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于占波邵子桐文/圖
Abstract
IndependentDevelopmentIstheGreatestAchievement—InterviewofMr.LiJun,PresidentofR&DCenterofFAW
July12,2016,thedaybeforetheoff-lineofJiefangAnniversaryEdition,reporterof
2016年7月12日,在解放卡車誕生60周年暨紀念版車型下線儀式前一天,一汽解放公司組織媒體和用戶代表來到一汽技術中心走訪參觀。與很多老企業的研發中心類似,一汽技術中心給人的印象沉穩、莊重而又神秘。走訪過研發曆史館、負責動力總成HIL測試的“紅樓”以及動力總成試驗室之後,讓我們對這個承擔着一汽自主研發事業的機構多了幾分了解。随後在技術中心動力總成樓會議室,本刊記者對中國工程院院士、一汽技術中心主任李駿進行了獨家專訪,采訪的話題從解放60年間開發的6代卡車産品的收獲開始,到外界普遍關注的解放新一代商用車J7開發情況,再到對于商用車研發前沿技術的發展規劃,在近2個小時的交流過程中,李駿院士以坦誠和務實的态度,時而宏觀、時而微距,将一汽商用車自主研發事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清晰地描繪出來。
隻有自主,才能掌握核心技術
60年,6代車,解放之于一汽乃至中國汽車工業都意義重大。在每一代解放卡車誕生的過程中,一汽技術中心功勳卓著。回顧這段曆史,作為一汽技術中心的負責人,李駿院士如數家珍,從第1代解放卡車引進生産,到獨立自主研發出第2代到第6代解放卡車,他為我們簡要梳理了6代卡車的疊代進程,以及一汽技術中心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曆程。
談及收獲,李駿院士開門見山:“最大的收獲就是自主。”在他看來,解放的曆史,其實就是從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到完全自主創新的過程。第1代解放卡車CA10完全從前蘇聯引進,由一汽生産制造完成,從第2代解放CA141開始,解放才開始了真正的自主開發,由于當時零部件供應商稀缺,小到一個活塞,大到整個發動機,都是一汽自己獨立生産。随着整個汽車工業的進步,在前兩代産品基礎上,解放第3代到第5代産品的研發周期大為縮短。李駿院士認為,真正能夠體現一汽自主研發實力的,則是曆經6年自主開發、2007年上市的第6代J6高品質重卡。
李駿中國工程院院士、一汽技術中心主任“無論是發動機、底盤、駕駛室,還是車身,真正從一張白紙上畫出來的車就是J6”。
在關于解放J6的一段文字資料中這樣寫道:“解決技術難題1500餘項,實現技術創新300多項,其中46項為首次在國内卡車上采用,獲得國家專利197項。”這組數據直觀反映出解放J6自主創新的深度和廣度,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解放J6在2011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殊榮。我清晰記得,5年前李駿院士領獎當天在北京接受采訪時的情景,如今坐在記者對面的他依然低調務實,沒有過多談及榮譽,而是饒有興緻地講述了一小段不為人知的插曲。
2002年在決定開發解放J6時,有一家歐洲汽車企業與一汽就建立卡車合資項目開始進行談判,按照外方提出的大屋頂品牌戰略,設定了3個過程:從一汽品牌到外方品牌,到雙方聯合品牌,再到隻有外方品牌而不保留一汽品牌。由于這個設想直接關系到解放品牌的生存問題,一汽方面自然不能同意,于是,雙方的談判陷入僵局。在這一過程中,一汽并沒有放慢開發解放J6的步伐。當時,在沒有任何重卡産品基礎可以繼承借鑒的情況下,一汽技術中心實現了全系列産品的全新設計。起初,外方企業并不相信一汽能從零基礎上開發出一款具有國際水平的重卡,而随着談判深入,外方人員每次來到一汽都看到J6平台正逐漸成型,最終當他們看到J6産品誕生後,雙方選擇了心平氣和地分手。
講完這段故事,李駿院士擲地有聲地說:最終的事實證明一汽當時的選擇是對的。曆史給了一汽一個舞台、一次機會,讓一汽的自主事業能夠走到今天。如果合資,一汽的自主事業不會取得今天的成就。聽完這段話,此時記者也終于理解了李駿院士“自主”二字的深層次含義,已完全超越技術層面,這種“自主”是民族汽車品牌和企業發展命運的“自主”。
如今,當新一股合資大潮再次席卷中國卡車業時,一汽依舊耐住寂寞,堅守自主,而這種堅守價值連城。我們可以感受到,如今的外資品牌在與我們的卡車企業合資合作時主動放低了姿态,中方企業的話語權有了顯著提高,合資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對中方更加有利,品牌的去留也不再成為談判的焦點。
李駿院士自豪地告訴記者,能取得這樣的局面,正是源自于以一汽為代表的中國卡車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提升。隻有通過自主把整車做強,才有可能分享到國外企業的總成和零部件技術,“但是如果有一天,你把整車的優勢也喪失了,就沒有人再跟你分享像發動機這些重要的核心技術。”同時,他也對合資合作之路充滿擔憂,很多事實證明,很難通過以市場換技術這種方式換來真正的核心技術,中國卡車企業必須建立起完整的開發體系,培養出自己的研發人才,才能實現對核心技術的突破。為此,一汽技術中心在研發中明确提出了“四出”目标:出産品、出技術、出體系、出人才。最後的落腳點是出人才。“人才,這是無價之寶。”60年來,一汽技術中心積累了幾代技術人才,他們中很多人親曆了幾代解放産品的開發,從一名年輕的參與者,到現在的項目經理、項目主管、總監人才等,一路成長前行。正如李駿院士所說:“隻有自主的舞台才能造就出自主事業的人才。”
李駿院士和他的團隊成員在奧威發動機前合影
正視差距,協調自主與合作關系
回首10餘年來,一汽技術中心成績斐然:掌握了動力總成控制産品核心控制技術,掌握了網絡架構、動力總成标定及整車電子電氣試驗技術,具備了覆蓋商用車、乘用車、新能源整車電子電氣設計、開發、試驗、驗證的産品開發全流程能力。相關技術的掌握,使一汽技術中心成功實現解放J6整車電子電氣平台架構開發,電控系統、噴油系統和尿素噴射系統,商用車AMT執行器耐久性、離合器精确控制、換擋力自适應控制、動力總成協調控制等關鍵技術的突破。這些技術不僅打破了行業壟斷,更為全行業降低整車制造成本起到了關鍵作用。也正是由于堅持走自主道路,讓解放卡車産品在“三力”(整車商品力、關鍵總成競争力、核心技術創新力)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尤其在關鍵總成方面,解放自主總成在“QCTPF”(質量、成本、技術、計劃、費用)5個方面競争力已經完全凸顯,解放卡車2016上半年銷量逆勢上揚為此做了充分證明。
自主對于一汽而言,意味着對于品牌和關鍵技術擁有了更強的掌控力,但一汽搞自主絕不是閉門造車,更不是孤芳自賞。在全球化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如何協調好自主創新與對外合作的關系,成為一汽技術中心的新課題。“我們不排斥與國外企業開展技術合作,”李駿院士表示,在立足自主的同時,一汽會根據不同情況尋求各種方式的外部合作,尤其是那些使用外部資源成本更低的技術。
之所以要進行開發合作,更是因為我們應該看到,雖然我國卡車企業追趕國際先進水平的步伐在提速,但産品水平與歐洲品牌依然存在較大差距。在這個問題上李駿院士沒有回避,他坦陳目前産品差距主要體現在整車輕量化、發動機熱效率、産品品質以及使用壽命方面,如何才能盡快縮小這一差距,“首先要冷靜看待差距,咬住目标,堅持跟住不掉隊。”同時,他認為,追趕國際先進水平,無論是設計、制造還是服務,都需要轉型,産品背後的技術、管理、服務模式創新,才最終構成産品在客戶心中的品牌形象。
進展順利,J7将為用戶帶來更大價值
當解放J6上市即将走過10年時,外界将目光紛紛投向解放第7代卡車J7身上。
李駿院士告訴記者,根據産品開發計劃,解放J7的開發工作進展順利,按計劃在2018年上市。J7研發建立在與歐洲産品全面對标分析基礎上,同時結合中國市場實際需要,對開發指标進行3方面定位:一是必須達到的基本技術指标,二是有些方面要超越歐洲産品的指标,三是增加更符合未來中國市場發展的指标。
據主持解放J7開發的一汽技術中心中重型車部部長郭立群介紹,J7已經通過兩輪驗證,整體開發目标已基本達成,單從整車壽命方面來看,就分解了1053個部件指标,要達到150萬km使用壽命的要求。郭立群說,在開發J7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在技術、質量、成本之間找到平衡,對整個體系協調和溝通花費了她大量時間。她相信,通過技術、管理、體系上的創新,J7能為用戶帶來更大價值。
同樣,李駿院士也對J7信心十足,他說,解放一直是公路汽車之王,J7會進一步緻力于牽引車市場,形成如輕量化、信息化、安全輔助等方面的重大标志性産品特征。為實現關鍵技術指标,一汽技術中心采集了覆蓋全國95%的公路信息,目前各項性能指标都已達成。在J7主要開發工作告一段落時,李駿院士進行了階段性總結:J7采取了以指标達成為導向的全新開發理念,依托開發J6時培養的一批優秀人才,整個團隊基于對J6的感悟來開發J7,開發過程平穩,沒有出現大起大落,開發團隊表現成熟。
在參觀一汽技術中心時記者了解到,在J7開發過程中,應用了諸多先進的設備和開發手段。例如,J7高配車型在安全性方面要達到C級乘用車水平,在投放市場之前會利用硬件在環仿真系統(HIL)在虛拟條件下對車輛的安全指标進行驗證,這樣還能大幅縮短整車開發周期。
技術為本,未來還要依靠自己
由此可見,解放J7的技術先進性已毋庸置疑,但J7可能同樣會面臨J6上市初期叫好不叫座的問題。如何有效将技術優勢轉化成市場優勢,一直都是解放面臨的實際問題。“有技術并不等于有市場,但是沒有技術肯定不會有市場。如何将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如何策劃出客戶喜歡的産品,都需要通過強大的技術支撐來實現,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沒有技術沒有未來,這是根本。”李駿院士說,縱觀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公司,從來不會吝惜在研發上的投入,即便在企業下行時首要想到的也是投入研發。因為他們深知,強大的技術體系是翻身根本。同時要時刻感知市場、感知用戶,做出強有力産品,然後讓二者形成合力,這就是世界上所有大企業發展的基本模式。對于中國自主企業而言,在這方面還很難做到兼顧。就一汽而言,雖然在商用車方面積蓄了很強的技術實力,但還需要通過不斷摸索用戶需求,解決如何将其轉化為市場優勢的問題。“解放品牌發展的重要課題,就是如何依靠新技術、新市場給客戶帶來更多價值,給企業帶來更高利潤。”
目前,從全球商用車發展趨勢來看,歐美行業巨頭在大功率柴油機、新能源、無人駕駛等熱點技術方面已經取得了突破,這對于中國商用車行業來說,既是壓力,又是動力。李駿院士表示,在一汽“十三五”規劃中首次将科技創新列入其中,計劃每年投入上億元,做基礎研究,重點放在具有前瞻性的産品戰略上。在中國工程院,李駿院士主要負責汽車工業的二氧化碳控制研究,他認為商用車的發展趨勢就是“三化兩高”——低碳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高品質、高收益。未來的商用車将是一個信息集成設備,如果過去說解放卡車是掙錢機器,那麼未來解放卡車将成為智能的掙錢機器。
采訪最後,他談到了解放的未來,除了建立在自主發展信念的基礎上,更要建立在對核心技術的掌握和利用上,“未來我們還是要靠改變,必須戰勝自己,不斷成長。”
采訪手記
此次采訪是作為整個解放60周年系列報道的一部分。按照最初的安排,隻是在李駿院士的辦公室單獨對他采訪。在随後的溝通中,技術中心方面告訴我們,李駿院士希望讓他的團隊主要成員能夠一起座談交流,因為他們都是解放自主研發的參與者。于是,當李駿院士帶領一汽技術中心6個部門的部長同時出現在眼前時,我們倍感榮幸的同時也壓力倍增。
一開場,李駿院士解釋了他把采訪地點定在技術中心動力總成樓的原因,他說既然大家交流自主研發,在發動機樓裡更有氣氛。随後,當他看到我們名片上的地址,得知我們的上級單位時,他告訴我們上世紀80年代他曾經在這裡實習過一段時間。他說,每期的《商用汽車》雜志他都會翻閱并做批注。如此多的過往交集,一下子将我們和李駿院士之間的距離拉近,緊張的感覺也頓時消散。
其實,在以往采訪中,曾多次遇到李駿院士,印象中他為人低調,話語不多。而此次專訪,可能受解放卡車60周年的喜慶氣氛感染,亦或是投緣,對于我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他都興緻盎然地作答,采訪時間一次次被延長,而大家仍感意猶未盡。關于自主,關于未來,他有太多話希望與我們分享。從他邏輯缜密、條理清晰的回答中,我們真切感受到了老一代汽車工作者身上所特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縱有捷徑可走,但依然選擇了寂寞的自主之路,請為他們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