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互聯網出行市場,或許你會在第一時間想起《滴滴出行》和Uber。可是,他們并不是互聯網出行市場的全部,在一些細分領域中,依然有很多人在執着前行,劉逸洵和他的嘟嘟巴士就是其中的一員。
文陳醫生圖嘟嘟巴士
阿裡巴巴與騰訊混搭的連續創業者
劉逸洵,時年28歲,生在一個商業氛圍濃重的潮汕家庭。“父親18歲時,就拉着幾火車皮的陶瓷上北京銷售,成為當時衆人羨慕的‘萬元戶’。叔叔則在潮州經營陶瓷,把自家的品牌打造成‘國瓷’。成為政府送給外賓的國禮。”劉逸洵這樣介紹自己的家庭。在父輩的耳濡目染下,劉逸洵從童年時代開始,就對經商有着濃厚的興趣。
随着時間的流逝,劉逸洵順利進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就讀。或許是深刻在骨子裡的潮汕商人基因,大學時期的劉逸洵并不安份。讀大一時,劉逸洵提前一個月到校,發現自己的新同學對生活用品有着巨大的需求。針對于此,他開始代銷某品牌的洗衣機,銷量達到數百台,盈利近萬元人民币。大二時,學習計算機專業的他發現不少企業都需要制作網站和APP,于是便組織起一個社團接單開發。一年後,社團的賬戶中已經有了數萬元人民币的資金流。大三時(2010年),由于崇拜馬雲,他嘗試向阿裡巴巴投遞簡曆,并獲得了一年的實習機會。在阿裡巴巴,劉逸洵親身體會到了其非常狼性的銷售型公司文化,也更加堅定了創業的信心。
可能是受到潮汕商人愛抱團的傳統觀念影響,劉逸洵離開了杭州,來到潮汕商人更集中的深圳,并于2011年入職騰訊。至今,劉逸洵還記得自己在新入職員工小組聚會上的發言:“來騰訊是為了學習大公司的企業文化和團隊協作,兩年後我自己會出去創業。”
創業,一定要好好調研
2015年,一直惦記着自己創業的劉逸洵準備開始完成夢想。彼時,在騰訊和阿裡巴巴的工作經曆,讓他對自己的創業充滿信心。那一年,他聯合自己的校友和同學,共同創立了深圳市樂途寶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創業,總是需要一個項目。當時劉逸洵和團隊總共列出了20多個可以一試身手的項目,并花了兩個月時間持續不間斷地進行調研讨論。在分析了“衣食住行”這四個大市場,并完成20多個項目的調研後,他們發現“行”這個領域在互聯網還比較空白,滲透率還比較低,僅在出租車和專車領域有比較成功的案例。在調研過程中,劉逸洵和團隊獲取并分析了很多的數據,并從中判斷出中長途的出行需求将會是未來的一個痛點。而且,通過數據他們還發現,一輛巴士可以解放四十輛小汽車的運力,不僅符合環保政策的要求,還滿足了共享經濟的要求。而且最重要的是,這個項目能解決民生問題,是對社會有益的。于是,他們最終選擇在巴士領域進行創業。
有趣的是,這并不是劉逸洵第一次做巴士的生意。早在大學時期,他就發現自己所在的同鄉會内部有這樣一個需求:從學校到客運站有很長的一段距離,每到節假日同學返家,拖着行李轉公交換地鐵十分不便。于是,劉逸洵便想到找車接送:“一開始隻是用面包車接送,沒想到一下子有好多人報名,後來就換了大巴,一輛不夠就再加一輛。”
有了項目,接下來就需要啟動資金。創業初始,劉逸洵的核心團隊共15人,絕大部分都有在BAT和寶潔等大公司的供職經曆。一個好的團隊加上一個有前景的項目,融資自然水到渠成。很快,團隊就拿到了50萬元人民币的種子投資。一個星期後,第二筆百萬元人民币級的融資也很快到位。有錢又有人,他們的産品也很快出爐,2015年4月底,嘟嘟巴士平台正式在深圳上線運營。
中長途出行領域不是拼資金,而是拼精細化運營的能力。我們會注重滿座率,提升用戶體驗及巴士社群功能等。隻有實現每條線路的自我造血功能,才能讓企業長久發展下去。—劉逸洵
創業,不光是一帆風順
從創立企業,到完成融資,再到産品上線,4個月的時間裡,劉逸洵和他的團隊走得很順利,不僅完成了多次融資,還讓自己的産品成功在市場中站住了腳跟。似乎,接下來的日子裡,公司也會按照這樣的勢頭發展壯大。可是,創業從來就沒有順風順水這一說,雖然開了個好頭,但困難仍會接踵而至。
這個困難來自于嘟嘟巴士的第三次融資。由于當時項目發展順利,再加上與投資人關系融洽,導緻劉逸洵和團隊雖然接到了其他投資公司千萬人民币級的投資意向,但都婉言謝絕了對方的好意。可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即将完成第三次融資的關鍵時間點上,一個消息的從天而降讓嘟嘟巴士的融資前景瞬間陷入一片黑暗之中。那時,滴滴出行毫無預兆的忽然宣布進軍巴士領域,這一消息引起了業界廣泛關注。一位大佬的入局顯然對投資人的行為産生了巨大影響,嘟嘟巴士的好幾個意向投資方均選擇了反悔,這對于劉逸洵和他的團隊來說無異于滅頂之災。“當時三個投資機構都反悔了。滴滴要做,他們都在觀望,暫時不敢投了。”劉逸洵如此回憶,由于先前拒絕了其他投資人的投資意向,團隊的資金存量瞬間告急,最困難的時候賬上的錢隻夠花一個月。
危機之下,劉逸洵開始四處尋求幫助,幾乎拜訪了身邊每一個朋友。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經朋友介紹劉逸洵找上了華興資本,華興資本也向他伸出了援手,為他推薦了三十多個投資機構。最終,嘟嘟巴士的機場快線和周邊遊等中長線大巴戰略赢得了投資人的青睐,劉逸洵和團隊順利拿到了5200萬元人民币的A輪投資。有驚無險地度過了難關。時至今日,嘟嘟巴士已經完成了1億元人民币的B輪融資,平台線路數達到2000條,關注用戶突破100萬,業務拓展到包含深圳、北京、廣州、海南、陽朔、珠海和香港等十多個省市地區,巴士場景覆蓋上下班、直通車、周末遊和自主包車等多個方向。
未來,迎難而上
目前,在公交出行市場已經呈現出群雄争霸的局面,相關APP除了大佬如《滴滴出行》以外,還有很多創業者—如北京的《接我》,深圳的《嗒嗒巴士》和《小豬巴士》等,甚至還有一些城市的公交集團也開始推出定制巴士的服務。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式,劉逸洵和他的團隊卻顯得信心十足。
面對《滴滴出行》這樣的大佬級APP,劉逸洵坦言并不擔心。巴士和快車有很大的區别,巴士是一對多,快車是一對一。在快車領域,粘性不高,對于今天坐了哪家的車這件事,實際上用戶并不太關心,誰家補貼多就用誰的産品。可巴士卻不一樣,坐一趟也就兩三元錢,無論補貼多高,用戶節省的成本也有限。同時,巴士還有一種特殊的空間氛圍:同樣一車人,每天上下班有兩個小時共處的時間,每個月22個工作日,如此循環,久而久之便會形成一種氛圍,一個團體。“就像是學校的一個班集體一樣”,劉逸洵打趣地說。《滴滴出行》入局的第一個月,打着1分錢坐巴士的旗号來勢洶洶。團隊曾經對此十分擔心:究竟自己能不能頂住這家出行行業的大佬級企業。可是,通過後台數據,他們卻發現絕大部分巴士的運轉都沒受到影響,客戶流失很細微。由此,他們認定價格戰在巴士領域恐怕很難奏效,由此更堅定了走下去的信心。
而對于移動出行領域的未來,劉逸洵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未來的挑戰将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政策動向,二是傳統利益的博弈。任何一個新興互聯網項目的推出,總是在傳統行業與創新之間劃下了一道口子。而互聯網解決的正是信息不對稱和信息滞後的問題,從而帶來效率和體驗的提升。即使面臨未知的挑戰,效率的提升及體驗的升級将是讓互聯網創業項目不斷壯大最厚實的土壤。未來,嘟嘟巴士團隊将迎難而上,不斷整合産業資源,提高運作效率,并改善用戶體驗,實現更高的用戶粘性,為自己的産品拓展出更多跨界合作的想象空間。
結束語
創業是一個系統工程,又是一個線性的不斷積累,最終實現成功爆發的過程。從劉逸洵和他的《嘟嘟巴士》團隊身上,我們既可以看到創業前期的不斷積累,也可以看到創業過程中的迎難而上,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嘟嘟巴士》在今天所取得的成績。不過,創業從來都是一條艱難的路,目前輿論對互聯網巴士的觀點已經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态勢,有人認為互聯網巴士是公交的有益補充,另一些人則認為它擾亂了現有的公共交通。如何在嚴酷的市場環境中不斷發展壯大,将是今後一個時期擺在《嘟嘟巴士》面前的一道難題。他們會如何解決呢?我們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