創新的集合,而是系統性的原創,代表着一種在本質上獨立于現代經典汽車的汽車雛形問世。在自主魔力的帶動下,美國、歐洲、日本根據自己對汽車發展方向的理解和各自的資源禀賦研發了新一代汽車。這次汽車發展時期的躍遷與上次不同,汽車已不是形态之變而是性質之變、性态之變,即性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