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和應用已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方式中,随之産生的數據類型和量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态勢。據預測,到2020年,每天每個互聯網用戶将産生1.5GB的數據、一個數字化的醫院會産生3TB數據、一台無人駕駛汽車産生4TB數據。
數據洪流洶湧而至,數據自由度與分布度的增加、新興技術的湧現,使正處于數字化轉型中的企業面臨緊迫的壓力和巨大的挑戰。而這一切都離不開IT設備的硬件支撐,作為硬件核心的處理器更是其中關鍵。
距去年7月英特爾正式發布新一代至強可擴展系列處理器至今,已将近一年。這期間至強在市場上的表現如何?又将如何面對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挑戰?帶着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英特爾數據中心銷售集團中國區戰略客戶董事總經理陳葆立。
通用度,服務大衆用戶
衆所周知,至強系列擁有着多達四個類别、五個序列編号的産品列表。英特爾對于至強的定位相當明确:該處理器可為計算、網絡和存儲帶來針對工作負載優化的性能,賦能數據分析、人工智能、高性能計算、網絡轉型等各類應用。
據陳葆立介紹,目前行業内包括華為、浪潮、曙光、聯想等廠家都已經推出了基于至強的新産品,全球已有超過480個基于至強平台的新設計進入市場。
不難看出,英特爾始終考慮着大衆用戶的需求,堅持以通用度為基礎。在面對未來的企業級市場時,至強仍舊會保持一定程度的通用度提升。
能夠滿足大衆用戶的需求,完全依賴于至強在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上的全面提升,不得不說這要歸功于Mesh架構的使用。
擴展性,滿足多種工作負載
談及Mesh架構,從技術層面上講,其優勢不僅是可以更好的增加核心數量,也更容易擴展周邊的設計。筆者認為,至強所謂的“可擴展”某種程度上也與此有關。
據了解,包括内存控制器、PCI-E通道、UPI連接總線等等,都可以很容易地嵌入到Mesh架構中來,也就更能發揮周邊産品的威力,比如英特爾傲騰固态盤或者FPGA産品等。這就實現了英特爾希望能夠集成更多自家技術到處理器中的想法。
毫無疑問,人工智能将在未來十到十五年可成為最具颠覆性的行業。而随着人工智能的發展,其對硬件的要求也愈發苛刻。陳葆立指出,有一些用戶在特定場景中,已經對于處理器提出了特别的需求,在這方面英特爾會提供适合的解決方案,這包括至強與其他産品的組合,也包括定制化芯片産品線的推出。
陳葆立介紹道:“在數據中心層面,英特爾擁有至強可擴展處理器系列産品,此外,英特爾還收購了Altera,實現FPGA可編程解決方案和算法;收購了Movidius,低功耗、高性能系統芯片平台,加速計算機視覺應用;同時,還發布了專門用于訓練和推理的神經網絡處理器Nervana;還有,應用到智能攝像頭産品中的Atom芯片。”
OEM合作,從硬件過渡到軟件
一直以來,英特爾更多的是與OEM硬件廠商合作,如今正打算将這種合作擴展到軟件層面,以更好地為企業提供解決方案。
為了迎接來自人工智能的挑戰,英特爾推出了Select解決方案,旨在簡化企業評估流程、讓企業部署變得更加輕松快捷、優化工作負載。這更多體現英特爾對于軟件的投資,包涵框架、庫、平台和工具的搭建。
目前,英特爾已經與VMWare的虛拟存儲和微軟的Database這類産品進行——合作,整合工程師資源合作調優,在産品上市前就完成硬件和軟件的搭配。
為企業提供更快更好的軟硬件最優搭配,将成為2018年英特爾新的嘗試,陳葆立希望能夠與更多的國内軟硬件廠商達成合作,共同打造英特爾Select解決方案。